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潍坊|深化产教城融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潍坊市教育局通过建立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机制、统筹校城融合发展布局、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产教城深度融合、政校企聚力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子,有力助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教融合,创新构建校企对话合作机制。牵头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专班和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印发《潍坊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制度文件,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措施,搭建政、校、企产教融合交流平台,常态化、制度化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举办潍坊市首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会,开启了潍坊校地常态对话的序幕。筹划促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峡山有机农业、青州花卉和寿光蔬菜企业等校企对话累计197次,推动21所高校327个专业与潍坊市先进制造业等15个产业链的229家企业深化合作,实现30余个合作成果落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推动全市48所职业院校与128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歌尔、豪迈、潍柴等32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潍坊市入选全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7所学校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占全省1/7;成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项赛事,获国赛一等奖15个,金牌数连续13年居全省首位。

聚焦校城融创,健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格局。聚力落实省市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任务,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深度融合,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省市共建潍坊学院取得重要进展,潍坊医学院更名大学、新建山东生态环境学院、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项目纳入山东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印发《驻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评议制度》,加大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关联力度,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机制,围绕全省“十强”产业和潍坊产业体系,汇聚产教资源,重点建设骨干专业200个、特色专业100个、亟需专业20个,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聚焦智能制造、海洋化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筛选临朐铝业、寿光蔬菜集团、盛瑞传动、天瑞重工等企业,采取企业联盟、产业联盟等形式,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聚焦科教融汇,搭建高能级政校企合作平台。立足“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出官方公益服务平台——潍坊市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实现101家潍坊规上企业、21所驻潍高校、21所市外高校、21个专班成员单位入驻,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围绕汽车、智能制造、化工、现代农业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多元主体组建服务全产业链的利益共享型职教集团。成立畜牧、交通等省市职教集团29个,成员单位千余家,真正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之间的优势互补。促成签约建设曲阜师范大学歌尔工学院等29个现代产业学院(14个本科、15个专科),其中4个入选山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为企业定向输送千余名高素质技术人才;协助引进博士以上高端人才120名,助力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碳烟快速加载与再生评价技术研究、基于声振分析的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等300余个合作项目高质量发展。

聚焦普职融通,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合。推动职教人才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培养,率先实施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衔接贯通,打破人才培养“天花板”。在歌尔集团探索“将课堂搬进车间”的“匠造专班”模式基础上,推动歌尔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分校)、曲阜师范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2+1+1”人才联合培养,每年为企业培养百余名工程师;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等11所专科院校开展“1+1+1”人才联合培养,已为歌尔输送千余名技术工人。29个职教集团每年为各类企业输送优秀技能人才9万余名,60%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

聚焦提升效率,着力开展亲情式温馨化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工作质效,联合8个县市区服务企业办一并探索建立纵向联通市县镇街、横向联通市县部门的常态化组团服务机制。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市县镇街服务企业专员常态化协商式预约组团服务,通过常态化“组团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暖心贴心服务的温度。各服务企业专员躬身入局、一线服务,将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主动引导帮助企业深层次思考影响发展的瓶颈,与企业一起研究问题解决路径,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环保、用工等各类问题100余个,争取银行贷款100000万元,让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为质效更高,有力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蓓 通讯员 来庆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