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个县,GDP超800亿!迈入全国百强

作 者丨吴文汐,梁施婷
编 辑丨李振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东将县域经济“补短板、强弱项、挖潜力”列为重点,力图“再造一个新广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共有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57个县或县级市的县域面积占广东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广东28%,但县域GDP仅占广东12.5%。这也可以看出,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增量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如何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开启了新方向。随后,“百千万工程”又在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着重提出、细化。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同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广东百县千镇万村共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打响了“第一枪”。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广东57个县或县级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认为,对广东而言,当前县域之间差异大、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内生动力不足的短板突出,但这也是后续发展的潜力所在。从这一角度来看,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域做优做强,将成为广东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全省仅一县迈入全国百强榜
广东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区”扮演着“长板”的角色。2022年,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百强区”榜单中,前三甲均位于广东,前十强中广东独占8个,形成了绝对优势。
但“县”却是另一番风景。过去近20年,广州、佛山、肇庆、珠海等14个地市先后经历撤县设区。随着大量位于珠三角核心区的经济强县升级为城区,广东“县”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断层”。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了已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的广东部分县及县级市的GDP情况。从数据上看,位于惠州的博罗县在广东各县之中经济发展表现最佳。2022年,博罗县GDP为801.39亿元,同比增长3.7%。
图片
博罗县也是广东唯一进入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的县。此前,惠州惠东县也曾入选过该榜单。具体看,博罗县经济发展的突出之处,在于产业和投资的有力支撑。2022年,博罗县全县高企从2021年的351家增长至511家;“专精特新”企业从58家增至118家;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达110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由12家增至19家,超5亿元企业从37家增至58家。此外,固定资产投资额逆势增长11.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1.8%,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近年,博罗县紧盯紧抓龙头企业和关键产业链的带动支撑作用,形成了电子信息、铜材料、新能源、电动车、生命健康、现代家居、现代农业和食品预制菜等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铜材料、电动车和生命健康已成当地主导产业。
但若从全国对比来看,博罗县仍有不小差距,例如苏州昆山市早已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
肇庆、湛江、河源也是广东强县集中的地区。从已公布数据的县及县级市中,肇庆四会市,惠州惠东县,茂名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以及江门台山市2022年GDP也在500亿元以上。但总体看,广东绝大部分县的GDP总量仍在500亿元以下,韶关南雄市、河源龙川县、河源和平县、肇庆德庆县等GDP总量则停留在百亿元水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0个“千亿县”,但广东区域内仍未有县及县级市的经济总量迈过千亿门槛。
从经济增速看,24个已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的县或县级市中,共有18个经济增速在2%以上,跑赢了广东省全省1.9%的平均水平。但是,也存在部分县经济总量收缩的情况,例如肇庆德庆县去年GDP下降14.07%。
综合来看,对广东县域发展而言,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定位不明确、投资吸引力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内县市多位于粤东西北地区,一方面粤东西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工业经济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北部生态发展区中,部分地区受限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因素,发展基础薄弱;另一方面,部分位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县市还面临着人口流出的痛点,以河源为例,河源龙川县2021年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9568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超过10万人,而在河源市中仅源城区常住人口正增长,其余县人口也为负增长。对此,促进和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亟待突破的关键节点。
破解城乡资源协调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新路径?
从历史看,珠三角经济强县在过去通过利用资源、区位和政策上的优势得到了工业上的发展,例如,上世纪珠三角地区的南海、顺德、中山和东莞积极承接香港加工企业的转移,成为广东“四小虎”;从江苏经验中看,当地县域经济活跃度高、灵活性强,主要得益于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从中形成了“苏南模式”。
然而,这样的模式并不适用于普遍的县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县域推进工业化是有条件的、差别化的和有重点的,一定要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处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县域,就要限制、禁止搞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一些交通条件比较好、距离城市比较近和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县域,可以搞工业化,而那些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县域,就不能、也不应该搞工业化。
对此,广东也在最新的行动中强调,要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特别是,明确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农业是另一个突破口。2022年,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首次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即推出“1”个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其中,广东瞄准了预制菜这一新领域,面对预制菜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广东今年首次将预制菜产业园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建设范畴,共有11个预制菜产业园入选,其中包括韶关市曲江区预制菜产业园、惠州市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湛江市吴川烤鱼预制菜产业园、茂名市化州市预制菜产业园、广州市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园等。
与此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域作为城市和乡村的重要连接点,如何与城市资源对接,加快城乡的协同发展,也成为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
“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体制和合作模式上,县域这个‘后腰’始终硬不起来,原因在于县域发展中未能把握好县级与省市间、县级与镇村间、县级与县域各横向和垂直各部门间的资源配置的统分关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县一级既缺乏统筹各镇、村和各部门的能力,又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影响下沉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针对产城村融合发展、绿美城乡规划、交通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跨镇跨村”问题,目前镇村两级缺乏能力解决制约村一级发展的诸多问题。由县一级承接省市两级赋予的统筹谋划镇村发展的权限,才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资源向镇以下基层常规性下沉的制度,也更有利于以县为主体,差异化地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乡镇。
从近期释放的信号来看,改革的配套将有力破解上述问题,从而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造可能。广东明确,“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将突出改革创新,推动扩权赋能强县,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抓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
资金方面,据广东省财政厅披露,广东今年年初安排省级预算1100亿元,在提前批次发行“百千万工程”相关专项债券资金超7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各地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倾斜支持力度。
这也为各县发展提振了信心和注入了动力,博罗县在今年初宣布,要力争今年GDP突破900亿元,明年挺进GDP千亿县行列,到202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65位左右。届时,广东也将实现“千亿县”零的突破。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余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