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滞销困住的河南菜农

疫情导致的封控、交通不便,与今年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叠加在一起,蔬菜出现了大面积滞销。农户们大半年的辛苦劳作,正慢慢烂在田里。

记者/纪佳文 实习记者/王映涵 田嘉艺

编辑/ 刘汨

河南田间滞销的胡萝卜

11月29日下午,河南开封迎来了冬季的第一场雪,对于祥符区的胡萝卜种植户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气温降低,没卖出去的胡萝卜可能会被冻坏在地里。

过去一段时间,河南多地农村出现了类似的情景。疫情导致的封控、交通不便,与今年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叠加在一起,蔬菜出现了大面积滞销。农户们大半年的辛苦劳作,正慢慢烂在田里。

卖不出去的胡萝卜

阮辉一家种植了20亩胡萝卜,站在田间,绿色的胡萝卜缨一眼望不到头。但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临近12月,只卖出了不到3亩,往年这个时候,村里各家的胡萝卜至少已经卖出了三分之二。

天气越来越冷,拔,还是不拔?农户们需要作出决定。

离开土壤一周后,胡萝卜的水分会慢慢减少,发芽发糠,多半会被扔掉;不拔,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地里上冻,胡萝卜还是会坏。

阮辉联系过隔壁村的代办(菜农与批发商的中间人)孙红军,得到的答复是,今年没有客源,收了也卖不出去。

三毛——两毛八——两毛……眼见卖不出去,农户们只能主动降价寻求销路。初雪这天,一对夫妻开着蓝色农用三轮车来到孙红军的加工厂,掀开车上的毛毡布,好让孙红军和来收购的老板看看胡萝卜的品相。

几分钟后,车上的3000斤胡萝卜卸在了孙红军的厂房里,按照两毛钱一斤的价格,卖了600元,同样的货,去年可以卖到2400元。收下这车胡萝卜前,孙红军刚刚“劝退”了一个农户,对方拉来的货品相不够好,他担心收了卖不出去。

每天都有农户给他打电话,或是拉着萝卜到他的加工厂问要不要货。“今天收不收?”“我家还剩一车,你能不能要了?”被问的多了,孙红军甚至有点害怕接农户们的电话,“为难,客户总共就要那么点儿,你说我收谁家的,不收谁家的?”

孙红军也在想办法,他每天在朋友圈发视频,里面都是加工厂的情景,萝卜堆成了五六米高的“小山包”,旁边围着分拣的工人。往年这样的朋友圈一发,总会有外地的批发商找来问价,尤其是那些来自广州的大客户,订单都是一二十吨起步。

但在刚刚过去的11月,孙红军接到的客户电话并不多,有广州的客户告诉他,因为疫情防控,来回看货不方便,担心有被隔离的风险。

河南当地的胡萝卜加工厂

不愿拿货的客户

做了十几年代办,孙红军没有料到,曾经作为市场上“香饽饽”的胡萝卜会滞销。

祥符区的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每年7月播种,四五个月后收获,亩产万斤左右。来自广州、湖北、安徽等地的批发商陆续到地头上看货源,春节前,各家的胡萝卜基本都能卖完。孙红军说,去年行情好,每斤能卖到八九毛,“最高的,一亩地卖了一万二。”

农户们默契地扩大了胡萝卜种植面积。孙红军自己去年种了2亩,今年种了20亩,快丰收的时候,他隔几天就会到地里转转,看萝卜的长势。今年的胡萝卜整体比去年的产量高,质量也更好。

他眼看着一场大丰收来了,那些大客户们却被困在了疫情里。

临近12月,孙红军接到唯一的一个大单子,来自河南本地的一个老板,对方要了600吨,其他的小量订单除了省内,主要来自山东、安徽等邻近省份,和成片成片滞销的胡萝卜比起来,这些订单杯水车薪。

滞销的不光是胡萝卜,根据河南日报发起的媒体助农活动的统计,11月以来,河南多个地区的果蔬都存在滞销情况。

10月的时候,西芹种植户刘权就一直在打电话找客户。他联系了北京新发地、郑州万邦和其他地区的批发市场代销商,收到的订单不多。好几个客户告诉他,受疫情影响,很多商超和小市场都关门了,进了货也卖不出去。也有客户说,因为疫情管控,自己也被隔离在家,没法去市场的店面卖货。

刘权每天都关注着天气预报,担心气温降低,芹菜被冻坏,晚上休息时,一想到地里的100亩芹菜,他就焦虑得睡不着。这是他第一年种芹菜,原本想着芹菜收益好,能赚点钱,“现在就是连本儿都顾不住了。”几天前,他往北方市场发了1000箱芹菜,刚卖出200箱,代销商就因为疫情被封控在家,剩下的芹菜只能先存进冷库。

在这个链条上,每一方都正承受着损失。郑州万邦批发市场的一名代销商称,近一个月,土豆在市场上的价格从一块六降到一块二,11月上旬,他从山西等地采购了五车土豆,现在还剩下一车没卖出去,在以前,这些土豆五天就能卖完。受郑州疫情影响,很多以前合作过的外省买家不愿到万邦市场拿货。

一位在广州江南市场做了25年的代销说,11月,受广州疫情影响,部分商超、学校、工厂和小市场暂停营业,蔬菜订单减少,还有一些原来的买主“不敢来拿货”。以前,蔬菜装载量25吨的大货车,他的档口每天会接收一千车左右。现在,每天都会有一百多辆车的货卖不出去。

另一位江南市场的代销商邹蕊的日子也不好过,整车的白菜两天没买出去,放坏后被运去了垃圾场。她分析目前的困境认为,除了疫情的原因,也和今年果蔬在当地整体供大于求有关。货卖不出去,邹蕊把价格越压越低。往年两块多一斤的西兰花,现在卖价三毛五一斤,而西兰花的种植、加工、运输和储存成本算下来,每斤在一元以上。

代办也在跟她抱怨,农户卖给他们时已经亏本了,可邹蕊没办法,她已经开始拒绝一些代办出货的要求,“没行情,就叫他们产地那边不发了,拉到市场卖不出去,农户也赔钱,代办也赔钱。”

蔬菜在广州当地市场的销售也受到了疫情影响

卡在途中的运输

除了需求量下降,孙红军认为,疫情防控给交通运输带来的不便也是一个原因,“有的(客户)说,担心开私家车来看货下不了高速,有的是怕回去之后要隔离,都不愿来,还有的货车司机不愿意来咱这拉货。”

以前常帮孙红军拉货的货车司机王明,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到外省送货了。王明说,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不同,甚至县与县之间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跑一趟挣不了几个钱,还可能遇到各种情况,要是被隔离,浪费的时间成本更多,不值当。”

10月份,王明从河南通许县拉了一车花菜到江西赣州。空车回去的成本太高,司机们到达目的地后,一般会再接个顺路的新单返回,王明在手机上看到一个从赣州往山东拉橙子的订单,他联系了货主,对方看了他发过去的行程码截图,告诉他,如果有河南的轨迹,到山东可能没法下高速。

为了让河南的轨迹从行程码上消失,王明决定在赣州等几天。他找到一个停车场,晚上就睡在车里。他遇到一个山东籍的货车司机,也是因为到河南拉过货,想要回家,只能等够七天。

七天后,王明终于摆脱了涉疫行程,但连日的等待让他有些烦躁,最终,他开着空车回家了。类似的“麻烦”还有很多,比如很多村子封路,一些县道也被封堵,想要出去,得多绕几十公里路;比如很多高速路口要检查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但检测结果没及时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下高速需要客户带着证明或承诺书来接,拿不出证明就下不了高速。他也有被劝返的经历,想起之前从新闻上看到,各地不能对有涉疫地区行程的货车司机强制劝返,他拨打了网上公布的投诉电话,几次都没有接通。

过去两个月,发布的政策一直反对“加码”,但王明还是感觉,能跑车的范围不大。他提供的手机截图显示,很多货运订单备注着“河南车牌不用”,王明有些无奈,“你看这些运费好高,但河南的车就是过不去。”

另一名山东聊城的货车司机证实了王明的说法。他告诉深一度记者,河南、河北、山东这三个地方的订单不太受他和同事们的欢迎,“比如说你行程码上有河南,拉货到河北或山东,下高速的时候就会被‘卡’。”另外,即使有通行证,但大部分高速路口要查验健康码、核酸结果等证明,有时,为了等一个证明,司机要在高速路口等上好几个小时。

拉货到目的地,进不了市场也是常有的事。江南市场附近住了一批代驾,专门解决货车司机下不了高速或进不了市场的问题,一个来回300元。种种“意外”因素影响下,运输的成本在无形中升高,另一边,蔬菜在市场上依旧卖不上价,刘明感叹,这些压力最终还是会落到农户身上。

王明自己家也种了30亩胡萝卜,胡萝卜滞销,加上拉货的收入减少,他的家庭是双重打击。妻子安慰他,“活着就行,咱有地,饿不死。”

11月19日,河南省专门出台了十条措施助农卖菜,严禁“层层加码”,规定“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以多次往返”。

这几天,王明去帮村里相熟的代办拉货,将地里拔出来的胡萝卜拉到60多公里外的加工厂,每吨运费40元。对方告诉他,之前,外省来的冷藏车不让下高速,无法将胡萝卜运出去。现在,外省的车可以通行了,加工好的胡萝卜将被装上车,发往广州等地。

但对于刘权种的芹菜来说,“畅通”来得晚了些。随着冷空气来临,地里剩下的几十亩芹菜还是错过了销售期。下雪的前一天,刘权将地里剩下的芹菜粉碎在地里。如果不毁掉它们,下一季的麦子,也要被耽误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所有,腾讯新闻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著作权所有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