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公益慈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2022华夏公益论坛

1月8日下午,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华夏时报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22(第二届)华夏公益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打造ESG中国范本”为主题。来自企业界、公益界、学界的诸多大咖汇聚一堂,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ESG之道和中国公益的未来之路。

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以视频形式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并分享了他的公益故事。“作为个人来说,在公益事业方面,这些年来自己虽然做了一些事情,尽了一点力量,但总感到是微不足道的。我会继续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走下去,只要身体还允许,我还是会每年坚持去大凉山、大巴山,去看望那些已经和我结下深厚情谊的乡亲们。那里有我结识的不少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这些年来,我看到了他们的不易和艰辛,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更看到了他们的美好未来。”杨凯生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感谢为我们搭建了公益领域这样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今天,能够与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关心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新老朋友齐聚一堂,围绕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推动全社会更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我觉得很有意义。虽然已经是隆冬时节,但只要说起公益的话题,总是让人感觉温暖如春。

十八大以来的10年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果。在建党100年的历史时刻,14亿人终于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当然,精准扶贫工作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益慈善事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但作为在金融行业工作了30多年,和扶贫工作打了20多年交道的脱贫攻坚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公益慈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就拿我退休前所在的工商银行来说,从1995年开始,就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在四川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到今年已经是第27个年头了。27年来,工商银行坚决履行党领导下的国有金融企业的职责和使命,积极支持扶贫公益事业发展,心系巴蜀大地,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推进、真心诚意付出,在四川的南江、通江、万源、金阳等几个县市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助力当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为做到实现小康之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作出了我们的努力。

比如在金融帮扶上,先后投入贷款几百亿元,支持了巴万高速、凉山风电、万源市中心医院等一批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出了“金叶e贷”“椒芋贷”“致富创业贷”等投融资产品,开发了“银行+保险+期货”的扶贫创新模式,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民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产业帮扶上,支持南江黄羊、通江银耳、万源黑鸡、金阳青花椒等40多个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其中,南江黄羊项目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评为了“全球减贫优秀案例”;支持金阳县建起了占地5.4万亩的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当地人均青花椒年收入从2010年的不到15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6200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比如在教育帮扶上,连续19年开展了“启航工程—优秀贫困学生资助”和“烛光计划—优秀山村教师表彰”活动,资助和表彰了12000多名优秀师生,援建了17所希望小学,建立了30余个“希望书库”,支持近百所学校改善教学和住宿条件,帮助20多所中小学修缮了“爱心小食堂”。每年都有很多受到工商银行资助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比如在健康帮扶上,从2007年起,持续开展“母婴平安行动”,到目前已经帮助近万名贫困母亲安全顺利分娩。2008年以来,在包括四川在内的9个省区市开展了10多次“健康快车”公益项目,免费帮助13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云南楚雄等地区捐建了4座眼科中心,通过捐赠医疗设备、培训眼科医生,给当地留下了一列“永不开走”的健康快车。

20多年来,仅工商银行总行就派出扶贫干部一百多人到帮扶地区挂职,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和当地的父老乡亲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工商银行与帮扶县市共同奋斗,相伴成长,结下了真诚的深情厚谊。

2021年,工商银行正式推出了集团公益品牌“工银光明行”,秉持“爱,向光而行”的理念,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作为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内容,扶危济困、雪中送炭,让爱心火种生生不息,惠泽更广大的群体。曾经接受过社会关爱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担任了“工银光明行”公益形象大使,身为工商银行员工的她,也已经通过持续不断的公益助人,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帮助者的转变。

我1985年加入工商银行,与扶贫和公益事业结缘始于1996年。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援建的一所希望小学探访,新建的学校地面是水泥地,孩子们居然担心穿鞋进去会把地面磨坏了,就都把鞋子脱掉,放在教室外面,光着脚进去上课。这个场景可以说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算起来,这些年,我十一进大巴山、六进大凉山,除了参与当地的扶贫工作外,我还坚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大山深处的变化。每次去,我都能感受到那里的山在变、路在变、人在变,尤其是这两年,看到的是道路畅通、商铺林立、工地繁忙、产业红火,听到的是脱贫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护,对好政策的真诚欢迎,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作为个人来说,在公益事业方面,这些年来自己虽然做了一些事情,尽了一点力量,但总感到是微不足道的。我会继续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走下去,只要身体还允许,我还是会每年坚持去大凉山、大巴山,去看望那些已经和我结下深厚情谊的乡亲们。那里有我结识的不少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这些年来,我看到了他们的不易和艰辛,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更看到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