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鉴赏(进阶篇):认识真正的中国

本文经公众号“无用研究社”授权发布

古往今来,一代一代的人,都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有的自给自足,相夫教子,农家生活就足够填满一辈子;有的入朝为官,宦海沉浮,他们的行谈都与因国事悲喜;有的遁入空门,有的传习圣贤,有的走访山河......

然而正是这些生民百态各有差别,才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分工。

建筑亦然,因为所需不同,建筑也有着各自功能上的差别。

虽然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延续性,但每一代人都有日常生活,也都对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需求。

建筑,本就与历史相承,百年前的一段故事在这里上演,而我们如今在故地追思往事,这就是这个古国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而在中国,建筑样式却有着最为朴素的分类,所谓三生万物,不妨让我们从最初的几种形态讲起。

亭台楼阁

中国古建筑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始终找得到几种基本形态的影子。虽不能用“一以贯之”来总结,但东方建筑的确有其营造规律。

我们立于一座古建筑前,不论其大小面积,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判断出这个建筑该分为什么类形,这就是东方基因中携带的密码:

-殿堂-

殿和堂两个词在汉代以前是可以通用的,后有了等级区别。

“殿”原意是建筑后部向上高起的部分,“堂”原意是建筑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

之后殿的名称逐渐被宫室、庙宇等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所专用。

故宫太和殿

屋顶样式多为庑殿顶和歇山顶,空间和构件尺度较大。殿必须有正脊和正吻,即所谓的“无吻不为殿”。

恭王府银安殿

如故宫太和殿,恭王府银安殿和北海大慈真如宝殿。虽大殿功能各有不同,但都是建筑群中的中心建筑。

北海大慈真如宝殿

堂是指衙署、宅院、宗祠和园林中的主要建筑,但宫室和庙宇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

绍兴吕府大堂

慈县县衙亲民堂

堂的规模较小,构造做法和装饰相对简单,还会出现地方特色,如慈县亲民堂。

-楼阁-

两层及以上的多层建筑。

“楼”早期原意是重屋,“阁”原意是带有平座层(是指暗层,用于登高眺望)和腰檐的建筑,现已不区分。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楼阁在古代有多种用途,如聊城光岳楼为鼓楼、汉中望江楼为高台上的风景游览建筑。

楼阁分布在城市中,也多如四川阆中华光楼、沈阳故宫凤凰楼等,在古城皇宫建筑群中作为地标存在。

-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

按材料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等;按外观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山西应县木塔

楼阁式塔有湖州飞英塔、苏州云岩寺塔等,通俗理解为将塔按照阁楼样式进行修建,即上出平座与屋檐。

左:虎丘云岩寺塔 右:湖州飞英塔

密檐塔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字面意思理解为“密集的屋檐”。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多为砖石结构。

登封嵩岳寺塔

单层塔,即外观层数为一,不向上叠加。此类塔多为古塔,是较早的古塔样式,有山西五台山祖师塔等。

佛光寺祖师塔

喇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覆钵式,是藏传佛教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窣堵坡相近。北京北海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等等均为代表。

北海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塔,佛教密宗的佛塔建筑形式,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即为典型代表。

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台、坛-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如章华台和铜雀台。

规模较大、较高者称为坛,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北京地坛

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北京天坛圜丘

先农坛观耕台

-亭-

四周开敞的点式建筑,供人休息和观景,如苏州沧浪亭,济南趵突泉观澜亭等。

苏州沧浪亭

趵突泉观澜亭

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明长陵碑亭和先农坛神厨井亭等。

北京十三陵长陵神功圣德碑亭

-廊-

屋檐下、屋内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具有遮阳、防雨、休息等功能。

香山静宜园见心斋长廊

廊的细部常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颈椅(美人靠或吴王靠);隔墙上常饰什锦花窗、漏窗、月洞门等各种装饰性构件。

苏州沧浪亭长廊

-榭-

战国时高台上的木结构建筑称为“榭”,现今多指隐于花间的花榭,临水而建的水榭,具有游览和休憩等功能。

苏州狮子林水榭

北京中海太液秋风水榭

-舫-

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水面上建造的大型建筑物称为“舫”,舫大多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

北京颐和园石舫

苏州拙政园画舫

-门-

作为入口标志的建筑物,按使用用途分为屋宇门(如寺庙中的山门、四合院的门屋)、台门(如北京故宫午门)。

北京故宫午门

慈城冯岳彩绘台门

-阙-

阙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秦汉时期流行,现有遗存也多为高古石构,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墓道等前方。

四川绵阳汉平阳府君阙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或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衙署和大型宅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装饰性极强,如故宫九龙壁,大同代王府九龙壁等。

故宫九龙壁

大同代王府九龙壁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建筑,多位于乡镇或城市主要街道,既有装饰作用,又具备一定地标性。

曲阜孔林前,万古长春坊

清东陵主神道石坊

-桥-

供行人、车马等跨越水体(河流、湖泊)和山谷使用的构筑物,也多用于园林,建筑间连接,如颐和园十七孔桥连接湖心岛,杭州拱宸桥跨京杭运河。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杭州拱宸桥

-经幢-

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 ,安于佛前用来纪念功德和镇邪。初唐开始用石刻模拟丝帛的幢并在上面雕刻经文,称为“经幢”。

这几种基本建筑类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在初见时就能判断它的种类,且并不会认为它有多深奥,即使对建筑不了解的人,也可以说出不同分类的区别。

那么由上述这些单体排列组合,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

广厦万千

当技艺精巧的匠人获得榫卯的部件,便可凭借一双巧手,将之复原为精巧的家具。

若是以小见大,建筑的营造也是这样。在熟稔建筑类型的设计者心中,这些单体就像是榫卯的一个个部件,只要从中选取几样,便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营造出多种多样的建筑群落。

-民居建筑-

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居住性建筑。由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各地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居。

左:篁岭民居 右:江南水乡

左:徽州古村 右:山西大院

-宫殿建筑-

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豪华的一种类型。

现在保存较完整的是明清北京故宫,也是我们熟知的一组建筑群。

紫禁城建筑群

-衙署建筑-

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衙署在城市中的中心位置,集中规划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

保定直隶总督署正堂

如南京总统府、保定直隶总督署、宁波慈城县衙,均为所在城市的大型建筑群。

-礼制建筑-

以祭拜天地、祖先、先贤为核心而设立的祭祀建筑。

以天地自然神为祭祀对象的坛庙,如北京社稷坛、天坛、月坛、日坛、先农坛、先蚕坛等。

北京天坛祈年殿

北京天坛皇穹宇

北京先农坛太岁殿

以祖先祭祀为核心的太庙、祠堂,如北京太庙,成都武侯祠。

北京太庙正殿

以历代先贤祭祀为核心的各类先贤祠,如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大成殿

-宗教建筑-

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佛教的寺、庙、塔和石窟寺,道教的道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

左:武当山金顶 右:恒山悬空寺

左:汉中仙隐寺 右:宣化清真寺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各类经营活动的建筑物,包括商铺、会馆、手工作坊、酒楼、茶肆等。

成都彭县观音阁茶馆

也有于各地经商或人口聚集形成的同乡会馆,如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等。

-陵墓建筑-

安葬死者和后人祭祀的专用场所,现存多为帝王和贵族的陵墓,由地下部分的地宫和地上供后人举行祭祀的陵园建筑及设施组成。

现保存较完整的有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

明十三陵长陵

明十三陵定陵地宫

-文教建筑-

文教建筑指的是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建筑,有国子监、藏书楼和私学书院等,如四川阆中贡院,南京江南贡院。

北京国子监辟庸

而在清代,编纂《四库全书》后为藏书,还仿照宁波天一阁设置了四库七阁,如杭州文澜阁,就是典型的藏书楼。

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

-娱乐建筑-

娱乐建筑是指供人们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有戏台、戏场等,如宁波庆安会馆中的戏台。

宁波庆安会馆戏台

北京故宫畅音楼

-园林与风景建筑-

园林内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可分为四类,私家园林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宗教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建筑。

私家园林建筑,江浙地区数量较多。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浙江绍兴的沈园和兰亭等。

皇家园林建筑,现存主要集中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如承德避暑山庄。

宗教园林建筑,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如潭柘寺等。

风景园林建筑,是指在自然景观中营建的园林建筑,如浙江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花港观鱼等。

-市政建筑-

是古城功能需要的设施性建筑,指城楼、钟楼、鼓楼和城市中的桥梁等,往钟鼓楼和城楼都作为城市中的主要标志性建筑而存在。

现存的有陕西西安城墙永宁门,曲阜城墙北门,陕西西安鼓楼,河北宣化鸡鸣驿古城门等,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

但由于民国及新中国以来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大多数城市的鼓楼等标志性建筑不存,而大型城楼和鼓楼的分布则更少见。

-防御建筑-

因国家和社会生活需要,而营建的设施性建筑或构筑物,主要指军事防御设施的长城和关隘。

如居庸关、金山岭长城、山海关老龙头、雁门关等。

建筑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规模的建筑群,而建筑修造因地制宜,每一方不同的水土,都在自己的建筑上,展现出自己的味道。

率土之滨

如果要用一个词给中国的大陆下一个定义,那么,莫过于“广博”二字最为贴切。

山有高山峻岭,水可波澜万千,在山水之间,又组建出千变万化的气候与风俗。而建筑于不同地,演化出全然不同的样貌来。

-官式建筑-

官式建筑是相对于地方建筑而言的,是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蓝本,由官方主导营造的宫殿寺庙、衙署等建筑形式,如故宫。

-合院建筑-

京畿地区合院建筑规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筑沿中轴对称,常坐南朝北,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最常见的是四合院,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周边环境情况,有两进、三进和四进院。

-东北建筑-

东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在区域内形成多种特殊的做法。有自本地形成的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建筑,也有自关内外传来的偏官式建筑。

一是东北严寒地区的井干式民居,是居民对抗严寒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类型。

井干式民居因为木料长度有限,开间和开窗都较小,如黑龙江的雪乡建筑。

二是东北地区的内部以万字炕和暖阁为主要生活空间,称为“口袋房”。

中间为堂屋,堂屋北侧为暖阁,而卧室(即西屋、东屋)设于堂屋两侧,如沈阳故宫部分大殿。

-山陕建筑-

山陕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的大院和土坯、砖石拱券窑洞为主。且山西地区保留高古建筑较多,也延续了许多唐宋建筑带来的建筑特征。

大院外墙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布局严整而传统,外观高耸封闭,极具防御性。

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使得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

窑洞一般做法是用石头或砖砌,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木构建筑形成院落。

窑洞只有洞口与外界直接接触,所以内部气温变化不明显,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山西皇城相府、山西吕梁李家山窑洞等。

且晋南部分地区琉璃烧造技艺大成,不琉璃工艺下带来的华美建筑构造。

-甘青建筑-

军事堡寨,是甘青地区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

作为军事堡寨,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以夯土墙封闭,如永泰古城。

在河西走廊沿线,也分布有大型城市和庙宇,如张掖大佛寺,在关中建筑的基础上更添西北苍凉大气。

-川北陕南建筑-

川北陕南的建筑为南北交融的风格,朴素庄重的屋脊灰塑、翼角起翘明显,形式多样的挑枋,如阆中汉桓侯祠,勉县武侯祠武侯墓。

以穿斗构架为主,也有抬梁与穿斗混合式,青瓦、石墙或木骨白墙是其典型特征,如阆中古城,汉中东关等。

-黔贵建筑-

贵州建筑多干栏式,由于贵州民居多分布于山间与狭长谷地,很难大面积铺展,所以城镇体量都不算大,大多沿山麓爬升,如肇兴侗寨,千户苗寨等。

但也正是由于群山,丰富的木材资源可支持大量干栏式建筑修造。时至今日,黔东南的木材生产仍在贵州全省占据重要位置。

而侗族建筑中还有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标志建筑。鼓楼平面布局上有正方形、矩形、正八角形,以密檐塔式者居多且最具特色。

-川渝建筑-

川渝黔地区也多山地丘陵,而河川上也常见吊脚楼,多采用穿斗构架,表现出轻盈素雅的风格。屋顶多为出檐较大的悬山顶,墙面多用竹编夹泥墙和木板壁。

而川渝地区的建筑也多在正脊和檐角处遍布雕饰与角兽,当地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在坡度较陡的山地,民居还以吊脚楼形式来适应地形,吊脚楼下部悬空,依靠柱子承重,多分布于山间与河川。

-淮北山东建筑-

淮北建筑大都与京畿地区相仿,如山东曲阜孔府。

但在灰墙和黛瓦等细部构造上采用淡雅色彩,不同于北方厚重、严谨的特征,体现与江南民居建筑相似的轻巧与明快,如山东济南古城、聊城古城、蓬莱阁等。

-中原建筑-

中原地区建筑博采各地建筑特征,上接京畿山西,下接鄂北淮北,西连关中,东接胶东,多采用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如少林寺,嵩阳书院。

中原地区,也不乏各地会馆入驻,亭台楼阁间,杂糅各地建筑之特质,可谓是博采百家了,如开封山陕甘会馆。

中原地区也依然保留着许多汉唐高台建筑遗风,现存大量高台建筑都表明了中原地区历朝叠加之风貌,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层层建屋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如开封龙亭,禹王台等。

-内蒙古建筑-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民居,适合于游牧生活当中的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西藏建筑-

西藏在雪域高原,气候寒泠、干燥、风沙大,门窗大都开向东南或修建与山坳内,以山体避风,如色达佛学院。

墙体采取下宽上小,逐步内收,在砌墙时放入一些木或铁筋进行加固。

屋顶大部分为平顶,使用“阿嘎”(一种矿土),用阿嘎打制过的地面或屋顶与现代的水泥一样结实光滑,如布达拉宫。

西藏地区还有一种特殊民居——碉楼,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

建筑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如桃坪羌寨等。

-新疆建筑-

新疆地区创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民居,以适应本民族生活习俗。

民居多为阿以旺式,“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明亮处所”的意思,“阿以”有月亮的意思,还有内天井、廊下等含义。

民居围绕着阿以旺空间布置居室、客房、厨房、库房和其他用房等。阿以旺是周围房间的交通联系枢纽,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空间,有待客、纳凉休息、宴请的功能。

喀什民居为米玛哈那式,即以客房“米玛哈那”为主体,前室“代立兹”和厨房、餐厅兼冬卧房“阿西哈那”组成,呈一明两暗的形式,并布置内向小庭院。

-云南建筑-

云南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使其民居形式丰富多彩。

傣族竹楼是干栏式民居的典型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竹木编制的墙壁,围合形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用来圈养畜禽或堆放杂物。

井干木屋是藏族、怒族用圆木或木厚板堆叠而成。

“一颗印”民居由于其平面方正,外形及体块近似正方体,形状像方印章,故称“一颗印”,其实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合院,也多见于古城与村镇中。

-岭南建筑-

岭南地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居特色,表现出精巧通透的特点。

岭南民居会对重点部位进行处理。整体用灰色,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却装饰精美、用色鲜艳。

通透是岭南民居对于湿热天气的适应。建筑单体组合前低后高,有利于让风进入室内,室内用灵活拆装的门扇等进行通风透气,从而防潮防虫以延长建筑的寿命,也使室内适宜居住。

山墙形式为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象征了古代官帽,是古代世家追求官宦显赫的象征,如顺德西山庙,佛岗上岳古村等。

还有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如开平碉楼。

-江南建筑-

江南地区大致可归纳为苏南与浙北及其辐射地区

这一地区中,大型建筑纵向有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二或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小花园、戏台、园林等。

建筑群内常有私家园林,供人们游憩或观赏。

江南地区多利用河畔而建,有各式各样的水埠头,与建筑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空间,给人建筑是贴着水面生长的感觉,如绍兴,周庄等。

-徽派建筑-

徽州民居多为二层楼房带天井式院落,粉墙黛瓦,石雕砖雕精致。

徽州人聚族而居,围绕祖宅或祠堂建造村落,如婺源古村等。

-赣派建筑-

建筑以穿斗式为主,祠堂官厅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抬梁式,部分地区使用插梁式。

内为木结构承重,外墙用青砖围闭,朴实素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渼陂村建筑。

-湘鄂建筑-

湘鄂建筑为多风格杂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空间,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或也有借山麓地势造就建筑群,如岳麓书院,晴川阁等。

建筑风格古朴庄严,飞檐翘角,气势非凡,如长春观建筑群。

风格各异,有不少土家族建筑,如湖北恩施土司城等。

-闽北浙南建筑-

闽北浙南建筑融汇浙、赣、皖、闽多种风格,肃穆质朴,多为长屋、大屋。

两省交界地处山区,林木茂密,一座座廊桥跨越山河,作为交通要道,如浙江温州泰顺廊桥等。

-闽南建筑-

闽南地区受海内外多种文化交流,建筑形式多样化,有土楼、古厝和番仔楼。

土楼是北方汉人移民定居并营建出土楼这种类型的民居。

土楼推崇圆形或椭圆形平面,部分地区也分布有方形和多边形,不过他们都为中央建祠堂,楼内的房间没有大小和尊卑区分,所有单元式房间都向心而居。

出于防卫需求,土楼的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墙厚达1-1.5m。在外环楼层上方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

古厝是福建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

古厝常见用红砖红瓦、白色石基建造,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石雕木雕装饰精美。

地大物博,不胜枚举,中国的地貌,本就是“十里不同天”,光是简单概括,都已经衍生出这样长的篇幅。

但是,当我们现在再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触目所及的却大多是熟悉的风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所谓千城一面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去留无意

建筑,不论地域分布,不论形貌特征,其实回归原本功能上,都是与人类社会强相关的。

只是,建筑滞后于时代,而建筑裹挟的世事,也融入了民族的历史中。

曾经,我们对建筑的要求,是持久,是永恒,是“物换星移几度秋”之后,仍然可以感叹“阁中帝子今安在”的安稳。

但现在时代的发展太快,那些曾经看熟了的城市、街道,或许用不了一两年,就会换上全新的面貌。

对现如今中国而言,发展、变化才是主流的选择,它们取代了原本的悠然,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浪潮置换着曾经的传统。

当人们迫不及待地迈向新的生活,日益发展的城市与迅猛的工业化,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古建筑最终不再适用于大规模人口居住的需要。

与自然相合,带来了中国建筑的独一无二的美感,但也限制了大规模的城市与建材技术发展。礼仪不得不为功能性而妥协,实用主义的浪潮,也逐渐将古人遗留的建筑风貌取代。

无奈的是,这种发展也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无论是宏伟的殿堂、高耸的宝塔,还是乡野的村庄、朴素的民居,他们始终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所不同。

但是,它们之中一以贯之的,是自远古第一根架梁立起之后的回响,是祖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古老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重门面。

或许有一天,当未来的人们开始回望时,总有些东西会在时代更迭中存留,即使大环境要为新事物让步,代表民族风貌的传统依然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流传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传承。

更替,是时光长河从不失手的法宝,我们回头再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才会发现,原来那些史书都不曾记载过的历史,早就凝固在了建筑之中。

佛光寺东大殿,静静伫立在五台山深处,将昔日盛唐的博大潜藏于此。

宋代留下了保国寺,在家国巨变时,它依然是千年前的模样。它以一己之力,守住了江南九百年前的风华与古拙。

还有应县的释迦塔、小城里的摩尼殿、香火缭绕的晋祠……熟悉的朝代,熟悉的砖瓦,里面却藏着完全不熟悉的历史。

即使我们完全不了解建筑中曾发生的故事,但是,当我们看到屋檐的迭起,便明晓建筑本身的等级,而不是只看到它遮风挡雨的功能。

当我们注意到斗栱的大小,便可以大致猜测建筑所在的朝代,这是一种形象上的记忆,也是来自历史,来自文化上的传承,是一个千年大国精神内核的外在体现。

只有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才能认识真正的中国。

对古建筑的了解,不在于指导现实,而在于延续传统,探索古人对“安稳”的定义,延续一种自古而来的美学传承。

那些我们险些失去的,都化成了木料、砖瓦,凝固在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永恒之中。

我们从枕地盖天走入广厦万千,愈积累,愈觉生命须臾,但我们所留下的历史却始终在传承。

而我们所留下的形形色色的建筑,也终有一日成为了过往历史的见证。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中国民居建筑》陆元鼎

《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王晓华

-END-

文案编辑丨小林 落露

制图编辑丨禹涵

图片来源于

禹涵 李文博 风沉郁

马文晓 筱溪听泉 摄图网

保护山西古建

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

BY|无用研究社

原题|古建筑鉴赏指南(进阶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废黜皇帝.海昏侯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唐晋|徐青藤|箭响马到陆浑戎|凤凰陨落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 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最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