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十大历史名人”拟入选名单公示!你最喜欢谁?

  根据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安排部署,按照“卒年在辛亥革命以前,出生地、祖籍地、成长地、旅居地在达州,在达州有故居、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思想著作或功绩有当代价值”的标准,经过申报、专家初评、复评和达州市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审核,拟评选元稹、唐甄、卫承芳、冯绲、李雄、王万邦、李长祥、破山禅师、王平、刘行道为“达州十大历史名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此期间,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书面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异议,写明异议内容、异议理由,并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联系人:蒋佳容,电子邮箱:2963694255@qq.com,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市政综合楼1515办公室。

达州市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

2022年12月21日

拟入选“达州十大历史名人”简介

元 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815年—818年旅居达州。唐代诗人、作家,与白居易齐名, 世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存诗八百三十余首,其诗辞浅意深,扣人心扉。815年—818年,元稹被贬通州司马,期间与白居易以诗唱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次韵酬唱”。元稹以诗歌成就最大,形成流传至今的诗歌流派“元和体”和“长庆体”。元稹所著传奇《莺莺传》,后被王实甫改为《西厢记》。元稹生性刚直不阿、奉职勤恳,三十一岁时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大力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假错案,留下反腐案例20多件。

历史遗存:达州市现有元稹纪念馆、元稹文化广场(元稹塑像、诗文石刻等)、元稹诗廊、六相广场(元稹塑像),达州文学馆内有“元稹离别通州”大型浮雕、塑像、展陈,达川区翠屏山有戛云亭(元稹建)。陕西省唐诗纪念馆内有元稹展陈,湖北省襄阳市岘首山岘首亭和宜昌市三游洞有元稹题诗。

研究传承:国内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元稹的研究专著、学术论文,创作了《元稹全传》等小说、《六相诗会》《元稹与薛涛》等舞台作品。日本友人曾来达开展元稹诗歌文化交流,参观元稹纪念馆。为纪念元稹而举办的“元九登高节”成为四川省十大名节,常态化举办“元九”大巴山音乐诗会、广场赛诗会等活动。

唐 甄

唐甄,1630年—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出生地现达州通川。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清初“蜀中三杰”之一,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唐甄的启蒙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历30年而成的《潜书》中。《潜书》展现了唐甄政治、哲学、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多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心性之学,强调“尽性”和“事功”的统一;下篇主要讲治世之术,强调“实治”“富民”。《习近平用典》中评价唐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名成功的实践者”。”

历史遗存: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存有唐甄故居遗址,达川区翠屏山有唐甄塑像及碑序等。阆中贡院中有唐甄中举的碑记。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志办存有唐甄藏书等重要历史文献。

研究传承: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学者均对唐甄思想进行了研究,日本学者曾专程来达考察唐甄故居。达州市成立了唐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了网上纪念馆,多次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先后举办了唐甄文化节、“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走进帝师文化之乡”文化采风活动等,创作了59集电视剧文学剧本《唐甄》以及大量文学作品。

卫承芳

卫承芳,1542年―1615年,字君大,号淇竹,祖籍现达州东部经开区。因拜户部尚书成为“阁臣”,后世尊称“卫阁老”。卫承芳秉承并弘扬清廉勤谨的淇竹家风,严以修身,正直做人,政绩卓著。明万历丁丑年(1617年)奉旨在达城正南街(今通川区翠屏路)以“一代醇儒,三朝元老”建牌坊。卫承芳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关心百姓疾苦,造福桑梓,至今流传着“卫阁老开河”的故事。

历史遗存:卫承芳的祖宅地称“阁老塆”,位于达州市亭子镇。浙江省永嘉县有砚台岩,自右至左直刻“万历甲申孟夏,同潘司理过访华源林大夫游此,巴东淇竹卫承芳题”27字。

研究传承:达州市成立了卫承芳研究会,先后在中纪委网站、四川日报、达州日报等媒体发表《历仕三朝、为官清廉,一生以“清白自矢”》《卫承芳:一代醇儒三朝元老》等文章。创作了音舞诗画 《淇竹家风》、情景诗剧《清风巴渠》。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之九十《四川达州卫承芳:一代醇儒,淇竹家风》。四川省“巴风蜀韵论家风”公益讲座以卫承芳为主题,向群众授课。达州文学馆、廉政文化广场均有卫承芳介绍。

冯 绲

冯绲,102年―167年,字鸿卿,祖籍现达州渠县。东汉名将。冯绲早年因帮助父亲洗罪而闻名,历任郎中、曹史、广汉属国都尉、御史中丞等职。163年,拜车骑将军。冯绲出资增修家乡城邑,宕渠城因而别名“车骑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为纪念冯绲设祭庙,乾隆年间在庙前建立冯公牌坊。清代设立供奉川主李冰、土主冯绲、药王孙思邈的三圣宫。

历史遗存:渠县城坝遗址由冯绲增修,是西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晋县城遗址之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渠县龙骧山有济远庙、冯绲碑,又名宋重刻汉车骑将军冯公碑。达州博物馆建有冯绲塑像。

研究传承: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专家发表了《汉车骑将军冯绲碑志考释》等多篇学术论文。2013年全国秦汉考古历史学专家组一行20余人来达考察。渠县以“古賨国都·汉阙之乡”为主题,连续举办文化旅游对外发展大会,推广冯绲。

李  雄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祖籍现达州渠县。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建立成汉政权。李雄立国之后,以民为本,宣布“约法七章”,调解民族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各地流民入蜀归附,蜀中经济恢复。他秉性宽厚,简刑约法,政事宽和,还“兴学校,置史官”。

历史遗存:李雄的陵寝位于成都市的安都陵。

研究传承:日本、台湾以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较多,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然、范双双的《成汉国史》,船木胜马的《魏书賨李雄传杂考》、杨伟立的《成汉史略》、程刚《巴氏人的起源与成汉政权的建立》、李绍先的《成汉古巴蜀开发历史略论稿》等。唐敦教著有章回小说《賨汉王朝》。

王万邦

王万邦,1760年—1827年,祖籍现达州渠县。清代守台名将。1821年—1827年,王万邦矢志精忠报国,奉旨守护台湾,战必身先士卒,随军宕渠兄弟,也奋勇当先。他依靠台湾民众,发展生产,增强实力,安定内部,统一民心,实施军政、军民结合,共筑海岛御敌长城,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在台湾的七年里,他军纪森严,英勇善战,多次抵御倭寇入侵台湾,功绩卓著,受到台湾人民的赞颂,曾五次受赐“奉天诰命”以此表彰他的功绩。

历史遗存:渠县现存有王万邦墓、王万邦故居。乾隆年间的“万邦之印”现陈于故宫博物院。

研究传承:省、市、县媒体先后刊登《“海外天子”王万邦护台抗倭美名扬》《王万邦御倭》《王万邦:守台名将 抗倭英雄》《守台副将王万邦》等文章。王万邦及其事迹收录到《巴文化达州》《巴文化达州通览》。王万邦墓已被渠县人民政府纳入“龙潭汉阙风景名胜区”景点规划。

李长祥

李长祥,1610年—1673年,字研斋,亦字子发,号石井道士,祖籍现达州通川。明末抗清英雄、政治家、文学家。在抗清斗争中,李长祥与郑成功、张煌言,屡仆屡起,抗节不挠。1649年进为兵部侍郎,为南明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抗清失败后,李长祥迁居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建桃园草堂,命名“天问阁”。期间作文赋诗,以抒情怀,高风劲节,流露其间,汇辑成《天问阁文集》四卷,其手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梁启超曾评价《天问阁文集》“法度森然,生气远出”,明末清初文学家谢良琦也称赞“此其故非钟天地磅礴郁积之气,其恢奇壮丽,卓尔不群者”。

历史遗存:通川区大北街有李长祥故居遗址。通川区第七小学牌楼分校的办学场地原为李家祠堂,《天问阁文集》的刻本存放于此。通川区碑庙镇大坟坝有简介李长祥事迹的四方碑。达川区桥湾镇立有关于李长祥的神道碑。江苏省常州市桃园新村现存读易台。

研究传承:著名文史学家、原杭州大学教授周采泉对李长祥颇有研究,发表了《李长祥年谱》、《天问阁文集四跋——明清史籍题记之一》等。其他学者先后发表《李长祥文学研究》《李长祥和他的〈天问阁文集〉》等研究成果。

破山禅师

破山禅师,1597年—1666年,法名海明,号旭东,俗名蹇栋宇,字懒愚,祖籍现达州大竹。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西南禅宗的领袖人物,有小释迦之称,对明末清初时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的佛教禅宗影响很大,推动了西南佛教的重兴。破山禅师内外兼修,诗书并举,一生偈诗1300余首,遗著《破山禅师语录》二十一卷传诸后世,所撰写的《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是其禅学教育思想的精辟总结。

历史遗存:大竹县民主乡有云雾寺。重庆市梁平县的双桂堂为破山禅师创始。

研究传承:研究成果主要有道坚法师的《破山禅学研究》、熊少华的《破山禅师评传》、王伟民的《破山传》、刘道开的《破山和尚塔铭》。《破山禅师语录》收藏于达州文学馆。

王 平

王平,?—248年,又名王子均,祖籍现达州渠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237年,王平被封安汉侯,与马忠、邓芝一起称为“平安三侯”。王平识字不过十,爱听史传,口述表章条理清楚,后世又有“十字将军”之称。王平“忠孝两全”“爱护士卒、体恤百姓”“说话严正、从不戏谑”,《三国志》赞其“忠勇而严整”。

历史遗存:渠县有王平衣冠冢(贾家寨)、和乐乡故居。王平墓位于南充市高坪区永安乡,原有一碑,上书“汉将军王平之墓”。达州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有王平塑像及其介绍。

研究传承:国内学者发表了《从王平的板楯蛮身份开论“魏延案”》等研究文章,电视剧《三国演义》《军师联盟》《风起陇西》和电影《诸葛孔明》《赵子龙》均有角色“王平”。百度百科有《王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相关短视频介绍。渠县将“挖掘三国大将王平故里文化,打造王平古镇,发展乡村旅游”纳入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团队专程来渠调研王平故里。

刘行道

刘行道,1869年—1910年,字士志、臻馗,祖籍现达州高新区。清末著名诗人、教育家、思想家,系绥定府(今达州市)第一位同盟会会员。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曾同众举人联名上书光绪,要求变法维新。1901年主讲达县汉章书院、龙山书院,严格要求,德育智育并重,学风正派,从学者众多。1904年筹备创办达县中学堂(现达一中)。先后任四川高等学堂经史教习,兼附属中学、重庆中学、达县中学堂等学校校长以及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史学教习(教授)。刘行道一生正己育人,名满巴蜀,著述颇丰,有《说文新附字校》《犍为文字尔雅注释辑订》等,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其诗苍郁、遒劲,满怀忧国忧民之情。

历史遗存:达州有刘行道工作地汉章书院、龙山书院旧址,其墓位于达州河市坝纸槽沟。北京、成都、重庆等地也有其工作地旧址。

研究传承:达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达州市第一中学对刘行道进行了研究,先后在市级媒体发表《刘行道:潜谋革命 培育英才》《达一中创办人刘行道的治学故事》等文章。

编 辑:张力丹

主 编:潘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