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开工,“抢人”先行,经济大省、经济大市为人竞争,青岛如何入局?

【青岛广电·回澜听涛·1月28日讯】涌动的春潮,在人海中“卷”起。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东南沿海经济大省率先打响了“抢人战”:
日前,福建省安排包机接西部务工人员复工返岗;同一天,首趟返岗免费专列抵达深圳,从广西运回了400多名工友;更早启动的浙江,早在年前就下发文件,要求 “对企业支出的点对点接返服务包车费用,可给予不低于50%的补助”;无锡人社局更是在春节前就到云南曲靖抢人、组织劳务工包机。
青岛虽然没有高调“抢人”,但是春节期间一直在务实“留人”。
据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春节期间全市共有577户规上工业企业加班生产,合计完成产值81.1亿元;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产业园、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地铁6号线等重大项目依然以科学的节奏稳步推进,这座“不打烊”城市以务实、见实的方式留人、用人……
由于经济回暖复苏的进程在提速,今年的“用工之争”比往年来得早一些。但在中国人口“拐点”背景下,“用工”背后的围绕人的竞争,似乎有了更“白热化”的趋势。
2022年,人口领域发生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世界人口进入“80亿时代”,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正式迎来了“负增长”拐点。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立足于国家长久发展,人口的规模、结构、素质和分布都直接关系着综合竞争力。细化到城市“经济单元”,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踏上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的青岛,自然也需要一个能够支撑现代化国家大都市的人口规模。
在年前印发的《青岛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青岛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末青岛常住人口为1025.67万人。换言之,青岛每年至少要新增18万人口才能达标。
高质量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青岛要如何在人口红利面临消退的大环境下、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如何在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产业体系的匹配中,深度挖掘人才红利以支撑一座特大城市的能级跃迁?
青岛人口正增长的底气
得人者得天下,省域间的争夺日趋白热化。2021年,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广东省12684万人,山东省10169.99万人。
大基数之上,参考七普人口流动数据:2020年山东跨省流入人口达412.9万人,跨省流出人口达425.9万人,净流出13万人,与全省总人口相比仅为0.13%,流入流出总量基本平衡。
在人口大省内看经济龙头青岛的增人潜力,虹吸效应显得愈发突出。以10年为计量单位,2010-2020年间,青岛和济南常住人口增长均超百万,青岛更是以15.57%的增速领跑全省。2021年,青岛再增15.1万人口,增量位于全国第四。
沿着经济总量与人口增长正向相关的上扬曲线预判,2025年青岛实现1100万人口的突破是大概率事件。但在这样的乐观预期中,有两组数据需要格外关注。
其一,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自2013年达到10.06亿人的峰值后逐年下降,2020年降至9.6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跌破70%。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1年这一数字继续下探到8.8亿人,占比62.5%。而截至2021年底,青岛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8.72万,老龄化率达20.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
其二,尽管山东是全国第二大人口大省,但2021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2‰。而青岛在这一年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自然负增长约1.87万人。
少子化趋势、老龄化持续加剧,在人口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青岛依然要力争每年18万的增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用好现有人力资本显得至关重要。
“人口红利”朝“人才红利”转向
截止到2021年底,青岛常住人口1025.67万人,户籍人口846.2万人,人口净流入179.47万人,列全省第一位。从人口流入来源可见,青岛最大人口迁入地是山东省,占全部迁入人口的87%。
换言之,青岛人口增长的“密钥”依然是通过经济发展优势牵引的虹吸效应。而牵引来的人口,是否能源源不断高效转化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人口结构和素质。
从客观规律而言,人口不能无限增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口必然趋向平衡和稳定;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通过科技创新以生产率的提高来代替人口数量增长,以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速度奇迹”向“质量奇迹”过渡的必然要求。这都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同步。
看人才总量,青岛在全国不算突出。
横向比对同区间竞速城市,截至2021年底,无锡人才总量超过195.4万人,郑州人才总量达201.6万人,宁波2020年人才总量为228.5万。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第一强市长沙,GDP排序中落后青岛两个身位,但人才总量五年内翻了一番达280万,高过青岛257万人才储备量,并且其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位,人才吸引力居全国第十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人口竞争中青岛需集中火力的攻坚点。
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被加黑描重。2023年,山东要打造济青人才集聚平台,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力争吸引青年人才70万人以上。这是人口大省释放出的明确信号:
世界经济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正在加速,人口数量并非必备要素;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才是决定谁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成功的核心要素。
人才红利的时代已经来临。
留才、引才,由表及里的“青岛策”
要吸纳更多劳动力人口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筑牢人才支撑,优待政策是“形”,产业基础是“魂”。
2022年截至9月底,引进集聚人才20.15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347人,高技能人才0.98万人;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52%。而将时间线拉长,近年来青岛累计吸引近百万名毕业生来青就业创业。这样大手笔的“截流”,与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2020年,青岛把“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至毕业生,这一调整被视为“零门槛”落户的关键尝试;紧接着2021年年初《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实施,再次从多个维度放开落户限制——是人才,能落户;在青岛有房,能落户;农村地区升学迁往学校、户籍在高校集体户的毕业生,可自愿选择落户……
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可以引导劳动力流动到能发挥其最大效益的地方,同时也为进一步解锁新型城镇化清除了制度障碍。在三年行动规划中,青岛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9%左右,户籍制度上的突破是最直观有效的一步。
为了打通人力资源流动中的阻碍环节,青岛不断加大人才牵引力度。以“人才强青”计划为例,2022年青岛出台了新一轮顶尖人才认定奖励办法,累计吸引15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博士来青洽谈,80余名博士选择到民营企业就业。
产业层面,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窗口期的青岛其实格外有竞争力。
2022年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榜单中,海尔和青啤榜上有名;2021年,赛轮集团也曾上榜该榜单,这足见青岛品牌企业在人才集聚上的号召力,同时也说明青岛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依然与“人才对城市的评价”正相关。
而另一边,新的产业体系也在加速成型起势。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芯恩、歌尔、Pico、创新奇智、华人运通等新经济企业相继落户青岛,直接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优质就业选择。
这些新兴势力不仅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人才有大量需求,同时也必然会以其“多金”属性重塑薪酬体系,并进一步提升对人才的虹吸力。
从趋势来看,人口负增长或将延续。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负增长并非冲击式、断崖式下滑,缓冲期内人口问题会不断显化、深化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挑战、有机遇,青岛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