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记中国移动师宗分公司派驻泥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俊海

盛夏时节,师宗山区处处草木葱茏。记者走进师宗县龙庆乡泥槽村委会泥里村胡蜂养殖基地,看到一个个蜂巢挂在树上,耳边时不时传来“嗡嗡”的蜂鸣声。眼下,正值蜂蛹采收的季节,这可忙坏了中国移动师宗分公司派驻泥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俊海。

今年是张俊海驻村的第三年。见到张俊海时,他笑脸盈盈,正在跟村民们一起搭建新的蜂巢。提起张俊海,村里无人不竖大拇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泥槽村的每一天,张俊海都在思索如何为村民们找到致富的新路子。泥槽村的青年人大多都外出务工,留村的老年人居多,养殖业一度发展缓慢。为鼓励农户发展产业,提振信心,张俊海毅然选择将胡蜂养殖引进村中,积极协调拓展销售渠道,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环节,解决发展堵点、难点,让农户养得下、养得好、卖得掉、有收入。

张俊海说:“我们一直在寻求短平快的产业,通过新闻报道看到起点胡蜂养殖公司,请专家们走访调研后发现,泥槽村非常适合养殖胡蜂,所以我们就决定发动群众一起养殖。”

胡蜂能养吗?胡蜂养殖能带动村民们增收吗?面对这些问题,村干部们再三讨论商议。“干就要干好,干出个名堂来,一定要带领全村群众改变村子面貌。”张俊海对大家承诺说。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个“外来物种”,在养蜂技术上也存在着分箱不顺利、飞虫来捣乱、挪动蜂窝、胡蜂不归巢的情况,加之资金上也存在着困难,一个个难题折腾得张俊海和村干部几宿没睡好;但是张俊海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找专业养蜂人员为村民们培训,给村民提供技术、资金的支持,打消村民们的疑虑。在张俊海的帮助下,村民们也逐渐放开手脚,规范地养起了胡蜂。

“胡蜂养殖对泥槽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刚开始的时候,所有村民都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意投资,在张俊海和我们的努力推广下,目前全村已经发展到10个基地,240多窝蜂子。”泥槽村党总支书记马海峰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张俊海,他立下了“尽心尽力,为胡蜂养殖户服务好,带领百姓致富”的决心,他经常到养殖户家中,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解决他们在养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满眼葱翠的大山深处,在质朴的小山村里,善良淳朴的村民不怕辛劳、不怕流汗,在短短数月时间里,村里的胡峰养殖就有了显著起色。

“这一批蜂是我们四月份放的,今天第一次采收,在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没花太多精力。我家养了五十多窝胡蜂,收入还可以。”泥槽村委会麻衣村村民康小春脸上洋溢着笑容。据他介绍,一窝胡蜂每次采收可以产出2公斤—3公斤蜂蛹,一年可以采收3次,按照每公斤蜂蛹170元的市场价计算,全村240窝胡蜂每年至少可增收30万元。

对于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第一书记,忙碌是一种常态,为群众服务一直在路上。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张俊海都全身心投入,一刻也不敢放松。他说:“当好第一书记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民’,把为群众谋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当好村民的‘贴心人’;还要做到‘心中有责’,坚持把担当作为第一品格,在发展路上啃下‘硬骨头’。”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卢俊欣 朱刚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