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水竹村:完成美丽蝶变 绘就振兴画卷

从新化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成长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曹家镇水竹村在村主任谢玉辉和其他村干部的带领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聚焦产业发展,齐心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水竹村——
图片
昔日水竹村
图片
初冬时节,天气愈发寒冷。从322省道拐入新化县曹家镇水竹村,一幅乡间水墨画映入眼帘,座座崭新楼房鳞次栉比,条条平坦道路阡陌交通,排排绿化树整整齐齐,盏盏明亮路灯排列有序,村里篮球场、医疗室、敬老院、阅览室等一应俱全,农业产业化基地生机蓬勃,一阵阵清亮的欢歌笑语在村落中荡漾……
水竹村位于新化县东北部,全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726户3025人。
谁能想到,10多年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遍布低矮简陋的泥砖瓦房,是新化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从环境脏乱差、“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落后村,到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水竹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可喜变化。
水竹村的蜕变离不开走好强村致富路,而带领村民走上这条路的“领头雁”,正是水竹村村主任谢玉辉。
“我们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谢总,找他一定能够帮忙解决。”说起谢玉辉,村民个个称赞不已,还有不少是他的“忠实粉丝”。
图片
水竹村综合大楼
图片
鑫盛手袋公司
致富不忘本 让乡亲过上“好日子”
1989年,年仅19岁的谢玉辉告别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坐落在广东东莞的香港嘉汇手袋公司,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谢玉辉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者,成了公司的组长、主管、总经理。
1997年,谢玉辉自己办起了工厂,当起了“老板”,鑫盛手袋厂在东莞正式生产了。2006年,鑫盛手袋公司年产值突破1个亿。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离开家乡的日日夜夜里,谢玉辉从没忘记过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从打工第一年赚到钱,谢玉辉就开始资助困难乡亲,借款从三五百元到几千元、几万元不等。
当老板以后,家乡修路、修敬老院、建学校,需要捐款,他基本有求必应。2001年,村里要修一条7公里长的公路,希望他赞助5万元。当时正逢公司遭遇低谷,谢玉辉所有可用资金不足30万元,但他还是挤出5万元资助村里。
到2007年时,谢玉辉向家乡捐款累计达200多万元。但是这年,一件事刺痛了他。他回老家小住,村里一个小孩竟上门借盐,说家里没钱买盐了,并说得等他爸爸打工回家再还。
“钱给得不算少了,但村里的‘穷’字并没有改写。”谢玉辉心里很难受,他开始反思,仅靠捐钱是不能改变贫困的。
闭门锁户打工去,人丁稀少老幼残。10多年过去了,水竹村差不多还是他离开时的样子,家乡没有矿,没有吸引游人观光的风景,也没有叫得响、销得旺的土特产,只能凭一把子力气出去打工,当时东莞工厂的员工,八成来自家乡水竹村。谢玉辉把乡亲们带到东莞,也让家乡变得空荡荡,只有可怜巴巴望儿回的空巢老人和望母归的留守儿童。
“回来吧,玉辉哥!”“谢总,把工厂开回来吧!”乡亲们知道了谢玉辉的想法,都迫切希望他回家乡发展,水竹村也多次派人到东莞商量,每年回家过年,他家里总是聚满了焦虑的村干部和热心的乡亲,大家对着他总是满怀着真诚与期望。
“最好的帮助,就是根本解决家乡贫困。”谢玉辉很清楚乡亲们的期望,2005年,甚至更早,他就仔仔细细地考虑过,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所熟知、能把握的只有手袋这行,他想好了,要把东莞公司的规模缩减,保留采购和销售业务,生产部分转移回老家,最好就是水竹村,“形成一条东莞接单、老家生产的工业兴村之路。”
这是一条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2005年,谢玉辉力排众议,果断返乡,开始在家乡办厂。这个手袋加工厂负责对手袋进行加工,然后再销往外地。
每天早上8点,员工们已经忙碌起来,裁料、下料、配线、打扣、缝合、修边、检验,最后包装,他们手上功夫飞快,发货区已经堆满了密封的纸箱,这些产自山村工厂的时尚女士皮包将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厂的开办不仅为水竹村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原来方便多了,也不用担心春节买不到票回不了家了。”龚和财是手袋加工厂的一名管理人员,原来在谢玉辉东莞的工厂打工,听说老板在自己村里开了厂,他也跟着回家了,他妻子现在也在厂里上班,下了班夫妻俩还可以一起回家。
图片
紧张繁忙的鑫盛手袋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
在厂里,食堂、宿舍、值班室一应俱全。为了方便工人,厂里还配置了班车,住得远的工人可以坐班车回家。开工这么多年,村民们一直认为“在鑫盛做事很开心”。
到今年,鑫盛手袋公司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生产线12条,年产值保持在1.2亿元左右,创汇达500万美元。公司有管理技术人员70人,流水线工人700余人,在帮扶村创建的6个家庭作坊里还有近400名工人。
大力兴产业 鼓起乡亲“钱袋子”
“坐落在新化县枫林街道办事处的100亩物流园,前期40亩已开始运营,目前有21家物流公司完成入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县里物流企业的集约化发展。”这些年,谢玉辉多产业发展,先后在水竹村创办了昌盛养殖公司,在县城成立了鑫盛医药公司,在镇上的工业园投资建起了娄底亿利电化有限公司。
他旗下的新化公司为该县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总产值达到3亿多元,为新化县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学生和下岗工人4000余人,全村每年仅劳务输出经济收入一项就超过2000万元,让困难群众端稳、端牢就业的“金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图片
村主任谢玉辉(右二)等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一起召开屋场会,共商水竹村未来发展。
“当上村主任后,最想改变的是村民的旧思想,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2008年,水竹村村支两委换届,在乡亲们期盼的眼光中,谢玉辉当选水竹村村委会主任。
谢玉辉心里很清楚,要想真正促进家乡发展,就不能走传统、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应采取可持续、集约型的发展新模式。
“扎牢产业基础,增强造血功能。”思路决定出路。谢玉辉上任后,与村支书和其他村支两委成员一起着手绘蓝图:把水竹村规划为居民区、水稻种植区、蔬菜种植区、工业区和养殖区等5大区域,决定利用3-5年时间,投资3000万元,将水竹村建设成以发展现代化高效蔬菜、养殖业为核心,集农林种植加工和农家休闲服务于一体,适当发展加工工业,具有自然山水特征的观光旅游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说干就干!
在与村支书和其他村支两委成员商议后,谢玉辉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猪-沼-菜”模式,积极发展养猪场,由养殖场分别向后衍生出沼气发电站和大棚蔬菜种植两条产业链,同时以大棚蔬菜为龙头,发展观光旅游业,从而把产业链条延伸到第三产业。
图片
脱贫致富的养牛户罗志斌的妻子在喂牛
图片
"种田大户"谢论松的妻子在育秧大棚里采摘绿色蔬菜
在育秧大棚里,“种田大户”谢论松的妻子一边忙着摘辣椒,一边高兴地介绍,这些田流转给他们进行耕种,采用最先进的机械化和双季稻耕种模式,大棚也不能浪费,一棚多用,早稻育秧,再种瓜果,再种蔬菜,操作简单、方便,效益也不错。
为解决农田抛荒、土地闲置的问题,村支两委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把零散、不容易发挥土地效益的10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承包,实行机械化经营,每亩250公斤稻谷作为流转费返还给村民,村民愿意要粮食的就拿粮食,愿意拿钱的就折算成钱,这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组织建设存栏猪达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3个,带动扶持专业养殖农户20家;建立1200亩水稻种植基地,大片种植双季稻;建立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山林开发基地,大规模种植无公害蔬菜400亩,开发油茶2000亩,建立中药材GAP示范区500亩,品种以玉竹、百合、芍药等为主。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水竹村在谢玉辉和其他村支两委成员的带领下,正向一个集沼气、养殖、种植和加工业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开发区发展。
谢玉辉不仅关心水竹村的发展,他还在县工商联的带领下,相继到新化县田坪镇岩头山村、坐石乡杨洪岩村了解情况,在岩头山村积极支持当地以牛、羊养殖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在杨洪岩村积极支持当地村民的果园建设,注入的产业发展资金达30万元,有效推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
乐业必安居 建设美丽“新村子”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村新修的路至少都是5米宽,在村里不用担心会车,别人从我们这里经过都羡慕得很呢。”为了方便进出的大小车辆,水竹村的村道比一般的要宽。2007年修了5.9公里5米宽的马路,2008年又新建和改建公路8公里,2010年修了4.2公里7米宽的马路,开车的司机笑了,附近的农户笑了,这极大方便了水竹村与外界的沟通,“出门一脚稀,进屋一身泥”也成为了历史。
图片
宽敞通达的水竹村公路
家乡美了,村民心里有的只是对谢玉辉的感激。
谢玉辉说,近些年,村里积极为村民办实事。水竹村共建水塔5座,日供水能力达1500吨,还建了1000立方米的人饮工程,可供1万人安全饮水,解决了附近5个村的喝水问题;修建水渠,解决水稻干旱的难题;做好排污下水道建设,并修建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后部分中水实现循环利用,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图片
水竹村污水处理厂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乡亲们的用电需求,水竹村多次升级电网,2008年到2014年,改电增变4次,如今,全村已经从原来2个15千瓦的变压器增到了6个变压器,最大的变压器有400千瓦,共2个。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谢玉辉带领其他村委划出专门区域,建立了一条十字街,街道两旁坐落着一幢幢美丽的新楼,建起了敬老院、办公大楼、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党员学习室、卫生室等硬件设施,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制度等软件设施,大力支持和参与乡村文化挖掘、开发、保护、传承工作,提高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带头致富能力。
水竹村美丽蜕变脚步并未停歇。村子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要求企业和现代农业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工厂和养殖场配套建设高标准环保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绿化村庄和整建行动,大力植树造林,购置环卫设施,开展清理疏浚小河行动,美化村居环境;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图片
村民休闲健身
“国家政策好,又有村支两委的帮助,现在咱们的日子越来越美了。”走进水竹村,罗志斌一家正在喂牛,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起早贪黑,养殖牛猪,参加养殖培训,领取村里的产业扶持奖补,短短几年下来,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幸福生活,实现了从苦到甜的喜人变化。
面貌焕然一新的水竹村先后被授予“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民企联村示范村”“省级城乡统筹示范村”等称号。
 扶志又扶智 拔掉致贫“穷根子”
“放学了,老师辛苦了!”下午3点半,欢声笑语在曹家镇水竹完全小学响起,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出校园。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水竹村村民子女求学难问题,由政府、村民和谢玉辉共同投资500万元的水竹完小于2016年建成交付使用。这些年,谢玉辉还捐资300万元用于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并设置“鼓励基金”,以此激励教师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目前学校共有10个班,480余名学生,17名教师。
图片
美丽水竹村一角
“要想长久发展得要靠知识。”谢玉辉一心为家乡发展而努力,他认为扶贫和致富的落脚点在于教育。
早在1998年,他倡导成立了“新化县水江乡扶贫助学基金会”,每年组织捐款几十万元,为就学难的家庭解决后顾之忧。这么多年以来,他为本村、本镇和周围的村镇捐资助学2000多万元,从校舍的兴建,到课桌、寝室床铺,再到生活电器和营养午餐,谢玉辉都亲力亲为,想千方、设百计留住和发展乡村教师队伍,提高孩子们的文化水平,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懂技术、眼界开阔的新一代。
当地的老师和家长都说,“感谢好人谢玉辉,是他,用大爱之举,谱写了一曲山乡助学乐章。”因为有了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只需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重拾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无穷希望。
图片
水竹村完全小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玉辉为了让乡亲们早日富起来,可谓费尽心思。在昌盛养殖公司,他建成了一个无偿技术培训基地,为养殖农户传授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技术,先后无偿举办培训140余次,培训养殖骨干农民近千人,按成本价为他们提供仔猪近万头。在鑫盛手袋工艺公司,针对来自周围乡村的农民工素质较低的情况,公司组织员工素质培训,除了进行文化教育外,还进行技能培训,让每一位员工至少掌握一门技术,通过培训,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谁都有老的时候,我会尽己所能,能帮的都要帮。”谢玉辉还非常关注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他捐资10万元在曹家镇修建了一所敬老院,村里的孤寡老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会从他那里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如今,贫困的“冰山”已经慢慢融化,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一千五六百元增加到一万多元,全村储蓄余额过千万,致富的阳光照耀在水竹村人的每一张笑脸上。
图片
水竹村全貌
“您为什么要回乡创业扶贫?”这几乎是每个记者在第一次见到谢玉辉时都会问的问题。
“一个人富不是真正的富,全村人富才是真的富。”谢玉辉认为在自己有些能力时,选择回乡创业扶贫,就是件很自然而然的事。
一直以来,谢玉辉将自己至少70%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水竹村的发展和建设上,殚精竭虑地为村里的下一代谋划未来。在村里行走,谢玉辉能说出每一户人家有几口人、几个劳动力、收入来源是什么、收入有多少,整个村已经装在了他心里。
“让全村人都稳定、长久富裕,还要更多法子。”谢玉辉告诉记者,接下来的计划还是要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村里近期正在筹备办水厂,地址已经选好,水厂运营后,将进行全方位监管和规范化管理,争取达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在谢玉辉看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感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一场不断前行的追梦之旅。他将继续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淡泊之志,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努力奋斗,在追梦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丁杰  陆泽华  刘新山摄影
编辑:梁陈熙
审核:杨蕾 谭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