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拥有全海南
最长的海岸线
海南自然条件最好的
深水良港——洋浦港
就坐落在这里
航拍洋浦港。
沧海桑田
小渔村蜕变成现代化港口
洋浦港的故事,要从30多年前讲起。
洋浦港,因洋浦半岛而得名。这里三面环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洋浦都是荒地多、石头多、仙人掌多,水少、林少、村庄少的典型“三多三少”地区。然而,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深阔、深水近岸、避风少淤,是难得的天然良港。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扛起了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闯出新路的历史重任。洋浦开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海南建省初期的重要工程。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以及“洋浦模式”得以确立。这也是我国首个外商投资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随后实现政府独资开发洋浦。2008年4月,海南注册资金30亿元成立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10年3月,洋浦管理委员会理顺体制机制,建立了集经济、社会、行政于一体的党政企联席机制,洋浦开发建设进入崭新阶段。2016年洋浦港口岸小铲滩码头试运营,2018年洋浦港口岸小铲滩码头正式开通外贸航线。同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洋浦港由“地区性重要港口”跃升至国家层面的“国际枢纽海港”。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方案提出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2022年洋浦港对外开放口岸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二线口岸”查验设施设备建设项目开工,洋浦港进入封关倒计时。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天涯比邻
贸易航线不断加密
今日的洋浦,已建成码头泊位4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吞吐能力达1.13亿吨、通过能力达1.1亿吨的现代化港口。去年,整个洋浦港区的集装箱吞吐能力从160万标箱提升至220万标箱。预计到2025年,整个港区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650万标箱。
繁忙的洋浦港,如今每天可见各类船只往来的身影。一排排整齐的集装箱,成为这里的新风景。
目前洋浦港80%以上的集装箱装卸作业位于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别看它能力这么强,但也只是一个“孩子”。2016年10月,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前身——小铲滩码头才开始试运行,2018年才开通第一条外贸航线。
“孩子”出生颇为不易,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要从洋浦港区深水航道及岸滩整治工程算起,这项工程自2009年启动,总投资约49亿元人民币。
▲9月23日上午,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至非洲国际远洋集装箱干线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开通运营。图为通航仪式现场。
“这么大的工程,各方都在质疑会不会是重金‘晒太阳’,也在质疑这个浩大的工程,要用多久才能实现目标。现在没人质疑了,毕竟去年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是131.8万标箱,比小铲滩项目起步时翻了6倍多。”洋浦经济开发区交通运输管理中心副主任马绍珍说。
码头集装箱数量的增长,得益于贸易航线不断加密,带动了洋浦航运产业的快速发展。
2020年9月,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开通海南自贸港第一条洲际越洋航线,开始向更广阔的“深蓝”挺进。2022年9月,洋浦又新开通了第二条洲际航线,外贸货物进出口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据了解,目前洋浦港航线总数40条,其中外贸航线19条,内贸航线21条,形成了“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新格局。其中内贸基本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主要沿海港口;外贸则以东南亚航线为主,航路远达南太平洋、印度洋、澳洲与非洲。
洋浦港能力提升工程在连夜施工。
与时俱进
港口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洋浦港不仅在向国际化迈进,也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在传统的印象里,港口作业是一项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但现在的洋浦港颠覆这种认知。
“我们码头运营所有的指令都从中控室发出,由系统传达。包括对接客户,对接口岸部门,也包括操作机械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则在远程控制室接收指令,对港口运输设备实施远程操控。现在的工作人员,可以一个人同时兼顾到4台现场机械,这对企业运营来说,极大地提高了货物运输能力,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同时降低运行风险。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港口集装箱综合管理水平,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配备了一套先进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实现全港口集装箱运输实时监测。”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赵开显介绍。
繁忙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速推进,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船舶装卸货、理货效率。作业效率从之前的29个自然箱每小时提升到了33个自然箱每小时,船时效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235个自然箱。单日的通过能力最高时突破7600标箱。
10月16日,洋浦港对外开放口岸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一期完成后,将新增3个20万吨级泊位,届时码头通过能力将达到500万标箱。
为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洋浦港作为“国际枢纽海港”的目标,洋浦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也提上了日程。目前,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已完成规划调整工作,项目环评、航道通航条件评价、节能评估、社会稳定性评价等工作,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同步推进中。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中控室。
筑巢引凤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船舶在此汇聚
2021年,洋浦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66.9亿元,比10年前增长1100多倍。2022年上半年,海南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6%,增速快于全国46.6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二。其中,儋州洋浦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超过了五成。
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样板间,便捷的企业服务与优惠的税收政策是洋浦港经济蓬勃发展的主因之一。
通关,是港口工作的必须流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既要保证通关效率,又要确保疫情防控绝对安全。”洋浦边检站执勤三队民警黄观钰说。目前,洋浦边检站实行 “24小时一站式服务”“船舶检查一次性办结”,民警对护照进行证照核查、盖章通关,全程不登轮、不见面,实现“无接触办检”,并根据船舶代理人网上提交的材料,为其办理入境边检查验手续,极大缩短了船舶办检时间和进出口货物滞留时间。
无纸化与网上办理是提高通关效率的一项重要途径。据了解,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目前正在协同海关,推动“海口-洋浦组合港”的通关模式,推进实现两港外贸企业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大幅简化操作流程和减少时间、费用成本,形成两港高效组合效益。
▲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大型船舶进出频繁。
近年来,洋浦港推进“船舶登记一事通办”“境外船舶移籍一事联办”机制,建立海关、交通、船检等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形成“专人负责、全程服务,信息互通、审批协同,依托平台、不见面审批”的新机制。单个事项办结时限从7日压缩为1日,并联办理的最多不超过2日,使登记船舶平均能提前15天投入营运,为每艘船舶节约60余万元的停运损失。
如今,洋浦港已成为洋浦经济开发区吸引国内外企业的一张名片,洋浦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廖志文说:“十年前,我们出去招商,很多企业都不知道洋浦这个地方。而现在,我们一个星期接待的企业,比过去一年还多。”
面向时代的浪潮,昔日的小渔村或许从未想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洋浦”二字会变为海南发展的一道缩影,与儋州共同组成建设海南自贸港进程中惊艳的第三极。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
编辑:吴挺毅 审核:万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