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海霞:当一名好医生从志愿服务开始

初秋八月,我跟随“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来到西藏,走出飞机舱门温暖的一幕,至今令我难忘。一下飞机,凶猛的高原反应“如期而至”,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也开始迈着沉重的步伐,喘着“粗气”,两位同机到拉萨旅游的母女,在下飞机时身体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症状,10岁的北京女孩呕吐后瘫坐在地。这一幕恰好被志愿服务团的中医志愿者目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海霞和团队几位志愿者迅速施救,经过针灸、按摩等一系列中医治疗操作后,小女孩高原反应症状明显减轻。直到母女俩恢复正常,队员们才放心的离开机场。

这位面容姣好,走路带风,扎起针灸手法敏捷的“女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在西藏志愿服务的一周时间里,团队成员经常会有胸闷、头疼等高原反应症状,只要求助到李海霞,哪怕她自己已经很疲惫了,也依旧会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儿积极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李海霞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感染着志愿服务队其他队员。

▲“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西藏志愿服务中,李海霞为当地群众针灸治疗。

雪域高原 播撒爱心

李海霞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义诊活动。这次,她和团队成员也把传统中医文化的医术、精髓、精神播撒在高原。“爱和责任是医生的灵魂,医护人员有着大爱、奉献、责任等职业道德要求,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一次我们来到祖国边疆,带着爱和责任而来,这里的干部群众也一定会被我们的爱所温暖,志愿服务是增强民族团结很好的纽带。”李海霞感慨志愿服务的意义。

在驻藏某部,中医志愿者为官兵义诊,义诊中李海霞发现很多老兵因长期执勤训练伴有腰肌劳损症状,她耐心的为战士们针灸、拔罐调理,累得满头大汗。老兵都很感动,还有一些军嫂也慕名而来,她和团队专家也耐心为军嫂们诊治着困扰她们的身体顽疾。临别时,李海霞挥手与战士们告别:“你们替我们守护家园,我们也该守护你们!”

在拉萨、昌都5天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中,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专家李海霞为代表的8位中医专家,克服着自身缺氧和不适,累计为拉萨边防部队官兵、西藏昌都周围居民,以及乌齐县的群众300余人提供中医义诊诊疗服务。虽然高原缺氧反应强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都秉持着“援藏精神”,力争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在藏区,山高路远,就医不便,很多藏民病了就忍着挨着,病痛实在缓解不了才会考虑就医。为了推动医疗援助从单纯“输血”向真正“造血”转变,志愿服务队每到一处,团队专家志愿者努力与当地医院建立联系,他们不仅持续为当地患者答疑,还传授给当地医生更多权威的诊疗手段、方法和先进医疗知识、技术。李海霞希望,她和其他专家此次奔赴雪域高原,不仅仅是短期志愿服务,更是能帮助当地建立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医疗队”。

▲“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西藏志愿服务中医义诊情景

志愿服务 传递温情

“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返回北京,金秋九月的午后,我按照约定来到李海霞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再次与她交流。走进广安门医院的大厅,人头攒动,患者步履匆匆。李海霞介绍到:“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后,医院前来看中医的患者明显成倍增长,我们每天工作节奏非常紧张,但依旧有很多患者挂不上号。”

学医到底有什么价值?如何正确看待医生从事志愿服务?……我们针对中医的专业性问题和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畅谈。

“目前我出诊,每次是定量放号的,因为我要保证来找我看病的每位患者尽可能治好。”李海霞认为,她之所以能很好地医治患者,除了其汤药的疗效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话聊”,很多病人来看病带有焦虑,在聊天中舒缓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打开他们的心结,给予精神上鼓励和支持。“不久前,住在京郊的一位大姐,给我送来了自己家种的柿子,看见她现在充满活力的样子我也很宽慰,要知道,大姐刚来就诊时,面带愁容,身体情况很不好。经过我不停地‘话聊’,她终于对我敞开心扉,说出多年来的烦闷,在我看来治病先‘治心’,心结开了一切都顺遂了。”李海霞对学医价值的理解在于治病救人是为医者本分,而让患者身心健康的面对生活更是当医生的价值。

身为资深中医扶阳学术流派的李海霞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阳气。而心脏做为‘阳中之阳’,心脏有病,阳气应该也受到损伤。”李海霞表示,中医来源于天道,天人合一,养生要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比如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也不可忘,治病用药也切不可伤阳。

李海霞认为,志愿服务是传递温暖,愉悦身心的过程,更是触摸正气的过程。这些年她参与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布全国,远到祖国边疆,近至她工作属地附近的养老院。“有一次去京郊养老院义诊,看到很多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心情很沉重。他们很多因为生病没有及时救治,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很需要像我们这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给他们培训,讲授专业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李海霞还曾与志愿者奔赴四川大凉山,为彝族村里的村民和孩子们送温暖。“看到那些席地而坐的村民和那些满脸泥土的孩子,就感觉我们需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

▲日常工作情景

随手公益 定格幸福

李海霞目前指导10位博士生,她经常给学生们说:“医学的学习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学医术,更要立医德。”

李海霞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实指导学生不仅要培养‘能’,更要培养‘人’,为医者要有很强的维护生命的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收益是双向的。”

李海霞回忆,自己2006年博士毕业刚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工作的一幕。“那天刚下班,我看见一对母子坐在医院科室门口,母亲眼里噙着泪水,去沟通以后才知道,他们是外地来京就诊的患者,孩子患有‘肾病综合征’,因身上钱没有带够,所以没有办法去开药。”从小就乐于助人的李海霞,当即从身上掏出两百元给了孩子的母亲。李海霞笑言,自己当时刚上班,并没多少积蓄。

不久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走廊里传出一声“李大夫”,这清脆的声音让李海霞难忘。她走上前去,小伙子依旧重复的跟他母亲说道:“妈妈,这是李大夫。”原来,这位小伙子正是2006年李海霞刚毕业时在走廊里帮助过的母子,那会儿小伙子还是个孩子。

李海霞感慨爱的力量和温存,“我们帮助别人,对方一定是记得的,哪怕是个懵懂少年,在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得到关爱,他会默默感念一辈子的。我相信这个小伙子,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伸出援手。这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李海霞看来,志愿服务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做。就是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患者得离苦,这些是她在一次次深入交流中,传递给学生们为医者的道德观。

…………

在美国东北部的萨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他富有哲理的墓志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已有25年从医经历的李海霞,用行动诠释着这个著名的墓志铭,她动情地说:“医者,看的是病,开的是药,救的是心,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付出真情,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来源:《中国志愿》杂志;原标题:当一名好医生从志愿服务开始——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医生、“永远跟党走”志愿服务团志愿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