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优化营商环境的湖州“打法”

  中国小康网11月14日讯 记者 周宇 通讯员 胡熠烨

  编者按:

  城市如何和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

  如何让“企业家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怎么做是形式主义,怎么做就是生产力?

  用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支点来撬动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这是湖州的逻辑,更是解码湖州优化营商环境系统“打法”的重要意义。

  正文:

  5个多月前的6月8日,湖州市委书记主持了第一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此后的每周三晚,市委书记、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主持,市、区县两级联动。

  3个多月前的8月2日,湖州召开了第一次营商环境“月例会”,复盘周恳谈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目的是要打破常规、建章立制、改革破难。

  1个多星期前的11月1日,“湖州民营企业家节”开幕。开幕式上,企业家为湖州营商环境“好案例”颁奖,首发湖州民营企业营收、纳税、研发投入、就业50强榜单。

  和企业家“周三见”“月复盘”解决共性问题、给企业家设节……正如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在“湖州民营企业家节”开幕式致辞中所说,湖州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在全省打响了品牌。

  这座城市,有“企业家精神”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要求。解码湖州的系统“打法”首先要有历史纵深感。

  

  图:湖州市南太湖畔(项飞/摄)

  湖州,自古就精致、厚重、充满张力。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了富甲一方的商贾传奇,铸就了一方繁华富庶之地。从明代的“湖州客人”、湖州商人到近代的湖州商帮,湖商存续500年,辉煌100年,成为近代与晋商、徽商、潮商齐名的重要商帮,不仅积累起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也见证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变迁。

  湖商身上所具有的“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重、实业报国”的崇高品格,不仅是湖州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成就湖州千年繁华的强大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湖州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脱颖而出。

  1998年的春天,一根能在-104℃低温环境下保持不裂的不锈钢管从“久立”的生产线上缓缓下来。一个新的历史记录诞生了。这是周志江为国家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久立的第一个替代进口产品,处在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的各项性能均达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1999年11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中心,夏土林敲响了升华拜克上市开市锣,实现了湖州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2006年7月,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陶氏化学”决定全资收购“欧美环境”进驻湖州,吴扬为湖州招商引资成就了一段佳话。

  2009年6月,天能集团投资18亿元在长兴吴山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推广清洁生产之路,并最终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无害化处理,铅回收率达到99.9%以上,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先进的废电池无害化回收基地和再生铅示范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城市因企业而兴,企业因城市而荣。如今的湖州拥有规上企业7153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上市企业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作为湖州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和出口、90%以上的就业岗位。

  “城市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在湖州市委书记陈浩看来,“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在企业家的身上,也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的党委政府工作中,更应该揉入这座过去与湖商“相生共荣”,如今与企业“彼此成就”,未来要与企业“双向奔赴”的城市气质中。

  抓虚了是形式主义,抓实了就是生产力

  如何让这座城市更具“企业家精神”?

  今年6月开始,湖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个总体目标,湖州亮出了“一二三”的系统“打法”。

  “一”是顶层设计上,制定了《关于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创业创新、要素供给、政企服务、诚信法治、尊重尊崇、工作保障”六大环境,确立了具体实施路径。“二”是创新两大重要载体,每周三市、区县两级联动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实打实解决企业个性问题,每个月的“营商月评议”解决高频共性问题。“三”是实干求实效,真正建立“企业更有感、政府更有为、协同更有力”的闭环。

  今年8月底,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2年省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名单,湖州市南浔区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家装新材料绿色节能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名列其中。

  “这个金字招牌得来不易。”久盛地板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监徐立说,企业连续两年申报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落选,“在参加政企恳谈会的时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攻克难题。”

  会后,南浔区发改经信局立刻上门,提供包括政策解释、向上对接、材料申报等各项帮助,还陪同企业一起前往杭州进行答辩。

  “对于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拿到了一个招牌,更为他们大刀阔斧进行新一轮技改争取到了更多资源。”南浔区发改经信局副局长袁梦华介绍说,技改是南浔木地板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但是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平台来和更多的专家对接,也可以通过研究中心的落地为技改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

  木地板是南浔的支柱产业,通过恳谈会解决了久盛的“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为其他企业打了个“样”,最终将推动整个地板行业的提档升级和绿色发展。

  记者采访时,浙江永昌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豪远正在土耳其拜访客户。因为疫情关系,企业已经三年没有对国外客户进行回访。第12期市级恳谈会反映这个需求后,吴兴区商务局帮助企业加速办理了APEC商务旅行卡,五年内可以免签去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回访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已经拿下几个订单。”孙豪远在电话那头笑着说。

  市看见办相关负责人用“推背感”来形容这个新载体下干部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作风改变。最初设立这个载体时,每周三是不是过于频繁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实践看来,和“季节性”“活动式”的政企联动不同,常态化、机制化、实效化的通道让企业家更有“盼头”。产业发展、人才招工、科技创新、营商成本、政务服务、要素保障……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件事上步调一致、同频共振,为的都是尽快、尽好解决企业家面临的问题。

  截至10月底,全市已联动召开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145场(其中市级19场、区县126场),参会企业家1164位(其中市级165位、区县999位),收集交办问题建议1653个(其中市级373个、区县1280个),办结满意率98.44%。

  一子落,满盘活

  在企业家有求必有解的过程中,湖州建立起“一小一大”的两个闭环。

  “小闭环”是从“周恳谈”到“月评议”的问题解决闭环。每次恳谈会前确定当周主题,企业家线上报名的同时工商联进行定向企业邀请。根据企业家所提问题,邀请相关部门参加周三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会上现场解答,会后两周内跟进处理,并开展企业家满意度回访。

  

  在每周解答“个性问题”的过程中,梳理出“共性问题”交给月度例会来复盘,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梳理出营商环境“好案例”,加以复制推广。在已经开展的三次“月例会”上,系统研究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招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工业用地要素保障”等共性问题,明确了接下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破难的方向。

  正如湖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所言,新载体抓虚了就是形式主义,抓实了就是生产力。当然,做强了更是城市的竞争力。这也是“大闭环”的逻辑:以优化营商环境来撬动整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解决一个个企业家提出的个性问题,啃下共性问题的“硬骨头”,让更多湖州民营企业家可以在产业迭代浪潮中更好地干事创业。尤其是在湖州布局的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合金特材、光电通信及半导体、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生物医药、地理信息八大产业中实现突破性进展,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助力城市发展能级飞跃。

  

  图: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今年的5月20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德清。为何设在这个浙北县城?记者了解到,过去的这11年里,德清从零起步,从无到有,聚焦地理信息产业这张“王牌”,实现了“二次创业”。如今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已集聚了430多家地理信息相关企业,涉及卫星遥感定位、地信+互联网等领域,2021年小镇营收达260.2亿元。

  “缺专业人才是地信企业在恳谈会上提出最多的共性问题。”湖州莫干山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汤巍巍说。为了提升招才引智的精准度和匹配度,德清细致摸排了企业需求,并根据岗位情况,瞄准高校集聚的南京、武汉等地,直接对接地信相关重点院系,开展专场招聘。

  今年9月,德清带着11家地信行业重点企业组团来到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面向测绘、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3天的招聘就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近500人。

  “不仅仅是在招才引智上给我们提供帮助,德清还指导我们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落地未来社区的新场景应用,开拓了新市场。”来参加招聘的浙江中海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浙江中海达在德清“长高长壮”,通过德清县兜底办领导小组的协调,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协助下,完成了股权调整,成为独立公司,目前估值4亿元,正准备独立上市。

  企业所说的“兜底办”是湖州市公布的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好案例”。“目的就是破解政策变动不好管、职能交叉没人管、边界不清没法管的问题。”德清县政务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姚文忠介绍说,“兜底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倒逼相关政策的迭代更新,为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找寻新问题的解决路径,已出台了《德清县高质量建设发展地信智慧城的实施意见》等2项产业新政策。

  “我已经在德清安顿好我的家,这里的一切都很好。”正如在10月26日举行的第19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上的一位外籍院士所说,湖州能读懂企业家和人才的需求的暖心举措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湖州、向往湖州、投资湖州。

  专家点评:

  赖惠能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浙江省工商联第十二届执常委

  我们很高兴看到湖州亮出了努力打造“最懂企业家的城市”这样的旗帜,就是做好营商环境优化。

  纵观历史,横看全球,国际纷争回归到最本质问题,就是吸引人才、吸引资本、吸引企业家,也就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和竞争。回归到我们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比拼的也是营商环境。如果说以往还有“土地财政”的念想,现在正逐步转向正常的税收财政,只有引进、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创造更多的税源。招商引资、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已经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为基础条件好,骨子里比较“中庸百坦”,通俗地说就是样样都不错,样样不突出。如果真正能够把营商环境凸显、做实,成为自己的名片、特质、优势,无疑可以成为企业投资首选、百姓安居乐业之地,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样本。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看好湖州!

  编辑:彭慧

  作者:周宇 胡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