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汽车老引擎、新驱动|非凡十年

图片
南连浙江,北毗江苏,西邻安徽,东接大海,万里长江从这里入海。8月19日,是上海建城731年纪念日。历经沧海桑田,铭刻历史变迁,这座世界驰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刚刚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疫情期间,作为汽车制造重镇,上海的停滞,不仅影响到了当地汽车业,更是牵动了整个国内汽车产业,这足见上海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如今复苏的上海,汽车产业链“满血”重启。作为新能源汽车头部阵地,上海也正在描绘一幅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绚丽画卷。
近10年来,上海续写过去的辉煌,链接本土与世界,努力给自己贴上了“新能源第一城”的标签。10年间,上海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从“三电”到芯片,从研发中心到生产基地,从打造自主品牌到竞相出海,可谓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车道”上一路狂奔。
注入发展动力
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
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在成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汽车产业乃至城市经济发展决胜未来的重要标志。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对于新能源汽车更是寄予莫大的希冀。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时的重要指示,成为上海和全国汽车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南。
近10年来,上海的历任“当家人”都对新能源汽车倾注了深情与厚爱。2013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会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克森一行时表示,上海鼓励环保节能型车辆发展,也十分关注上汽与通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期待新能源汽车尽早进入市场。
2019年1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表示,上海是汽车工业的重镇,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沃土。
这些有力的支持,为上海落实国家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点亮了一路畅通的信号灯。
而得天独厚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让上海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具有了强劲的吸引力。从进入21世纪至今,众多国内外造车新势力选择了上海,本地传统车企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走在了前面。从蔚来、威马、高合,到智己、飞凡等自主品牌再到特斯拉等外资品牌,上海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成为车企最多、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2009年,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启动的“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首批城市中,上海名列前茅;2021年工信部等部委批复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中,以上海领衔的上海城市群成为首批示范城市群之一。
近年来,上海新能源汽车政策进一步呈现全局着眼、系列部署、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趋势,从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从低碳城市规划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在2018年7月印发的《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目标为2018~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分别不低于4.3万辆、5万辆、6万辆;新增、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大于80%;并加大公交、出租、物流、环卫、邮政等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
2020年12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上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要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竞争发展,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充电桩的设施布局,全力打响上海新能源汽车品牌。
2021年2月,《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到2025年,个人新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而且,要求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进程。
“按照《计划》,2025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4%,超过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这些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规划,为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注入澎湃动力,也意味着上海汽车电动化进程进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上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要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竞争发展,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充电桩的设施布局,全力打响上海新能源汽车品牌。”上海市对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树立新能源汽车品牌有着强烈紧迫感。
图片
开放创新
吸引众多企业落户
数据显示,当前,上海是国内最重要的汽车制造、出口和消费城市之一,整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零部件配套规模占全国的20%左右,出口量接近全国的40%。与此同时,汽车消费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金额占全市社会零售总额的10%以上。上海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地开放创新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如今,开放与创新,再次为上海新能源汽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海是插上一个木桩也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地方。”清末民初政论家王韬对上海的评价至今也不过时。借开放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深化改革的东风,加速发展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都体现了上海在汽车产业改革开放、转型创新前沿的“海派”气息。
据一位老上汽人回忆,1978年11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回答上海轿车项目能否与德国大众汽车合资经营的请示时一锤定音:“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由此,上海轿车项目从引进改为合资,在轿车对外开放上迈出国内第一步。
截至2013年停产,合资的大众桑塔纳已在中国卖出了近400万辆。如今,大众ID.系列新能源汽车依然在合资路上续写着上海汽车业开放的篇章。改革开放,带来的并非只有市场供给,也有员工素质的提高。“原来生产轿车,一颗螺丝拧不紧,榔头敲紧也可以,但在组装桑塔纳时完全不允许。”上汽集团退休职工鲍安荣告诉记者,按照德国工程师的严苛要求,必须按照规程规范操作,工人进入车间工作时不能戴手表,不能穿有纽扣和拉链的衣服,钥匙不能挂在身上,这既是保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是对操作安全的要求。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时至今日,与多年前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更是展现出令世界震惊的“中国速度”。
2019年,特斯拉上海临港工厂开工建设,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10个月,从建设到交付第一辆汽车只用了一年时间,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中国速度”,这在世界汽车工厂建设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位于上海临港工业园的特斯拉,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车企,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累计交付纯电动新车48.4万辆,占其全球累计交付量的51.7%,产量超过了特斯拉美国加州工厂。“从上海超级工厂建设,到如今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表示。
事实上,特斯拉临港工厂只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上海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安排,改革方案已从1.0版发展到5.0版,稳步实施了584项改革举措,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近年来,安波福自动驾驶技术中心、特斯拉首个海外整车研发中心、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前瞻数字研发中心等纷纷落户上海。“我们期望能持续聚焦移动出行、电动化、网联科技和自动驾驶四大领域的创新技术和服务研发,进一步强化集团在中国的研发实力,加速助力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时任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光国表示,在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前瞻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成为新一代前瞻技术的创新中心,要拓展在华业务必须加强本土研发,才能有所作为。
至今,借助上海的独特位置及优势,跨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公司已经将上海作为抢占亚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桥头堡。近10年来,上海这座超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中国城市,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五个中心’使上海在世界新能源汽车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干春晖表示,这也提升了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特别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上海所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也让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关系愈加密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10年来,上海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千人拥有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快集聚。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迈入“千时代”。2011年全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50家、投资性公司25家、研发中心17家,累计分别达到403家、265家和351家,总部机构相加超过千家。截至2021年末,包括跨国汽车及零部件、材料、芯片等在内的外资企业已经超过6万家,外资研发中心近5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831家,比2011年增加了1662%。
自主新能源汽车
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双碳’战略亦有情,驱动汽车转型风;自主品牌群崛起,沪上竞逐异彩呈。”一位老上汽人所写下的这几句话,正是上海汽车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发展的现实情景。
荣威、五菱、智己、飞凡,以及蔚来、威马、高合……在上海,不仅外资及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也正呈现星火燎原、加速超车之势。
近10年来,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成为企业与市场的共同目标。作为《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国汽车企业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早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细作。
不能在新能源汽车上落后于人,这是上汽的共识,也是转型的动力。就在特斯拉与比亚迪争夺新能源汽车销冠之际,上汽集团独辟蹊径,在2020年7月推出一款自主品牌微型电动汽车五菱宏光MINI EV。至今,两年过去,五菱宏光MINIEV的市场“神话”还在延续。截至今年6月底,五菱宏光MINI EV已经连续22个月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上市两年总销量破76万辆,其中7次登顶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第一名。这不仅缓解了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压力,还引领了A00级电动汽车风潮,奇瑞小蚂蚁零跑T03长安Lumin等争先恐后投入市场。
上汽集团推出的自主品牌新能源中高端车型也在陆续进入市场。今年4月17日,上汽旗下新能源高端品牌智己L7正式上市;今年下半年,智己汽车还将推出豪华智能电动SUV产品LS7,2023年则将推出B级电动SUV和轿车。同时,上汽集团旗下的飞凡汽车,独立运营后的首款车型飞凡R7也已开启预定。而且,从今年下半年起,上汽集团旗下品牌荣威和名爵也将陆续推出多款高性能、长续驶的混动产品;在纯电动车型方面,荣威iMax8 EV已开启预售,MG纯电全球车型EH32以及纯电跑车Cyberster也将相继上市。“在做大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的同时,加快推动产品向上和品牌向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说。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汽今年1~6月整车累计销售223.43万辆、同比下跌2.74%的情况下,其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9.27万辆,同比增长32.9%。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在发展自身新能源汽车的同时,还大力投资了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威马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企业Momenta,芯片企业地平线、晶晨半导体等20多家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还投资了清陶能源和美国固态电池头部企业QuantumScape、SolidEnergy等。7月6日,上汽宣布其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的1000公里以上长续驶固态动力电池,将于2023年率先应用在上汽自主品牌新款车型上。
上海,不仅有上汽集团这样实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大象”,也有崭露头角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新秀——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华人运通(高合)等电动汽车新势力总部都在上海,而蔚来前不久虽将中国总部移至合肥,但全球总部依旧在上海。根据工商登记,小米汽车的研发机构也在上海拥有自己的办公地址。
近年来加速涌入上海的并不只有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汽车民营企业正在把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和国际化业务总部放在上海。截至2021年,上海已累计认定民营企业总部388家,比10年前翻了两倍以上。
图片
链接本土与世界
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不同于内陆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孕育了上海这座魅力之城独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达全球的交通优势也给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了便捷条件。
“我们公司的出租车,已经有90%换成了纯电动出租车,剩余的10%也将很快更换成纯电动汽车。”上海海博出租车公司张先生告诉记者,近几年上海在出租车、公交车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中,展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速度与激情”。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已投放纯电动出租车1.6万辆,新能源公交车1.4万辆。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50万台,全市车桩比达1.36:1,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71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促汽车消费,是驱动国内市场的重要支点之一。今年二季度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海市汽车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促进汽车消费,研究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其中,5月发布的《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新基建建设,支持电动汽车发展,实现网、桩、车融合发展。6月出炉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7月公布的《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持续推进液化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氢燃料重型货运车辆的示范试点及推广应用。
上述政策成效显著,上海市汽车消费迅速恢复常态并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6月上海实现汽车销售额181亿元,同比增长9.39%;7月上旬实现销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13%。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1032亿元,同比增长57.2%,是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密切紧跟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安排,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促消费力度,放大政策效应,全力提振消费信心。
对于国际市场,上海的车企早已走出了国门。数据表明,上海的汽车出口量接近全国40%,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在逐年增长。2021年,上汽集团以近60万辆的出口量排名第一,其更是定下2025年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50万辆的目标。
造车新势力也紧随其后。蔚来已经登陆欧洲市场,威马也宣布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旗下Enel X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依托Enel X覆盖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布局,推进威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及相关业务落地,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制造领域,推动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联化、共享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增强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拓展国际主流市场,培育壮大新势力车企;促进汽车与5G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融合发展,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同时,为了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上海计划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
如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国际车展、嘉定国际汽车城、临港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诸多“国际化”的标签,都为上海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上海新能源汽车正在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春天”,在这一竞争激烈的新赛道上,上海正链接本土与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车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