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

8月25日,《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

2019 年8 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面向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按照国家准入政策和出版管理制度,鼓励引入企业力量协同办刊,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要支持若干科技期刊出版企业跨部门、跨地区重组整合期刊资源,打通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形成创新链,加快集聚一批国际高水平期刊,打造国际化、数字化期刊出版旗舰。到2035 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2021 年5 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做强做大。支持规模性出版企业探索协作办刊等模式,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出版资源,打造若干具备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符合条件转制为企业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提高学术期刊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使之成为我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可见,加强科技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也已经逐步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但面向未来,怎样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化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科技期刊产业

科技期刊产业,可以定义为围绕科技期刊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含从科技期刊内容组织、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市场营销、传播应用到综合管理与服务等各个分工不同但又利益相互关联的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集合。其存在的必要性,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市场组合,以支撑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为根本、满足作者和读者两个市场都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双丰收、提高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供给能力为结果。

▲科技期刊产业链的关联关系示意图

纵观世界一流大刊,都非常注重期刊的产业化发展,围绕核心品牌,狠抓经营效益。例如:《科学》(Science)杂志依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展全球会员,通过会员扩大发表、发行收益,2020 年收入达到6460 万美元。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依托大刊品牌,与全球物理学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出版的期刊数量已超过100 种,成功进入各国市场,2020 年收入达到6970 万英镑。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40 余种期刊,依托学会,全年举办超过100 场次编委会和研讨会开展学术出版研讨,2020 年发行收入5789 万英镑。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2020 年单刊经营收入就能达到1819 万美元。在保证学术声誉和内容质量的前提下,他们也依靠市场和产业的力量,获得了经济收益的良好发展。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约翰•威立(John Wiley)等大出版商更是依靠数以千计的科技期刊的集成力量实现了国际化、产业化发展。2020 年爱思唯尔在学术出版领域收益达到36 亿美元,施普林格•自然的学术出版收入达到20 亿美元。他们通过集团化发展为我们树立了期刊质量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榜样。

▲ 国际主要出版商生态级平台工作流

一个产业要兴起、要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技术支撑、专业人才、领军企业、产业集群、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各类要素的组合。

我们看到,近10 年来,随着我国科教事业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科技论文总量增长迅猛,目前SCIE 论文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许多学科领域高影响力论文也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工作者发表创新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技术转移的需求日益高涨,我国已经具备非常好的期刊产业资源基础。

▲ SCIE 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及占世界论文总数的变化趋势

据科学引文索引(SCIE)数据库,2020 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2332742 篇,比2019 年增加了4.1%。2020 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552557 篇,连续第十二年排在世界第二位,占世界份额的23.7%,所占份额比2019 年提升了1.4 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优秀成果在国际期刊上的发表量递增迅猛。国际大出版商纷纷进入我国出版市场,直接竞争我国学术论文资源、专家资源,发展他们的期刊产业。

制约我国期刊产业发展的因素

调研表明,当下有很多因素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

一是在出版管理方面,现有出版体制使得期刊管理层级多、条块分割严重,造成期刊资源分散、期刊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全国平均每个主管单位3.84 种科技期刊,每个主办单位1.61 种,每个出版单位1.16 种。全国出版科技期刊数量超过10 种的出版单位仅有9 家。要治理“小散弱”,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的出版体制机制,不断探索适应市场调配资源的措施,才能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期刊出版资源的目标。

二是随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逐年增多,国际出版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期刊市场,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创办了一批只有ISSN 号的英文期刊,争占了不少科技创新成果的新领地,使得我国很多有志办刊的学者不得不依托国际出版品牌办刊,优秀论文不得不投稿给国际期刊,使我国在支付了大量论文出版费的同时,宝贵的学术资源和论文出版传播权旁落,不利于优秀成果的国内传播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但目前我国对新增刊号审批较严,在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领域科学家创办新刊的增长需求方面支撑不足,尤其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领域,在破解“卡脖子”问题方面,缺乏工程技术创新领域的期刊迅速增长的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品牌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对形成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也有一定的影响。要鼓励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阵地上,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优质期刊载体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三是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布局分散,较难形成独立产业体系,现有各类平台总体上实力也比较弱小。“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建成,中国期刊产业发展环境总体不友好。不仅缺乏产业领军企业,而且缺乏人才积聚、产业积聚的机制,无法吸引相同或相近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的汇聚发力。

同时,我们也缺乏成熟的国际化集成出版平台,国内许多一流期刊不得不加入国际的出版平台,不仅支付大量出版费用,而且丧失了出版传播权,无法主导优质内容在国内外传播,国内外数据资源也难以实现整合利用。事实上是为国际出版商平台贡献了内容资源、出版经费乃至宝贵的期刊出版人才。

因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产业生态”为抓手,以“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结果,认真开展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需求调研和分析,找准我们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和路障,探索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改变我国科技期刊独立自主发展产业的生态环境,扭转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落后面貌,树立我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做优做强做大形成良性发展,这就是编制《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的初心和使命

2021 年5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贯彻《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国科协总体部署,落实科协“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精神,开创新发展阶段科协事业新局面,做到服务大局,积极主动作为,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持续深化前沿战略研究,搭建产业交流协同合作平台,立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首次设立了“编制《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