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厚植公民科普之种,培育自立自强根基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创建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动科学普及,能够持续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更将为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厚植根基。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中国特色科普理念在不断提升并丰富发展。“十三五”期间,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从宏观来看,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数据着眼,“十三五”期末,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到10.56%,实现“十三五”科普规划确定的超过10%目标;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71.72亿元,比2015年增长21.6%,科普经费投入实现稳定增长。从落实观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国工匠进校园、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深入开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简言之,科普传播努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贴近群众,并且逐渐由线下平面化展示向线上数字化、智能化互动转变,公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和体验效果不断增强。

尽管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科学普及这只羽翼的丰满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之中,某些不足需要被正视、努力弥补。比如,部分地方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科普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的作用有待更充分发挥。再如,要提高科学家做科普的积极性,要培养更多既能做好科研又能做好科普的科技人才。对此,相关考核评价、职业上升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科普的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科普同样不可或缺。众所周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科普发挥了十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应急科学普及能够及时解疑释惑,提升公众认知力,还可以批驳伪科学和谣言,净化社会和网络生态。正因如此,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中的应急科普措施,极为必要,更是未雨绸缪。

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聚焦科技前沿开展针对性科普,也将调动激发亿万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创造性智慧。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融合,确保中国社会创新潜能更充分释放,将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