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成立竟然早于新中国

图片
斑驳的柜台,一位上了年纪的营业员戴着老花镜,拨拉起算盘记账。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柜台的货架上,有白糖、面包、糖果等副食品,食用油、袋装盐还有酱和醋等生活用品摆在一起。
冷不丁还能看见,几盒“丝绸之路”、“桂花”牌香烟和绿色瓶装的高梁白酒。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犄角旮旯,还有一些农具。
不过,更吸引你目光的,恐怕是搪瓷脸盆和暖瓶。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诸多80-9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真实场景。
01
供销社的出现早于新中国成立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本以为童年记忆的供销社只存在于电视剧的情节中。
但最近几天,湖北日报发了一则“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也让供销社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
图片
图片来自湖北日报数字版
同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招聘通告。通报称,该社为国家正部级单位,员工列入公务员编制。
图片
图片来自微博“真实故事计划”
接踵而至的消息,让供销社概念股持续走高。
没想到,它一直默默无闻地存在。
供销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可能很多大城市的人没有太多印象。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它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几乎只设一个类似商业局的管理机关,不太引人注目。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在城镇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特别大。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50岁左右的人没有不记得供销社的。
但供销社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于哪个时代呢?估计很多人就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其实,供销社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新中国成立。
在土地革命时期,除了中央苏区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影响也非常大,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
图片
图片来自《铁血红安》
在徐向前元帅主持鄂豫皖的军事工作后,实力发展迅速,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高度重视。
图片
工农红军时期的徐向前元帅(图片来自网络)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一样,遭到了数次军事围剿,以及日常的严密封锁,油、盐、布匹等生活物资供应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红四方面军的创建者、红25军的创建者,后来任25军政委,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吴焕先烈士,天才地创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供销合作社。
图片
被毛主席赞为军政全优的吴焕先烈士(图片来自网络)
1929年,箭厂河苏维埃政府在箭厂河河埂上创办一个消费合作社,取名为“十美公杂货店”。
图片
图片来自《红廉丰碑——鄂豫皖苏区首府红廉文化精粹》
合作社开始是集资入股,金额不限,每个社员发一个购买证,主要经营柴、米、油、盐、糖、烟、纸张、茶叶、布匹、豆腐、猪肉等。
图片
图片来自《红廉丰碑——鄂豫皖苏区首府红廉文化精粹》
效果立竿见影,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紧缺的局面,吴焕先还天才地这种模式推广到了国统区。
当时的供销社除了承担转运物资的职能之外,也起到了搜集情报,支持根据地武装斗争的作用。
图片
“十美公杂货店”的散装盐,图片来自中原经济网
同时,供销社还是根据地税务人员的落脚点,对实现根据地有效管理,也是功莫大焉。
吴焕先烈士还建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军医院、第一个税务局。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他有限的革命生涯中,他后来担任的职务和红二方面军的任弼时几乎是一样的。
假设他如果不是牺牲过早的话,成就必然更加辉煌。
02
供销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红25军除了政委吴焕先烈士外,还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军长:一位是程子华,一位是徐海东大将。
图片
红25军主要领导人,前排右为徐海东,后排中为程子华(图片来自网络)
在徐海东大将还是副军长的时候,程老已经是军长。
程老在抗战期间表现突出,在解放战争期间,更是打了不少硬仗,如董存瑞烈士牺牲的隆化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塔山阻击战。
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的程子华(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0月,程老成为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妥妥的正兵团级。
无论是资历还是军功,程老可以说,都不亚于徐海东大将,然而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程老却不在列。
因为湖南解放后,程老即离开了军队系统,在新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图片
建国后的程子华(图片来自网络)
1950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1954年7月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程老因为和吴焕先烈士有过一起工作的经验,被毛主席任命,全面负责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创建工作。
此外他还担任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干部学校校长。
图片
程子华在工作中(图片来自网络)
程老的职位特殊,关系到全国人民的民生,数年来呕心沥血,将全面精力放在工作中。
等到大授衔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以转入行政工作推脱了授衔(陈毅元帅是例外),这就成了一个默认的原则,因此程老就成了唯一没有军衔的兵团司令。
图片
程子华在工作中(图片来自网络)
在程老等先辈的努力下,供销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
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还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03
供销社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
1958年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国家商业部两次合并。
在农村,供销社将民间个体商业户全部纳归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的紧缺物资,如煤油、火柴、卷烟、白酒、白糖、食盐、布匹、化肥,一律由供销社独家供应;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棉花等至关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也由供销社独家收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好几年。
在这期间,由于供销社在乡镇处于独家经营状态,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涌现出了很多劳动模范(包括奥运冠军许海峰)。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向阳供销社的总经理贾焕章,是当时全国供销社系统树立的先进典型,全国劳动模范,曾参加过1959年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他主要业绩是根据季节的需要,组织人力把农民急需的商品送到村屯,甚至田间地头,急农民之所急。
考虑到农民可能经济不宽裕,他允许农民用鸡蛋、鸭蛋、鹅蛋兑换需要的商品,再把这些农副产品送到城里卖给商店,又解决了城里人对禽蛋的需求。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的供销社有一条规定,一切商品概不赊账。但是,贾焕章却打破了这个规定。
他经常给没有现钱却急需某个商品的农民送货到家。等到秋后“分红”时,大多赊账的农民再把钱送到他手中,假如赊账的农民确实无力还账,他便自掏腰包。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山西平顺县石城供销合作社岳家寨“双代店”(代购代销)唯一的营业员岳晚增,如今已经是78岁的老人。
图片
岳晚增(图片来自网络)
他从16岁开始,每隔三天就往返于县城和大山里面,路途距离相当于北京鸟巢田径跑道,内圈400米要走85圈之多,还不包含爬上爬下坡道环绕的难度。
图片
晋东南的山路(图片来自网络)
他背篓里的东西有时四五十斤,有时上百斤,顾不上勒出的印痕磨成老茧,靠着箩筐翻山越岭、肩挑背扛解决小山沟物资短缺大问题。
图片
岳晚增(图片来自网络)
用一根扁担连接大山内外的世界,用肩膀挑起农民兄弟的期盼。这位“双代员”靠诚信踏实的良好口碑,把供销合作社办成了群众的“贴心店”。
在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被合并,但这次供销合作社财务制度分设,保留集体所有制性质,基层组织得以恢复和壮大,不少供销社还参与了筹建乡镇企业。
图片
申纪兰关注罐头质量(图片来自网络)
平顺县供销社在1986年9月就与老劳模申纪兰联合创办罐头厂,投产后的第一个月就生产红果、梨罐头5万多瓶。
04
供销社的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运行,私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计划物资”逐步放开,供销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竟争,逐步失去优势。
图片
废弃的供销社(图片来自网络)
再者,基层经济实体大多已解体、职工走向了社会,供销社能做的事情已很有限,所以很多年轻人才对供销社的存在感到意外。
不过,这并不能说供销社已经沦为一个象征性的为农服务组织。
岳晚增老人早在2005年就已经退休,由于岳家寨年轻一代都搬出大山到县城安家,只剩下六七户老人居住在村里,当地政府部门考虑过撤掉这个小店。
图片
退休不退岗的岳晚增(图片来自网络)
但岳晚增认为,即使这几户老人,也需要商品供应。他说服相关负责人继续保留小店,自己也退休不退岗,继续服务乡亲。
谁能想到,随着旅游业大发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供销社竟然逐步升级改造为农副土特产品直销店,当地盛产的花椒、柿饼、核桃等代销品琳琅满目。
图片
岳老的店成了旅游打卡地(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的供销社成为岳家寨的历史旧址供游客参观打卡,而岳晚增也成为“代言人”为游客义务讲解,并肩负起保护岳家寨文化遗产的责任。同时,带动村里山货特产拓宽门路,为村民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图片
岳晚增(图片来自网络)
以岳家寨这个小门店为例,如果供销社能够像预想那样,因势利导,“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在“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强大优势”。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它的恢复和重建,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如果供销社利用县以上联社和全国总社的载体,自下而上地将其改造成类似“农协”那样的农民维权组织,那更是一件彪炳千秋的大好事。
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难度也是很大的。
参考资料:
中原经济网《第一个供销社是啥样》
历史百家汇《供销社:一个特殊经济组织的前世今生 》
李景宽《向阳供销社》
中国日报网《供销社营业员岳晚增:扎根大山六十载,用一生诠释“红背篓精神” 》
李克军《供销社恢复和重建是好消息吗?》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