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政府的铁盟名单没有中国,秦刚外长说的三不,俄罗斯听懂了

普京政府宣布“长期盟友”名单,中国意外榜上无名。
俄罗斯副外长米哈伊尔·加卢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列出了一份“俄罗斯的长期盟友”或者说是“铁盟”名单,其中包括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以及集安组织国家。
图片
(报道截图)
除俄罗斯外,欧亚经济联盟还包括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而上述所有国家以及塔吉克斯坦都是集安组织的成员。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为什么中国不在名单上?”。但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俄联邦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卡拉辛曾在接受俄罗斯《真理报》采访时表示,通过俄乌冲突,俄罗斯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在世界上只有两个真正的朋友——伊朗和朝鲜。
图片
(俄联邦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卡拉辛)
对于这则消息,当时有人表示,卡拉辛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员”“仅代表个人观点”“《真理报》有内鬼在带节奏”,不肯接受现实。但如今俄罗斯副外长都这么说了,这些人总该醒醒了吧——中国是不是俄罗斯的“真正朋友”,不好说,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从来都不是俄罗斯的“盟友”。
这里不是说“中俄关系不好”,而是中俄目前的关系,确实还没好到“盟友”的关系,最多只能是“胜似盟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其中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俄之所以不跨越“盟友”这道坎,一方面是考虑到避免陷入美国挑起的冷战陷阱,不想跟美国搞阵营对抗,被迫周边小国选边站队。
俄罗斯副外长没把中国列入“长期盟友”的名单,符合中方目前的外交立场“结伴不结盟”以及秦刚外长年初对俄罗斯提出的“三不原则”,即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 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普京政府确实读懂了中方关于中俄关系的这一系列阐述。
图片
(中方目前的外交立场“结伴不结盟”)
当然,中俄两国针对一些地缘问题在处理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也使得双方难以走向结盟之路。首先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俄方虽然没明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一直是希望中国站在自己一边的,给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承认东乌四地并入俄罗斯。而实际上,别说东乌四地了,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承认克里米亚“入俄”。
俄罗斯国内舆论有一种十分“朴素”的观点,那就是谁能在联合国大会上给自己投支持票、给自己提供军事援助,谁就是“真正的朋友”了;而中国既投了弃权票,又不肯向俄罗斯提供武器,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
图片
(俄乌冲突成为了俄罗斯衡量其他国家的一把尺子)
与此同时,作为苏联继承人的俄罗斯,虽然目前其实力早不能和苏联相提并论,但他们仍保留着沙俄、苏联遗留下来的“大国心态”。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不论是被俄罗斯视为“真正朋友”的伊朗和朝鲜,还是被列为“长期盟友”的东欧、中亚以及高加索地区国家,他们的综合国力都不如俄罗斯这个“老大哥”。其实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从来都无法接受一个比它强大的国家与其长期结盟——它的联盟中只能有一个“老大哥”,而这个“老大哥”只能是俄罗斯。
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长期以“欧洲国家”自居的心态,也导致俄罗斯从上到下都难以真正实现“脱欧入亚”或者“融入东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重心始终放在西方,不论是叶利钦还是初出茅庐的普京,最初都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的时候,俄罗斯甚至不惜出让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在联合国投下了关键一张赞成票,给卡扎菲判了死刑。
图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西方对俄罗斯发动大规模制裁,但当时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推动下,欧盟及时从这轮制裁中抽身,许多对俄制裁最后都浮于表面,而“北溪2”管道项目也顶着美国的压力顺利推进。因此,普京选择远离美国,信任欧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2018年开始俄罗斯就不断抛售其美元储备,同时大幅增加欧元储备。也就是说,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普京是信任欧洲的,他判断欧洲会出于自己的利益不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
但后来的结果证明,普京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迅速抛下了俄罗斯,跟着美国跑了。一度被俄罗斯“给予厚望”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则成为了俄民众发泄怒火的对象,许多人把他比作二战时的“元首”——邪恶至极。
尽管俄罗斯“融入西方”的美梦彻底破碎了,但心态上的“向东转”,仍需要至少一两代人的时间。如果俄罗斯不能完成这种心态上的转换,那么中俄两国关系上限的天花板就会始终难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