【人物】周洪梅:六十六年栉风沐雨 而今跃步日月新

周洪梅:六十六年栉风沐雨 而今跃步日月新
杨艺 周燕
六十六年风雨兼程,六十六载春华秋实。年过花甲的周洪梅老人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于1956年7月23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当天出生,六十六年来,周洪梅老人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成长,见证了黔东南乡村从羊肠九曲到车水马龙,从穷山恶水到万木争荣,从饥寒交困到丰衣足食的巨大变化。
图片
盛夏时节,乐声悠扬,走进思旸镇磨寨村周洪梅老人家,记者便看见她正在自家小院里,悠闲地听着老伴拉奏二胡,一弓一玄,声声缭绕,让她不时跟着节奏打着节拍,静享惬意时光。
图片
“现在太幸福了,一起床就是做点饭吃,吃了饭就做玩、散步,有时候拉点二胡娱乐一下,做点家务事,种点菜园,比原来的生活硬是好百倍。”周洪梅笑着说道。
然而过去的磨寨村,全然不是如今的模样。周洪梅老人告诉记者,建州初期,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和艰难,虽然一年到头不停地辛苦劳作,但也吃不饱、穿不暖,住破旧木房,道路泥泞狭窄,出行全靠人走马驮,这一切苦日子都清晰地刻在了她的脑海中。
图片
“原来那苦日子真的是难得过,我们都还好一点,原来的老人家还要苦,吃糠粑粑,吃枇杷树皮皮,吃也吃不好,吃也吃不饱,从来穿的都是青棒布、蓝棒布,和老人家扯一匹布做衣服,路也不太好走。”周洪梅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的春风吹拂着黔东南大地。在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推广下,周洪梅一家和邻里们开始分散种植杂交水稻,大家凭着一股韧劲和勤劳肯干,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图片
“分田下户,分得好多田自己就种好多,自己种自己得,种了几年后,就开始种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收入比中稻收入又要强多了,个个都吃也吃得好,穿也穿得好了。”周洪梅说。
如今,磨寨村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周洪梅老人的家门口,成片的杂交水稻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周洪梅老人已和村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将自家田地流转给大户统一种植杂交水稻,领着租金挣着薪金,生产方式也从传统农耕走向机械化作业,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日子已步入小康生活。
图片
“现在大家都把田租给大户种杂交水稻,轻松多了,还可以去基地里务工,挣点零花钱,晚上出门玩到处都是亮堂堂,一个人走也不怕,现在政策好时代好,只要勤劳肯干,生活才过得好。”周洪梅说。
粮兴则天下定。目前,磨寨村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共1200亩涉及群众700户,每年可带动群众务工约5000人次,预计今年产出种子18万公斤,产值达360万元左右。
六十六载砥砺前行。周洪梅老人的一生,日子从贫苦过到小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从贫瘠落后走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