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探索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循环模式|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㉔

民小编说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首批实验区建设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进经验,挖掘推广各实验区在综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湖北省宜昌市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循环模式的探索——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宜昌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宜昌市所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是典型山区、革命老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2021年,宜昌市教育局指导和支持五峰县制定了《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努力探索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新模式。
一、走出去,巧借资源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宜昌市教育局通过结对共建、驻村帮扶、送教下乡、网络助学等方式,助力五峰跳出大山开放办学,借智、借脑吸纳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县域教育质量。
(一)远交近联,城乡融合注入新活力。宜昌、武汉积极与五峰对接合作,城市优质学校牵手农村薄弱学校。一是近联宜昌“心连心”,偏远学校“换新颜”。近年来,宜昌市教育局统筹市教科院、城区名校帮扶偏远学校傅家堰乡中小学,实施“三年提升计划”。通过教师跟岗培训、专家指导、专递课堂、网络教研等形式,推动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2018年以来,傅家堰中小学先后被评为市区域现代化先进学校、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全国第一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二是远交武汉“手拉手”,薄弱学校“强筋骨”。2019年,武汉市教育局安排21所优质中小学与五峰乡村学校手拉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围绕“课程、课堂、课改”三大内容,助力乡村教育加速发展。两年来,两地开展200多批次的学习互访活动,近500名五峰教师赴武汉参加高端培训、跟岗观摩,多批次武汉名师到五峰乡村学校指导课堂教学。
(二)校地合作,高位嫁接增添新动能。一是借力高校优势,补齐短板。2019年,依托湖北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优质生源基地、附属中小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试验区。每年招录20人左右补充新生力量,聘请全国领航校长担任附属学校特派校长。二是携手高职“合办”职业教育。引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五峰中职学校,通过“3+2”合作办学,不断加强中职专业建设。2021年五峰职教中心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五峰成功挂牌茶旅学院。
(三)改革创新,合作双赢打造新引擎。一是推动公办民办合作发展。在公办属性、教师身份、经费供给、招生政策“四不变”的基础上,将长乐坪镇教育纯公益托管给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天问教育集团通过人力、文化、培训、课程、资金、品牌等“六个输入”,迅速提升了长乐坪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托管以来长乐坪镇的生源从宜昌城区、县城和周边乡镇回流30%。二是实施“智慧课堂”提质增效。引进北京校内外教育集团,免费使用“双师型智慧课堂”所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点带面,整合本土资源推动教育创新
五峰积极探索“教育+文旅康体”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研学实践、全域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全面激活五峰旅游市场,每年吸引30万大中小学生到五峰开展乡村耕读教育及研学实践教育,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一)创新机制,塑造耕读教育新品牌。联合上海四季教育公司和武汉学知悟达有限公司,成立四季学知乡村耕读教育有限公司,并创立“五峰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大学堂由营地、基地、耕读学堂、资源点构成,开发涵盖耕读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土家非遗文化及生态文化研学和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部门联系扶持、合作社深度参与、企业专业运营“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二)融合发展,开创全域教育新格局。逐步将教育资源延伸到文化、旅游、康养、农业等行业,以教育人流引导社会人流,实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教育人群全覆盖、教育资源全覆盖。以五峰镇、长乐坪镇、湾潭镇为重心,规划建设新康养、新康疗及新康教大基地,形成康养高端国家品牌。
(三)拓展领域,打造技能培训新高地。借助公司化运作的体制机制优势和五峰职教中心国家人才培养优质校的品牌,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强化乡村技能人才培养,将技能人才培训扩容提质,促进教文旅康农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利用“一茶(茶叶)两中(中华小蜜蜂和中草药)”特色产业优势,实施技能培训走出去战略,走向宜昌、走向湖北、走向武陵山集中连片脱贫地区,打造培训新高地。让老百姓掌握好一门技能,发展好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三、创特色,科学规划全域耕读研学发展
近年来,宜昌市“1+4”研学旅行管理模式成为全国经验。坚持以教育研学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传承耕读文化,多措并举打造五峰全域耕读、全域教育、全域旅游新发展模式。自2017年以来,湖北茶博馆、柴埠溪、后河、长生洞、渔关镇小、幸福小学、渔关精制茶厂、五峰国际滑雪场等8家单位被认定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2022年3月长乐天问书院营地获批湖北省研学基地(营地)、武汉文科“三峡茶乡乡村耕读劳动大基地大学堂”获批湖北省劳动教育基地。
(一)立足本土特色,丰富课程建设。长乐天问书院研学实践课程开发设置丰富独特,包含土家民俗文化、土家非遗文化、茶文化、生物多样性、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地理地质、生活劳动实践、红色文化、户外拓展等10大主题共50多项课程,尤以土家民俗、土家非遗、茶文化、中草药课程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武汉文科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与武陵山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万里古茶道徒步、采茶实践、茶文化、乡村耕读等系列课程,利用五峰优质的自然、乡村、乡土等教文旅资源,借助劳动研学教育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和运营“三峡茶乡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基地大学堂”。
(二)立足教文旅融合,打造生活实践学校。乡村耕读大学堂依托五峰四季文科乡村耕读有限公司而建,以生活实践教育大学校统领五峰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夏令营等校外实践活动。未来的“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将包括5大营地、20大基地、200个微学堂、200个资源点,实现教、文、旅、康、农五业融合贯通,形成乡村学堂、乡村营地、乡村康养、乡村民宿集成式的乡村振兴模式。
(三)立足规划引领,推动协同发展。认真抓好“三大国家基地”建设和国家授牌申报工作,即以长乐坪镇为重心,认真抓好“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国家基地”;以茶旅实训大楼为依托,认真抓好“中国茶旅研学实践国家基地”;以县中医院康复大楼为依托,规划建设“中草药及国医文化传承教育国家基地”。规划建设四大营地群,即以长乐坪镇、渔洋关镇、城关镇、湾潭镇为重心,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四大多元构成,高质量抓好长乐坪镇辖区白岩坪村、腰牌村、洞口村、三教庙村四村连片的乡村学堂、乡村营地、乡村康养、乡村民宿项目规划,以及五峰全域耕读研学总体的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高标准做好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发展。
文章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文章作者|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
微信编辑|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