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谢幕 英联邦也将人亡政息?

2022年9月8日,在位70年、高龄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II)去世,当了70年王储的查尔斯继位,成为查理三世(Charles III)。

查理三世望穿双眼、好不容易盼到手的不仅仅是英国王冠,还包括英联邦其余14个承认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国家(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伯利兹、加拿大、格林纳达、牙买加、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和图瓦鲁)的王冠。除了上述15国,英联邦还包括5个拥有自己君主的君主国(文莱、斯威士兰、莱索托、马来西亚、汤加),36个拥有自己国家元首的共和国,是一个号称拥有24亿人口、56个主权成员国的庞大国际性组织,查理三世也自动成为这个庞大国际组织的元首(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然而查理三世席不暇暖,英联邦却已经闹开了“独立性”。

9月10日,查理三世匆匆举行了即位仪式,仪式举行后仅数小时,加勒比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就表示,他们计划“尽快”举行是否仍然保留君主制的公投,总理布朗(Gaston Browne)表示,公投可能在3年内举行;这个国家的邻国牙买加甚至“动手”更早,今年3月威廉王子(PrinceWilliam)夫妇到访时,该国总理霍尔内斯(Andrew Holness)就直截了当告知对方“我们要共和”,而该国前总检察长福特(Marlene Malahoo Forte)更早在去年12月就酝酿成立宪法改革委员会(Committee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推动该国在2025年实现共和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内斯(Anthony Albanese)和新西兰总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倒是表示,共和问题“并非当务之急”,尽管如此两人也都含蓄表示了对共和制的向往,前者早在1999年澳大利亚“是否共和”公投时就投了赞成票,只是认为“和原住民和解是更优先事项”,后者则坦承“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新西兰成为共和国;加勒比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总理贡萨尔维斯(Ralph Gonsalves,)则宣称再次举行“共和公投”是“国家民主的历史使命”,并鉴于上次“共和公投”(2009年)未过关,应设立一个无需公投的“执行总统”暂时行使国家元首权力。

除此以外,伯利兹、巴哈马、圣卢西亚、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对共和制的兴趣。

甚至公认对英国王室最“眷念”的英联邦君主国——加拿大,民众情绪也正悄然发生分化:尽管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公开表示了对查理三世的“全力支持”(our full support),但据Pollara Strategic Insigh9月9-13日对1325名18岁以上加拿大公民的随机抽样民调,支持加拿大继续以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的比例,已降至历史最低的35%,而明确希望“加拿大国家元首理应是加拿大人”的比例,则冲到了44%的新高。

何以女王的辞世导致英联邦“离心力”陡增?英联邦真会因她的趋势“人亡政息”么?

英联邦最初是在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烽火中,由英国政府出于调整英国与各殖民地间关系,希望借此维持“日不落帝国”长治久安,于1926年成立的,当时虽宣布承认所有成员国为“平等地位”,但仍要求每个成员国都效忠于英国君主,并以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再也无法维持,最大殖民地——印度,未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代表均拒绝继续效忠英国君主,迫于无奈,英国在“蘑菇”两年后同意和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新西兰、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七国签署《伦敦宣言》(London Declaration),同意各成员国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及是否承认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这一宣言奠定了现代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原来的英联邦法定名称是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基础。

自此之后英联邦的作用日益“虚化”,除了两年一次的首脑峰会和四年一届的英联邦运动会,这个组织变得越来越缺乏存在感,成为天南海北成员国“务虚”的松散平台。或许正因为“有组织无纪律”,加上英国、英王室也不大“指手画脚”,因此自成立以来真正完全退出英联邦的国家只有爱尔兰(自己退的)和津巴布韦(被开除的)两个,加入英联邦时为君主国、此后自行宣布为共和国的也不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多米尼克、毛里求斯、巴巴多斯等),何以女王前脚去世,后脚“共和”呼声遍地开花?

首先,“以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对很多自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越来越强的国家而言是一种屈辱。

一些历史和司法专家指出,看似“虚化”的英联邦却保留了许多殖民时代的“宗主国残余”,这些残余有些是很“伤人格”的,比如承认英国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的国家不能在英国设大使馆,而只能设“高级专员公署”(High Commission),派驻英国的首席外交官不能叫大使,只能叫“高级专员”(Head of mission);英联邦一条十分隐蔽、却至今生效的规则,规定“英联邦君主国”法定最高上诉法院是“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Council),这是“日不落帝国”时代专门设立、用于对英“海外领地”实施“宗主国司法管辖权”的机构,尽管英国看似“不在乎”,但并无意主动放弃这种带有十足歧视性色彩的“特权”(加拿大就因为独立时未察觉这一特权,直到1981年才收回最高上诉裁定权,此时上距该国独立已114年之久)。牙买加总理霍尔内斯直言“这是屈辱”,认为“实现共和、让一个牙买加人成为牙买加国家元首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专家纽曼(Brooke Newman)则认为,“去殖民化”的意识日益强化,导致各“英联邦君主国”希望走向共和的呼声骤然高涨。

近年来,加勒比各岛国针对英国当初将该地区殖民化过程中采取的野蛮行径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反感,许多当地各界人士指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当地原住民近乎全数灭绝,并从非洲引入黑奴加以奴役,还掠夺了当地无数资源、财富,这一地区的积贫积弱,正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因此必须结束这种殖民统治的最大象征——强加在我们头顶上的英国君主”。前述威廉夫妇访问牙买加期间,多达100位当地名流联名上书,敦促英国王室就当初的殖民掠夺和奴隶制予以道歉、赔偿,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正因如此,此次针对英联邦的“共和潮流”首先在加勒比地区掀起。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针对“英联邦君主制”的离心力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说与英联邦的建立同步:爱尔兰和印度、巴基斯坦正因为不愿接受一个“英国皇上”才扬言退出,《伦敦宣言》的发表和允许“英联邦内共和制”的《伦敦宣言》也正是对着一早已有之离心力的应对。在“最忠诚的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省早在加拿大尚未独立前就“开闹”,而澳大利亚实际上1999年就已经进行过一次是否“共和”的公投,加勒比国家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2009年尝试过“共和公投”,另一个加勒比国家圣卢西亚2015年由其“宪法改革委员会”(ConstitutionalReform Commission)发表建议报告,希望建立共和国。2021年11月30日,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通过公投建立共和国,成为迄今最新退出“英联邦君主国”行列的国家。

但纽曼等人指出,女王个人的公关形象较好,一些“白人为主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女王个人抱有“情感依赖”,因此在女王生前,这些国家的“共和倡议”或暂时忍耐,或浅尝辄止,而加勒比、南太等小国、穷国要么还有更优先的事项要忙,要么因此前尝试受挫不敢再“轻举妄动”,所以大多选择了“暂停”。

而“人设”充满争议的查尔斯则远没有这样的“粘合力”:许多英联邦成员国成员对他成为自己国家的最高形象代表充满抵触情绪,2018年4月,在女王执意要求下,当时英联邦53个成员国捏着鼻子投票同意,让查尔斯“早日成为”下任英联邦元首,当时英国舆论普遍预测,这个“早日”快则几天,慢则半年,结果因各成员国普遍反感,女王硬是不敢在生前将这个象征性的英联邦元首称号“传子”。如今女王去世,查尔斯(查理三世)“不当也得当”,压抑已久的逆反情绪登时大爆发——要知道不但反对“英联邦君主制”者如此,即使许多支持这一制度者也对查理三世成为自己“新国家元首”不以为然,一位几代都是“君宪派”的加拿大人就坦言,“无法接受查尔斯的头像被印在新版20加元纸币上”(加元纸币传统上都以英国君主头像为正面,近年来有所改变,但20加元正面一直是女王头像)。纽曼等人表示,如果查尔斯也像女王一样长寿,“等威廉继位时恐怕会发现,他只能做英国一国的君主了”。

可以想见,在铺天盖地的离心情绪驱使下,现存的英联邦14个英国以外“英联邦君主国”中,将出现更多新“共和国”,产生更多新的“本土国家元首”,即便一时不会改变体制的国家,也可能更频繁进行这方面尝试,此外,一度搁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仍沿用“米字旗”符号的英联邦国家,也可能再掀“换旗”热潮。

不过,“退出英联邦君主制”不等于“退出英联邦”,如前所述,英联邦“现代化”伴随着存在感的“虚化”、“弱化”,无所事事固然令很多“老派英国人”怅然若失,却也让许多就喜欢“找个群尬聊”的国家安之若素,尽管越来越多国家不耐烦继续供着个“外国皇上”,但已经是共和制的成员国反倒“既来之则安之”——事实上这些年英联邦“共和制成员”不减反增,退出多年的马尔代夫刚刚重返,而历史上从未被英国殖民过的卢旺达,则在2009年11月29日成为英联邦最年轻的“共和制成员国”。

道理很简单:各“英联邦君主国”反感的是英联邦所附带的殖民、歧视性色彩和功能残余,并对“人设”远不如女王的查理三世继承这些残余感到更难忍受,至于英联邦这个“壳”,早已是一具空皮囊,退与不退,也就不急于一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