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两项工作荣获2022年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7日讯 近日,山东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2年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和获奖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的通报》,《东营区“三化”路径打造未成年人友好城区》《东营“群众自治+专业支撑”优化村(居)公共卫生服务》荣获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东营区“三化”路径打造未成年人友好城区

东营区深入贯彻落实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打造未成年人友好型城区为目标,创新探索体系化建构、立体化保护、社会化支持的“三化”未保路径,全力呵护每一名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

(一)体系化建构,从“各自为政”向“统筹联动”转变,让未保机制“统”起来。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41个成员单位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镇街、村居建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全覆盖建设区未保中心、镇街未保工作站、村居(社区)儿童之家,配齐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构建起三级书记主抓、领导小组统筹、民政部门牵头、垂属有机结合的未保工作格局。出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以“六大保护”为主线,创新推出“春雨朝阳”等“八大实事”工程,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创新建立困境主动发现、受侵强制报告、个案联合会商、热线一口办理的“四位一体”联动反应机制,打破部门职能边界,确保未保工作链条高效顺畅运转。

(二)立体化保护,从“兜底补缺”向“适度普惠”拓展,让未保举措“精”起来。守好家校保护阵地。在区法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一体化工作站,发出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补齐家庭监护刚性约束短板。成立未保学院,在39所中小学全面建立“法治副校长+心理辅导员+驻校社工”护航团队,夯实学校保护主渠道。提优网络保护增量。构建阵地建设、主题教育、产品供给、权益维护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创新推行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驻点整治、涉未舆情一体化应对处置等机制,着力推动互联网“最大变量”变为未成年人保护“最大增量”。构建司法保护闭环。全线打通“公检法司”衔接堵点,成立一站式未成年人审判综合服务工作站,推行“检警医”一体化办案、犯罪记录封存等涉案未成年人全流程保护机制,建设劳动跟踪、安置一体化的春雨青少年观护教育基地,形成“普法、办案、挽救”的司法保护闭环。兜牢精准保障底线。创建儿童困境风险等级评估及干预制度,按照监护、生理等综合评估结果,将困境儿童划分4个风险等级,对应启动四级干预救助程序,引入实施“流浪儿童守护计划”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链接专业力量提供精准关爱服务。

(三)社会化支持,从“救助保护”向“预防关爱”延伸,让未保环境“兴”起来。人大全过程监督。以全国人大代表吴娟为发起者,吸纳国家和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10名,在区检察院设立“未成年人关护团”,填补了未检职能“监”的空白,牵头建立的在办案过程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获评全省未检工作典型案例。社会全场景参与。依托各级未保机构,以点带面吸引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全场景渗入、全流程介入,创新“物质+服务+心理”的关爱保护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出“生命的印痕”“萤火虫学堂”等特色未保服务品牌。环境友好型创设。开发未成年人保护标识,建设未保友好公园、友好校园、友好社区,打造“15分钟运动圈、阅读圈、娱乐圈”,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环境。

东营“群众自治+专业支撑”优化村(居)公共卫生服务

东营市扎实做好村(居)委会换届“后半篇文章”,狠抓村(居)委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群众自治+专业支撑”村(居)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经验做法被全国社区建设部级联席会议简报刊发。

(一)“四环节”筑牢组织基础。一是加强政策创制。市卫健委、民政局等四部门制定《推进全市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实施方案》,配套出台推选办法、工作规则等“1+5”制度体系。二是规范职数设置。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的原则,规范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置,根据服务人口数量等,除设置1名主任、1名副主任外,按照常住人口1000人以下、1000至1500人、1500人以上的标准分别设置3至5名委员。三是严格资格条件。明确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应在政治信念坚定、热心服务村(居)民、具备一定医疗卫生背景知识的村(居)民中推选产生。村(居)民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并在推选前向群众公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名单。四是规范推选程序。明确自荐报名、资格审查、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推选、乡镇(街道)公示备案等推选程序,保证依法依规推选产生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工作需要的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全市推选产生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8851 人,其中计生专干、乡村医生等人员占成员总数的21%。

(二)“四举措”规范工作运行。一是规范工作运行。制定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其在村(居)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的管理下,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按照“职岗相宜、任务适中、先行启动、逐步提升”原则,系统梳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传染病地方病防控等19项职责,逐项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指导机构等。三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公共卫生委员会与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物业、环卫等协同配合,统筹动员辖区内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联动开展卫生健康、环境整治等工作。四是严格管理评价。制定公共卫生委员会考核管理办法,将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纳入全市民政、卫健年度工作要点和市对县区综合评估内容,强化督导调度,推动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走深走实。

(三)“四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按照“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原则,市县乡分级举办师资培训班、成员培训班和业务培训班,培训9000余人次。二是完善广泛参与机制。公共卫生委员会统筹辖区内乡村医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计生专干等力量,开展健康村居创建,举办心理讲座,引导村(居)民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机制。开展示范机构建设,制定组织管理、爱国卫生、疾病控制等9个方面20项评估指标,明确赋分标准,选树90个示范单位,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四是探索投入保障机制。利用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基金、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探索通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对公共卫生委员会予以补助奖励。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