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全域美!金华这个“国字号”背后,有这些给力举措

图片
11月30日上午,金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金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新闻发布会。
图片
图片
金华市副市长赵秋立介绍金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取得的成效。
图片
11月18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布金华市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在次日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进行表彰。
一直以来,金华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自2016年我市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集中攻坚,生态文明制度得到系统完善,绿色转型发展得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突破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获得持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深入人心。金华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
1
生态环保格局进一步优化提能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先后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美丽金华建设、五水共治、蓝天保卫、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等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出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新时代美丽金华建设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颁布实施垃圾分类、城市绿化条例等6部地方法规,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年十连升,进位至全省前三,获评2021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市。
图片
2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攻坚提质
  金华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五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2年获省政府督查正向激励。全市6项主要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河湖长制获国务院督查正向激励,治水工作8夺“大禹鼎”、连续2次捧获金鼎;全市干流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全省第一,成为市党政领导干部高质量发展考评优势指标,城市水质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其中市区“大水缸”沙金兰水库连续6年达到Ⅰ类水质,成为我市“金名片”;全省首批通过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获“清源杯”,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图片
3
绿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赋能提速
  金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绿色转型,印发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及方案,开展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基本完成化工、造纸、电镀、印染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水晶、废塑、五金等块状行业整治,一批“两高”企业有序退出。现代物流、影视文化、商贸会展等产业加快发展,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6.3%快速提高到2021年的7.1%。开展全省首批“低碳”试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创建省级以上整县光伏推进试点县7个,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75家,绿色低碳园区4个,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村、社区)73个,建立重点企业碳账户2167家。
图片
4
美丽金华建设进一步全域提档
  金华持续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全市已实现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建成省级空气清新示范区7个,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2个、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4个,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深化全国首个地级市国家森林城市群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生物多样性工作成效显著,获邀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并分享多个金华经验;全省“无废城市”建设现场推进会、2021年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2022年六五环境日浙江主场活动等重要活动相继在我市举办。
图片
5
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提效
  金华在全国率先探索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试点建设,开展排污许可制与环评制度有机衔接、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试点,完成全国首笔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有偿使用费征收。创新打造固废“一件事”多跨场景应用,实现固废全生命周期服务和闭环管控,获评省数字政府最佳应用。“治水十法”、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法”“撤桶并点”、生态洗衣房等做法在全国推广。污水处理厂“金华标准”、工业固废“三个五”机制、建筑垃圾“四分四处”法、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率先制定涉疫医废处置“两规范一预案”,全面构建全过程闭环管控体系,在应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6
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全面提升
  金华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七五”“八五”普法重要内容,组织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最美环保人”评选、公益巡演等主题活动和环保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双联动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金华生态环保经验做法。金华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创成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小区310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8个、省级绿色家庭88户、省级绿色学校208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图片
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金华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全方位提升环境品质、全地域构建大美格局、全过程加快低碳转型,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成果,不断满足金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为“崛起浙中”汇聚绿色动能。
图片
发布会上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浙江日报记者: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牵头部门,在本次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图片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蕾妍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之所以成功创建,依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挥,各市县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以及广大企业、公众的积极参与。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创建牵头部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攻坚、积极推动: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生态环境局作为牵头部门,充分发挥“协调中枢、运转核心”作用,抽调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建立了定期调度、工作例会、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各项创建任务落地落实。牵头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年度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动各县(市、区)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凝聚部门合力。为进一步形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金华市市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金华市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同时围绕创建规程,逐项研究涉及19个部门的43项创建指标,面对重难点工作和短板指标,我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奋进提升,最终以全省第1位次被推荐至生态环境部。
三是推动公众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指标体系的全面达标,更多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深层次综合体现。在整个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连续多年高位改善。依托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宣教力度,先后承办了中国青年生物多样性夏令营暨第五届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六五环境日浙江主场活动等重要活动,有力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大环保”格局,推动我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年十连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效应,坚持不懈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更多具有金华标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金华日报记者:金华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图片
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 张晓林:
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引领能源转型,绘好“绿”的底色。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全市发电装机301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46万千瓦,占总数82%。能效提升成效显著。2021年全市GDP总量5355亿元,能源消费总量1988.9万吨标准煤,以年均3.7%的能源增速支撑起GDP年均8.6%的增速,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9吨标煤/万元,能源利用效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迭代“绿”的成色。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历史机遇,加快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五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金义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东阳新材料产业等3家产业平台入选省级万亩千亿平台培育名单。实施制造业平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打造10个重大制造业平台,今年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5%,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3%,大幅优于单位GDP能耗下降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深化综合利用,展现“绿”的亮色。以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牵引,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开展“垃圾革命”和“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在全省推广。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水气土废塑”治理,依托五金、水晶、纺织、水泥等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资源综合利用,先后获评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第二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经验模式获国家发改委肯定并推广。2019-2020年获批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2个、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4个,今年市本级和浦江以省优等级通过验收。节能环保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实现增加值203.5亿元,同比增长20.2%,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19.9%,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速。
下一步,我们将一以贯之落实新发展理念,一体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我市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和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金华广电记者: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浙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金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怎么开展的,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将如何推开?
图片
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贾润根:
金华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1.86%,拥有陆生野生动物404种,种类数量占全省的51.1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0余种,例如中华穿山甲(国I)、白颈长尾雉(国I)、猕猴(国II)、豹猫(国II)等;拥有野生植物2540种,占全省种数的46.1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0余种,例如银缕梅(国I)、香果树(国II)、夏腊梅(国II)、长序榆(国II)等。金华的特色物种,如大盘山榧,全球仅有7株原生母树,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子花,中国特有种,磐安是七子花的全球分布中心;义乌小鲵,浙江特有种,以义乌地名命名,金华市是全球的主要分布区。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曾经一度被专家宣布为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兰溪;越冬候鸟黑脸琵鹭(国I)、小天鹅(国II)、鸳鸯(国II)等珍稀濒危鸟类,现在大家都能在市区湖海塘发现。
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专职管理机构。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自然资源(林业)系统资源,建立市县两级健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专职机构,让野生动植物有人管、有人护。
二是积极争创自然保护地。借力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等政府中心工作,我市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创建。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40个(数量全省第二),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1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22%,让野生动植物拥有更多可生活的栖息地。
三是建好救护科研机构。2011年设立金华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对受伤、幼小等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2021年创建珍稀濒危抢救保护基地,加强对穿山甲等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建有全省唯一一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力助推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工作。
四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金华市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合力开展“清风”“清网”专项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行动。
五是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现已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美丽金华、五水共治、林长制等市政府重点工作考核,以此促进各地各部门抓好工作落实。
下一步,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金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野外资源监测,进一步摸清资源本底;强化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升栖息地质量;搭建科研平台,筛选金华特色珍稀濒危物种加强保护,努力提升金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度。
浙江法制报记者: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也涌现了许多网红村,为金华市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能否介绍一下,金华市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风貌品质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安排?
图片
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郑俊杰:
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贡献力量。2020年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义乌市召开;2021年婺城区获评农业农村部清洁村庄先进县,金东区生态洗衣房获评第三批21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一方面扎实推进“三大革命”,推动乡村生态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二次四分”和“两定四分”模式并存,出台了第一个地方标准——《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制定了第一部地方法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有效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金华经验全国推广。农村公厕全面落实长效管护,全市创建省级星级公厕440座,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农村公厕“所长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保留行政村全覆盖,推行精细化治水,发布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洗衣房地方标准《农村生态洗衣房建设和管理规范》。
另一方面实施五美系列创建,推动乡村全域美。实施“12510”工程,联动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创建,全市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5个,培育美丽乡村风景线65条,创建省示范乡镇74个,省特色精品村256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率达到9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贡献“三农”力量。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高水平全覆盖;每年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0个、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2条、特色精品村40个,到2025年,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行政村覆盖率100%,三分之二以上村创建为精品村。
摄影 | 韩东儒
编辑 | 余影
校对 | 吴麟
一审 | 徐超
二审 | 卢发扬
终审 | 范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