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两地儿童感染腺病毒,泳池水质亟待“体检”

图片
对普通游泳者而言,挑选游泳馆时应“闻一闻、看一看”。“闻泳池里有没有漂白粉的味道,有的话说明泳池通风条件不太好;然后是看水质是不是清澈,表面有没有泡状或絮状漂浮物。” 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一种常见的病毒瞄准了泳池中嬉水的孩童。
2022年7月25日深夜,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乐山市沙湾区卫生健康局发布通告称,当地有孩子在星跃动游泳馆游泳后出现发烧等症状,初判这是一起由腺病毒引起的疾病。
几天前的7月23日,四川省什邡市同样通报了一起泳池关联的腺病毒感染。官方通报称,多名儿童在该市锐博游泳馆游泳后,相继出现发烧等症状。其中21名发烧患儿检测出了腺病毒阳性,初步判断这是一起由腺病毒引起的疾病。
根据患儿家长的相关统计,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截至27日凌晨,乐山市已有逾50名患儿家长接到腺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通知。
连续两起感染事件发生后,沙湾患儿家长纷纷揣测感染与泳池水体质量有关。一位家长表示,大部分患儿参加了游泳馆7月15日开设的游泳课,并连续数天上课,其间泳池未换水。这一点也得到了游泳馆负责人的证实。
目前,乐山市沙湾区疾控部门对泳池水体的检测结果尚未公布。此前,什邡市的感染事件中,泳池水中并未检出腺病毒,什邡市卫生系统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目前暂无证据证明是泳池水导致的感染。
公开资料显示,罹患腺病毒肺炎后,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等。由于婴幼儿、学龄期儿童等缺乏相应的腺病毒保护性抗体,一旦感染腺病毒,比成人更容易出现重症感染。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儿童腺病毒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提到,2019年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儿童腺病毒肺炎病例与往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腺病毒肺炎多发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尤其以2岁以下儿童居多,“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须高度关注”。诊疗规范还提到,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与粪口传播。
如果泳池换水不频繁、消毒不彻底,就可能成为腺病毒的“狩猎场”。国内一位曾参与腺病毒研究的病毒学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破解感染风险的方法之一可能在于改造泳池环境,“有些游泳馆引入了循环消杀系统,对传染病的控制就比较好”。
游泳课儿童集体发烧
吴红是一名8岁患儿的妈妈。7月15日至20日,吴红的孩子每天参加沙湾“星跃动”游泳馆的游泳课。20日晚间,孩子开始发烧。一天后升至38度,此后高烧不退,持续至今。在给孩子服用感冒药无果后,24日晚,吴红将孩子送到乐山市人民医院检查,得到腺病毒检测阳性的结果。
据吴红介绍,孩子参加的暑期游泳课共开设三期。一期课程是7月1日至12日,二期课程原定从15日至28日。每期课程的学员被分成四个班级,每天分时段依次上课。吴红孩子所在的班级有32名学生,在四个班级中规模较小。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发热患儿都是二期游泳课的学员。一位家长表示,自己孩子15日游完泳后就出现发烧咳嗽、轻微呕吐症状,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另一位家长的孩子因有其他安排,17日上课,21日开始发烧。
沙湾区融媒体中心资讯app“灵秀沙湾”发布的通报提到,沙湾区疾控中心于24日晚间进行响应,“对该游泳馆147名学员进行全面排查”。
与吴红不同的是,由于沙湾区的医院没有检测条件,大多数家长第一时间并未送孩子进行腺病毒检测,而是作为普通感冒处理。多位家长提到,虽然有多位孩子发烧缺课,24日的游泳课仍在进行。
7月25日、26日,沙湾区疾控部门对发热患儿集中采样,送至乐山市人民医院检验。上述通报提到,截至25日21时,“有2名患者检测出腺病毒阳性,病情稳定,初步判断这是一起由腺病毒引起的疾病”。
同一时间,多位家长自行送发热患儿到乐山检测腺病毒。19名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孩子得到了阳性检测结果。其中10人出示了孩子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的报告截图。
26日晚间,多位家长表示,他们接到了沙湾区人民医院、孩子所在学校老师通知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电话。截至27日凌晨,有34名家长自述接到了通知。加上此前自行检测阳性的患儿,预计沙湾区感染腺病毒儿童数量已超过50人。
目前,大多数发热患儿集中在沙湾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吴红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儿科病房靠墙处临时增设了新的病床。
泳池水与腺病毒感染是否有关,尚未有结论
虽然患儿家长都将传染源矛头指向泳池水体,但游泳池水是否和腺病毒感染有关,目前还未有结论。
7月26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星跃动游泳馆的负责人李建宇强调游泳馆对水质很关注。“我们7月份总共换了两次水。7月6日换了一部分水,7月12日第一期课程结束后,换了全部水。这些都有监控作证,疾控部门已经全部拷走了。”此外,星跃动游泳馆每天监测水体pH值和余氯量,如果氯的含量降低了就会增加投放消毒剂。
26日下午,沙湾区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取样后的水体需静置72小时,等待水中物质自然沉降后再进行检验。根据前述通报,泳池水样是7月24日晚间抽取的,目前还未完成检测。
什邡市的游泳馆腺病毒感染事件中也出现类似情况。一位当地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涉事的锐博游泳馆池水中没有检出腺病毒,只查出尿素与菌落数量超标,属于常见问题。“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泳池水和腺病毒感染有关。”
前述病毒学家表示,假设确定传染在游泳池里发生的话,应该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夏天泳池水冷,腺病毒携带者肛门遇冷水刺激后可能会排毒。初学游泳的孩童可能会不慎喝入或呛入少量的泳池水,造成粪口传播。
目前,疾控部门也未排除其他传播途径的可能性。李建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沙湾区疾控中心也对游泳馆的空气、栏杆、教学用具进行了检查。前述什邡市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排除栏杆、扶手上交叉接触的可能,“夏天的游泳池本身就是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出现传染病”。
图片
患儿检测报告单。(采访对象供图/图)
泳池余氯含量不足或为元凶
事实上,夏季并不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地区腺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为冬季,南方地区则为春夏之交。
然而,夏季泳池对腺病毒而言可能是个特殊的传播场景。《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年刊载的《某游泳池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调查及病原学检测》提到,“暑期游泳培训班大多超负荷运转,加上营业性游泳池的卫生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水质检测合格率总体偏低,由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热疫情时常发生。”
事实上,由腺病毒引起的咽结膜热亦被称为“游泳池热”。“说得不客气一点,泳池发生腺病毒感染完全是人祸。”前述病毒学家表示,腺病毒对氯很敏感,因此含氯消毒剂对其杀灭效果非常好。如果出现感染,大多是由于消毒的余氯含量不足所致。一些老旧的泳池未配备循环换水系统,一池水持续用很多天,这使得余氯含量变得更不可控。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陈白杨曾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物控制及简易检测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泳池水中余氯变化与游泳人数高度相关。“不光细菌会跟消毒剂反应,其它污染物,包括自来水中本身存在的有机物、人体排出来的汗液、尿液等,都会跟消毒剂反应,所以当水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太高的时候,即便加了很多消毒剂,可能很快就没了。”要解决上述问题,陈白杨建议应该控制游泳的使用人数、勤换水、游泳前先冲洗淋浴、并避免在泳池内泌尿。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2019年发布的国标文件《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制要求》发现,该文件对人工游泳池游离性余氯量的要求是0.3mg/L~1.0mg/L,表明余氯浓度既规定了上限也规定了下限。原卫生部发布的《游泳场所卫生规范》则建议游泳场所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游泳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室内游泳场所开放时,每2小时测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场所开放时,每小时测一次余氯。
从成本角度考虑,并非每座游泳馆都有动力勤换水。陈白杨表示,普通泳池一池水的成本可能达几万元,如果每周更换一次水,其经济负担较重。从以往某一线城市的泳池水质调查中曾发现,即便五星级酒店的泳池也会出现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并不是说有钱的单位就会管得更好一些”。从往年的情况看,菌落数超标、消毒剂不足或过量、尿素浓度太高都是泳池检测中常见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各级卫生部门每年都针对公共场所进行“双随机”监督检查工作,泳池水质也是其中考察标准之一。2019年公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相比于前版,将余氯量标准范围从0.3mg/L~0.5 mg/L扩大至0.3mg/L~1.0mg/L,既加强了消毒剂的剂量要求,也更方便了泳池管理者的操作。
陈白杨表示,新规在pH、余氯、尿素、大肠杆菌等指标上进行了优化和加强,且对不同消毒方式增设了不同消毒剂(如氰尿酸)的检测项。但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地方疾控部门缺乏检测条件,可能会仍按照旧版标准的要求进行抽检。
陈白杨建议,对普通游泳者而言,可采用“闻一闻、看一看”的办法挑选泳馆。“若泳池里有漂白粉、尿臭味或其它异味,可说明泳池通风条件不太好且水质也不会太好;然后是看水质是否清澈,若表面有漂浮物或絮状物,则水质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当然,没有发现上述‘表面现象’也并不代表泳池水质就一定达标,具体要以检测部门的检测结果为准。”
(文中吴红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王铭齐 龚昕冉 刘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