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心中的“哈密好人”投上一票!

2022年11月

“哈密好人榜”公布啦

快来围观

为您心目中的“哈密好人”

投上一票吧

敬业奉献

谢雨珊

谢雨珊,女,汉族,197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安全监管科副科长。

工作20多年来,谢雨珊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始终保持高度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练就过硬本领,对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持“零容忍”的态度,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食品安全工作。

除风险保食品安全。谢雨珊立足工作岗位,着眼关乎群众健康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食品安全,将食品安全监管端口前移,认真分析哈密市餐饮领域现状,逐一摸排全市29家大型餐饮企业,抓薄弱点、去风险点。以让“花园的花朵更鲜艳”为己任,积极推进全市170家校园(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并运用建设成果,加大对校园食堂和社会面大型餐饮企业的风险排查,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预警、行业监管与综合监管统筹协调的有效机制,积极助力餐饮企业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防疫情保食品安全。谢雨珊带头深入哈密市设置的医学留观点供餐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从供餐单位的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留样到配送,每一个过程监管得一丝不苟。她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昼夜驻守、全天查看,确保每个环节标准规范、快捷高效,让留观人员和医护人员一日三餐能吃上热乎饭、安心饭。在中高考期间,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一遍一遍确认考点食品安全和核对考点就餐人数情况。与各区县餐饮服务监管工作人员根据考点设置和考试规模情况制定详细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围绕各考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学校食材集中配送单位等重点区域及学校食堂食品原料采购、食品留样等重点环节进行检查监督。

抓提升保食品安全。谢雨珊督促指导以哈密文创园瓜乡美食城为代表的“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园”经营者落实统一信息公示、统一台账记录、统一规范要求、统一培训宣传的“四个统一”,以市场、夜市为重点,积极引导食品小摊贩进入市场,并压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划定相对固定区域建立食品摊贩集中管理区,统一办理食品摊贩备案卡,统一“食品摊贩食品安全公示栏”,统一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对食品小摊贩固定售买的集中监管服务,提升小餐饮业食品安全形象。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谢雨珊把食品安全监管当成事业,把维护食品安全当成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忠诚和担当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敬业奉献

赵丹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赵丹,女,汉族,197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白衣执甲,迅速奔赴“疫”线,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用汗水与坚守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医院隔离病区成立后,隔离点密接人群、中高风险区的患者接踵而至。病区内,患者病情复杂、感染风险较大。在关键时刻,赵丹主动请缨前往隔离病区,她说:“我从事呼吸科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我先上。”

作为隔离病区负责人,赵丹深感责任重大。为了消除感染隐患,她组织大家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洗手法,亲自在旁边督导检查。在平常工作中,她也时刻留意细节,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习惯。一位男医生因体型偏胖,穿脱防护服时有些细节不太到位,赵丹便反复督促他练习,经常在他穿好衣服后再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让他进入病区。一位戴眼镜的女医生,在脱防护服、摘口罩时,经常连同眼镜一起摘下,赵丹盯着她反复练习这一环节,确保她能熟练顺利地摘脱口罩后,才放下心。

在把好“防控关”的同时,赵丹带领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充分发扬“救死扶伤”医者天职,挽救了多名患者的生命。在隔离病区成立的第一个晚上,赵丹就救治了一位消化道穿孔、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当时患者情况十分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丹紧急通知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大家通力协作,连夜为患者进行了手术。两天后,患者转危为安,患者及家属都非常感激。

还有一位住进隔离病区的患者发热两个多月,病情一直查不清楚,收入隔离病区后,赵丹迅速安排各科室会诊,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有饲养牛羊历史,赵丹为其安排了相关检查,最终确诊并进行了治疗。患者感激地说:“感谢您这么快就查出我的病因,虽然在疫情期间,但是丝毫没有耽误我的治疗”。

隔离病区内患者病种较为复杂,有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也有多年不愈的慢性疾病患者·····赵丹和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要做的不仅是要治病救人、守护大家的健康,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需求,安抚、开导情绪焦躁的患者,每位患者都时刻牵动着她的心。

赵丹常说:“只要身体不垮,我会一直坚持战斗,和同事们一起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带领全体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民族团结

迪勒达·沙地胡鲁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迪勒达·沙地胡鲁,女,哈萨克族,197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密市林业和草原局干部。

多年来,她把对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热心默默融于工作中,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及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

守望相助、手足相亲

迪勒达的结亲对象是伊州区陶家宫镇陶家宫村的低保户付向军,65岁的付向军身体三级残疾,离异,儿子长期在外地打工。2019年12月,付向军的腿部长了一个疙瘩,刚开始她也没在意,但不幸的是病情迅速恶化,到了需要截肢手术的地步。因疫情付向军的儿子无法回来照顾她,这时迪勒达主动承担了照顾付向军的重任。住院一个月期间,迪勒达每天都会去探望付向军,给她送去营养餐,陪她聊天解闷,还从护士那里细心询问术后看护注意事项。在迪勒达的精心照顾下,付向军出院了。出院以后,迪勒达叫来几位同事帮她搬进富民安居房并亲自打扫房子、购买生活用品等。从老房子住进新房子,付向军感到很高兴,也十分感谢迪勒达对她的关心和帮助,从此她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姐妹情。

用爱心浇灌团结花

迪勒达在巴里坤林业局工作期间,与萨尔乔克乡的巴力沙结为了亲戚。巴力沙双目失明,是当地的“五保”户,经常腹部疼痛,但一直舍不得去医院检查。有一天,剧烈的病痛折磨得巴力沙夜不能寐,她也没有其他亲戚寻求帮助,无奈之下拨打了迪勒达的电话。迪勒达知道情况后,连夜赶到并带着巴力沙迅速赶往县人民医院,经检查,巴力沙患有子宫囊肿,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现只能做切除手术。一听到住院手术几个字,巴力沙开始担心住院费用的事。这时,迪勒达握着巴力沙的手说:“你放心,有我呢!身体健康最重要,钱的事情由我来想办法”。

她首先找到主治医生,详细介绍巴力沙的家庭和经济情况,便询问医院能否在治疗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医院考虑到巴力沙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在治疗费用上提供优惠。这事让迪勒达高兴坏了,她自掏腰包垫付了巴力沙的住院押金。在医院治疗的十几天中,迪勒达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询问村委会和民政局等部门,想尽办法为巴力沙免掉治疗费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民政部门恰好有相关政策可以免掉她的全部治疗费用,巴力沙最终在迪勒达的照顾下病愈出院。事后巴力沙感动的紧紧拥抱着迪勒达说:“真想亲眼看看你的模样,只可惜我眼睛看不到,我已经把心地善良的你深深记在了脑海里”。

将帮扶做实做深

迪勒达的另一名结亲户胡参音是60岁的低保户,身体患有残疾,妻子和女儿患有精神疾病,儿子是无业人员。有一天迪勒达和胡参音聊天中得知,胡参音年轻时到处打工,也交过养老保险,但后来因各种原因没有缴纳3年的养老保险。迪勒达心想如果养老保险交齐能拿上退休金,这家人日子肯定会比现在过的好,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积攒的工资为胡参音垫缴了9500余元养老保险。一年后,胡参音如愿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拿到了退休工资,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根本保障。

迪勒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关心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团结各族干部群众,用爱心、用真情、用心血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书写着一个个“民族团结一家亲”感人故事!

助人为乐

张良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张良童,男,汉族,1993年1月出生,哈密市税务局干部。

张良童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五次被派到疫情隔离点,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坚守服务群众的价值追求,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处处为别人着想,为群众排忧解困,用自己真诚、拼搏、爱心把隔离点融合为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爸妈,我现在就过去,疫情期间你们在家要照顾好自己,不用担心我。”张良童在电话中跟父母叮嘱了几句后,再一次踏上了奔赴疫情隔离点的路。

“在隔离点,你就像自己家人一样照顾着我”。秦阿姨在隔离期间突发胃痉挛,张良童发现后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并陪护至病情好转,返回后他每天都会把秦阿姨的配餐二次加热后再送餐,直到离开隔离点。

细心的他会主动为小朋友准备蛋糕、礼物为他们庆祝生日,会为80多岁的维吾尔族大爷煮一碗可口的软面条,会为焦虑的包联隔离人员每天发送心理疏导的短信,会在工休期间反复叮嘱照顾刚入住的慢性病患者和高龄老人。他正是凭借着这份细心、热心和爱心,用点滴小事温暖着包联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受到广泛的好评。

“小张吃苦耐劳、工作认真,更重要的是脑子快、办法多,好些难事到他手里都能拿得下。”提起张良童,隔离点的战友们没有不称赞的。

他把医疗保障组监测隔离人员健康情况的“一听二问三观察”,用在了疏导隔离人员的情绪上,利用送餐时间关注隔离人员的情绪变化,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后勤组长,他带头研学防疫管理知识,组织新、老队员进行“传帮带”,开展防疫技能比武,每日梳理风险点,确保万无一失。

从物资保障到餐食配送,从环境消杀到垃圾清运,连续而繁杂的工作使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张良童也时常感觉到累,但他没有退缩、没有畏难,甚至没有一丝丝抱怨。用他的话说:“照顾好并帮助到被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我干好这份工作的职责所在。”

五次赴隔离点,作为家中独子的张良童一再克服家庭、生活的困难,一次次向组织请求出战。每当组织征询有无困难时,他总是坚定地说:“困难是有的,但我能克服。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老防疫队员,疫情突袭就应该主动站出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在抗疫工作中表现突出,张良童多次被哈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表扬,并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认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忠诚担当”的税务精神,树立了以身作则、时时助人的良好形象。

孝老爱亲

王巧玲

王巧玲,女,汉族,196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南湾村五组村民。

王巧玲家中有8口人。上有八旬多的婆婆,下有2个儿子、儿媳和7岁多的孙子,丈夫在兄弟姐妹五人中排行老大。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邻里团结等方面,受到了家人和邻居们的一致好评。在生活中,她热爱生活,任劳任怨,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王巧玲的公公因病去世几十年了,办完公公的丧事后,她二话不说就把多病的婆婆接到自己的家里一起生活。婆婆身体一直不好,但她几十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毫无怨言。除去住院医疗报销外自费的十几万,也全部由王巧玲一家承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2021年初婆婆确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王巧玲也是经常病床前端水送饭,为老人梳头洗脚,多少个日日夜夜一直守护,从未间断,甚至在医院手术期间,当起了“护理工”,除了喂饭、喂水、洗脸、穿衣,还在婆婆大小便不方便时,端盆清洗。出院后,还为了护理好婆婆的身体和饮食生活,专门跑去咨询医生从生活保养到药物调理方面怎样进行照顾,并将医生的每一句嘱咐牢牢记在心里。

除了婆婆,照顾一家子老老少少的重担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小儿子第一次婚姻失败,留下了一个1岁多的孙子由她照顾,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咿呀学语到开始识字,孩子很多重要的第一次,都在奶奶的陪伴下学会的,甚至奶奶在逢年过节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但是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都留给孙子,现在孙子7岁多了上小学二年级,性格开朗活泼,他健康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奶奶润物细无声的爱。

为了照顾好婆婆、孙子以及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聚会,王巧玲也都放弃了,一心一意全为家庭,实在是推不掉的应酬,她也是提前为老人、孩子准备好饭菜再参加。家中的小叔子40多岁也未成家,2015年44岁小叔子得了结肠癌,她也一直伺候了两年。她用柔弱的肩膀、博大的胸怀,不离不弃的照顾着一家人,用自己的大爱践行生活的意义。

王巧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爱老人、爱孙子、爱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她用勤劳、善良、淳朴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大家庭,使这个平凡的家庭充满温馨、充满幸福。

来源:哈密市文明办

编辑:谭云

责编:江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