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70年医疗一统:“对岸医疗”并无差别,台湾医生缺口巨大

佩洛西于昨日晚22点30分左右乘坐SPAR19班机在台北松山机场降落。
一整夜的时间,两岸之间的新闻频频冲上热搜,爆了又爆。有些人在期待着什么,有人想要见证某些历史性的时刻。
我们没什么话要说,我们只“捉急”日后应该怎样重建一个繁荣而统一的中国医疗大环境,这不是说孰优孰劣,毕竟制度不同,两边没有可比性,但,是时候唠一唠了。
图片
我们在台湾省有很多医疗界的朋友,或许可以通过他们之口去了解大陆医生不曾了解过的“对岸医疗”。
有很多台湾省的医生以前总对大陆医生戴着有色眼镜,一提起我们,总是说大陆医生普遍过劳、医患矛盾频发、工资低廉、处境艰难。这是事实,不能否认,可和台湾同行们深入交往后,从他们口中竟然发现,原来两岸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图片
台湾朋友们经常也说一些概念,如,过劳死、医保控费、医患矛盾……,原来这些在台湾省竟也是家常便饭,这就很有意思了,怪不得我们是同文同种的中国人,连面对医疗的各种问题都如出一辙。
大陆人多,台湾人少,但“社会精英”都是一张假面具
从认知和各种新闻来看,你肯定会觉得台湾省的医生都是社会精英,非常体面是不是?
你看看台湾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如台北市长柯文哲、赖清德之流,他们都是医学出身。这就让人觉得台湾医生神通广大,不但在医疗界吃的开,还可以在商界、政界各显神通。
图片
至少,在没接触台湾医生之前,我是如此觉得。
事实上,医学一直都是台湾本省居民的不二选择。
原因在于,我国台湾地区的现代医疗行业始于日据时期。那时,由于政治、金融、法律、工科等与统治、军事较为密切的学科被日本侵略者垄断,台湾地区的本省居民只能从事医学、农业等专业。
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这一情况也并未发生实质改变,由于对本省居民和外省来台人员的区别对待,医学专业依旧是台湾本省居民最好的选择之一。
历史的习惯延续至今,一直以来,台湾省内顶尖的学生几乎都进入医科就读,这大大推动了台湾地区医疗现代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回报,近百年的积累也为台湾地区的医疗行业及其从业者带来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台湾省人口太少,医学院校也太少,每年只能在全台招收几千人,这就使学生内部的竞争非常大,各个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在各大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
图片
不同于大陆临床五年制,台湾各医学院学制一般为 7 年,前 4 年为基础课程,第 5 年参加第一阶段的医师执照考试后会进入医院进行 2 年不分管病人的临床见习期,在第 7 年成为开始管理患者的实习医师。
七年医学院毕业并通过第二阶段医师执照考试后,台湾医生们还需要经历一个类似于大陆地区“规培”的阶段——不分科住院医师(Post Graduate Year, PGY)。
在这种高竞争的环境中,台湾医生高薪是无疑的,肯定会比大陆医生高很多,但这也只是高年资的医生,年轻医生要惨得多。
且由于医生数量少,且护士待遇差、缺口大,这就造成台湾年轻医生也充当着一种“廉价劳动力”的身份。不需怀疑,他们同样要收病人、写病历、值夜班,同时还要承担起护士的工作,例如抽血、测血糖、静脉注射、留尿、送样本、乃至带病人做各项检查。
如此说来,台湾医生的高薪也不必羡慕,因为他们一个人要当做两个医生再加一个护士来用,辛劳程度一点不比大陆轻松,从这一点来说,大陆医生反而要多多安慰台湾医生了。
图片
当真是去tm的社会精英,不论是数量很多的大陆医生,还是数量很少的台湾医生和护士,都只是可怜的打工人,都戴着一张晃眼的假面具而已。
‍‍‍全民医保、病种付费、定额结算扼杀了台湾的分级诊疗
我们再来看看台湾省的医疗在这70年的变迁吧:
(1)1950、60年代
台政府的重点是公立医院的建设,这一期间建立了较多大型综合医院、省市立医院,公立医院是当时的医疗体系主力。
(2)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台政府政策鼓励私人医疗资本投入医疗体系,私立医院病床数凌驾于公立医院。医疗行业开始出现市场化趋势,医院开始实行PPF(简单来说,就是干得越多,工资越多)的绩效制度。
与此同时,部分大型财团法人医院出现,这与台湾未来的医疗行业财团化关系密切。
(3)80年代中期之后
这一时期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支持大逆转,补助款急剧降低,甚至自负盈亏;同时以优惠政策刺激、鼓励私人医疗资本。可以说,这一阶段台湾医疗体系全面市场化,公立医院全面私营化。
公立医院由于缺乏政府补助,在市场化浪潮中逐渐被挤压至边缘,10多所公立医院转由私人资本或财团经营。同时,为降低人事成本,公立医院也开始大量招收“合同工”,公私医院的区别越来越小。至此,公立医院有名无实。
私立医院占据重要地位,优秀医疗人才都被吸引到了私立医院,普通民众的就医负担增大,“因病返贫”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一时间,医患矛盾也极为突出。
令人担忧的是,前车之鉴犹在,两年前还有很多人叫嚣着要全面去公改私。
为了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995 年,台湾省开始推行日后备受赞誉、被不少医改人士奉为样板的“全民健康保险”。
图片
此举之后,当地普通门诊费用降低至数百元新台币,住院手术费用负担不超过一万元新台币,即使接受大型、复杂的手术,个人支付费用也往往不超过5 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 12,000 元)。
降低了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意味着医保压力大大增加甚至会破产。为了限制医保,避免医保超额,台湾医保部门按疾病点数加权患者人数,向医院定额结算。一家医院在特定时间内能获得的点数存在上限,医保部门会定期对医院进行检查,不合规定的医院会被扣罚相关点数。
看看,看看,这就是大陆正在试行的DRG啊!
大陆似乎在走台湾的老路。
台湾省实行了DRG和定额结算后,对于同一种疾病,医院纷纷拒收“吃力不讨好”的疑难复杂患者,而更加青睐治疗成本更低、能够“走量”的轻症患者,由此形成怪象——大型高级别医疗中心不收重症患者,反而和基层医院抢轻症病人。
这就造成基层医疗力量大幅度衰退,基层医院是不可能抢得过大型医院的,如此,台湾省的分级诊疗制度就这样被扼杀了。
大陆不能再走台湾的老路。
医患矛盾频频暴雷,台湾医生缺口巨大
据《台湾病人安全通报系统》统计,2005~2013 年,全台湾地区累积通报医患暴力事件数超过 31 万件,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急诊部最为严重。
在台湾当地的法律层面上,医疗暴力案件曾经为自诉案件——即“医”不告,法不究,不少医生迫于精力、舆论及上级压力无法或不敢状告病人,虽然 2015 年 1 月台湾已将医疗暴力案件改为公诉罪,但似乎无法遏止医疗施暴者的行为和高发,医院时不时仍有暴力事件传出。
图片
在这种背景下,内、外、妇、儿、急诊这5个容易闹出医患纠纷的科室越来越难招到医生了;整形、皮肤、眼科等专业,由于“钱多事少”,报考者往往趋之若鹜。
图片
来源于台北医师工会网站
与大陆地区医学院校毕业生基数大、大型医院能够通过适当降低招聘标准,一定程度上缓解用人紧张的情况不同,台湾地区由于奉行医学的精英化教育,“少而精”的医学毕业生远远无法填补人力缺口。
不过,等统一之后,这一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我的很多同学都说,等台湾回归后,他们要去台湾当医生。
可以想象,此刻,有多少医学生、医生准备到台湾跃跃欲试呢!
还等什么呢?此刻我只希望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图片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SiVJuriRgLPL6KZUpFmUmQ
[2].https://mp.weixin.qq.com/s/BnJvPznrGriJQs8-kR_rXw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