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承载记忆,盐城百年解放桥正“浴火重生”

    一座桥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和一座城市的发展。最近,细心的市民发现,位于盐城市建军路繁华商业核心区域的解放桥封闭施工,它将暂别历史舞台,开启“重生”之路。

    解放桥始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82年,是盐城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盐城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凝聚,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这座桥是如何诞生的?历史背后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赴当地进行了采访。

△ 施工中的解放桥

全封闭施工,3幅老桥将被拆除

    解放桥是盐城市解放路跨串场河、连接城市南北的重要道路桥梁之一。3月21,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桥的两端被绿色围挡封闭,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正在拆除老桥面,喷水机在雾化作降低扬尘处理。

    2月24日,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盐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通告称,解放桥改造工程封闭时间为2023年2月28日至10月28日。

△ 施工中

    为何封闭?“这座桥是拼接而成,已不能满足现行荷载要求,经综合评定为D级桥梁,决定拆除重建。”据盐城市住建局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分五个等级,评定为D级和E级时,说明桥梁的主要构件有大的缺损,不能保证正常使用。

    据介绍,目前的解放桥长51米,宽40.5米,共有5幅:第1幅建于1976年,1988年解放桥进行拓宽改造,即在老桥两侧各新建一座7.5米宽的桥梁,设计荷载、桥跨布置及上部结构与老桥相同。因此有了第2幅和第3幅。

△ 施工前航拍

    2009年,盐城为开通公交BRT,解放桥再次拼宽第4幅、第5幅。2019年9月,盐城对解放桥结构定期检测时发现老桥部分(1976年、1988年建)病害较多,桥面多处损坏。2020年4月,对桥进行了限载。目前,桥梁周边安装限载标志,限载20T。

    “本次改造仅拆除中间3幅老桥,两侧边幅予以保留利用。”工作人员解释道,本次改造根据的是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解放桥老桥拆除重建的请示报告》及相关市领导批复文件要求。

△ 1946年的解放桥 孙国栋 供图

始建于乾隆年间,多次更名重修

    解放桥有怎样的前世今生?盐城古称盐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县,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东晋改盐渎为盐城,迄今已有1500多年。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记载,盐城城厢仅有东(朝阳门)、西(安泰门)、北(拱斗门)三处城门。万历七年(1579),时任知县杨瑞云主持,增开南门。

    《盐城县志》中描述,南门的城门上建有城楼,楼广五丈(16.67米),高二丈五尺许(约8米多),题额“淮扬一览”。南门内有桥,城楼四面接水,楼、桥、门、亭,壮丽炫耀。因盐城的四门,唯有南门有楼,故骚人墨客,喜结伴游南门,登楼观景,借景抒怀。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杨楼翠霭”,是盐城古八景之一。

    现代快报记者查阅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老盐城不得不说的故事》一书,书中介绍了解放桥的得名:解放桥(又叫南门桥)原名盈宁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原为木桥,1938年毁于战火,后得到修复,改称解放桥,又称胜利桥。

    解放桥还镌刻着难忘的红色记忆。1945年11月,城内伪军起义,盐城和平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南门桥改名为解放桥,后来才有了解放路。“这座桥对盐城的意义重大。”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相关人士说,1947年8月,为配合中原和山东战场的行动,华野十、十二纵队决定发起叶挺城(盐城)战役。12日凌晨时,战役总攻开始,在南门桥(解放桥)任主攻的战士们率先出击,下午3时许,国民党守军投降。

     《盐城市建设志》这样阐述道:解放桥位于解放中路,跨越城南串场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盐城专员公署拨粮6万斤重修,为5孔木桥,名南门大桥。1955年对下部外围木桩进行更换。1958年再次重修改名胜利桥。1974年10月,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定名现称。

△ 解放桥

    40后、60后和95后的回忆

    盐城民俗专家何玲珑年逾古稀,在他的记忆里,解放桥的南面大片是农田和稀疏的农舍,过了解放桥南到大庆路就没有路了。何玲珑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待到我回城后恍如隔世,桥南已建有学校、住宅、商店,工厂星罗棋布。”

    “少时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想做的第一件乐事,便是驻于解放桥上闻盐城酒厂蒸汽升腾、四处飘溢的酒曲香。”何玲珑最不能忘怀的是位于解放桥西北方向的盐城酒厂,“那时能喝上一口盐城大曲,绝对是奢侈享受。”

    解放桥是镌刻在心灵上的彩虹,挥之不去。“上世纪70年代,南门大桥(解放桥)是木桩木桥,上面可开手扶拖拉机。”60岁的陈爱国是盐城的老居民,他对童年时候的解放桥及周边环境记忆犹新。

△ 施工前的解放桥

    “桥下串场河水清纯甘甜,夏天,我们经常在此处游泳,几个小伙伴还围着桥桩嬉戏打闹。”在老陈的印象中,站在桥上向东远眺,河边停满大小船只,像长龙似的,老盐城纺织厂、轧花厂的装载码头就建在桥东的河边,非常繁忙。

    “桥默默见证着,大到历史的更迭,城市的变迁,小到每一次短暂的别离又相聚……”得知解放桥焕新,在南京工作的95后女孩陶佩池给记者发来了一封信,抒发了自己与解放桥的不解之缘。

    陶佩池是盐城人,曾就读于解放桥北侧的盐城市解放路小学。“每到傍晚,解放路小学接孩子的家长们会从学校门口一直排到解放路的大桥上,那是接送孩子的一个据点,大人们,风雨无阻。”她在信中写到:解放桥,在我眼里,是爱的承载。父与子,母与女,祖与孙,一天最美的时刻是傍晚在大桥上的相聚和应和。

△ 施工前的解放桥

打造“百桥之城”,让每座桥都能“说话”

    串场河是盐城的母亲河,开挖于1000多年前。川流不息的河水贯穿盐城南北,像母亲的温柔臂膀,把这座历史古城拥抱在怀中,而解放桥、登瀛桥、太平桥、新西门桥等,如同镶嵌于母亲胸前的一粒粒珍珠,闪烁在岁月的风尘中。

    盐城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盐城晚报原总编辑陆应铸一直致力于对盐城“桥”文化的挖掘整理,曾系列报道过盐城解放桥等诸多桥的历史变迁。他在《盐城古桥遗址有哪些?》一文中写道:“时光流逝,城市发展,河流改道,见证一个地区文明的桥,有的蜕变,有的则永远留在了历史画卷中,带着岁月的芬芳。”

    盐城市政协副主席、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唐伯平博士,是建议将盐城打造成“百桥之城”的第一人,他在不同场合,以及政协提案中皆提出,把桥梁建设纳入城建总体规划,充分挖掘有关盐城桥梁的典故传说,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文化体系,赋予桥梁更多的人文底蕴,让每一座桥梁都有故事,让每座桥梁都能“说话”。

    在唐伯平的工作电脑里,存有近百幅世界各地桥梁实景图片。他畅想,未来盐城可请世界顶级的桥梁设计专家,为盐城设计一座独具风格的桥梁,使之成为经典之作,让盐城因“桥”而声名远扬。

    原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梁建民认为,桥梁是一部活历史,它真实地记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明,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盐城的桥梁,一方面包含着里下河地区的农耕文化,另一方面包含了盐城的海盐文化。在他眼中,每座桥梁都有生命,让更多的桥“活起来”,便可将故事告诉今人,将历史告诉未来。

△ “重生”后的解放桥效果图

    “盐城有‘百河之城’的美誉,仅主城区就有200多座桥梁,‘桥’文化极具鲜明特质。”盐城工学院教授吕祥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当下,盐城正着力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在全省树立标杆、在长三角塑造特色、在全国做出示范,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之生态魅力。“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盐城‘桥’的文化遗产,对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促进民生,相融相通,定能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现代快报+记者 陶展 姜振军

    部分图片由盐城住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