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提醒坚持“动态清零”须提防群众抑郁和焦虑症上升的问题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已持续近三年,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底层的志愿者都已身心疲惫。近日,中国科学院精神病学专家呼吁,不能忽视疫情给民众,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陆林上周在清华大学主办的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提出,精神心理疾病最近几年出现增加,而新冠疫情的发生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心理问题。陆林也是做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图片
据陆林院士统计,从新冠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的一年间,中国有精神心理痛苦的人维持在45%左右,其中抑郁的症状由30%增加到33%,焦虑症人群也大幅增加,失眠的症状困扰着人们。陆林表示“有很多地方疫情反复发作,很多人被封控隔离,长时间的封控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图片
他还提到,其中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以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主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不能去幼儿园、不能上学,只能在家线上上课,缺少同伴交流,没有体育活动,没有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疫情期间在家时间长了,线上上课时间长,回到学校不适应,出现很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增加了接近5000多万的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的焦虑障碍患者。防疫的后遗症还包括,例如疲劳、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损害、记忆损害等。
图片
陆院士的话很明确,有关部门在坚持“动态清零”和“严格封控”的同时,也希望能考虑到被封控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心理状态,很多人因为严格封控而失业,一家老小等米下锅,房贷,车贷,柴米油盐等各种开支都没有着落,和一些每月按时领工资的人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