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智慧管理的常德实践

3月19日上午11时32分,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环湖路上,湖南恒麟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运维员刘红贵,将最后一批青桔电单车从运输车上移出,摆进了指定的停车框内。至此,市城管执法局、市共享单车促进会对中心城区所有共享单车历时4个月的升级改造行动基本结束。“有AI识别技术的帮助,共享单车就能够实现精准停放。”刘红贵很肯定地告诉记者。
搭乘刘红贵驾驶的运输车在街巷里穿梭,竞相开放的桃花、樱花、玉兰花等让城市有了油画般精致的层次感。沿途,布局有序的共享单车方阵,像立正等待检阅的战士,齐整地停靠在道路两旁。经刘红贵提醒,记者发现:受这些共享单车的影响,市民停放电动车、摩托车时,也将车头全朝同一个方向摆放,将车尾齐刷刷地连成了一条直线……这是城市管理者意料之外的惊喜。
图片
工作人员将“升级”后的共享单车摆放在指定的停车区域。冯顺前 摄
【痛点】
恣意生长的“围城之困”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我市的共享单车同样面临过恣意生长、杂乱无章的“围城之困”。
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共享单车是绿色出行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方便公众短距离出行的交通服务方式。但随着大量创业者和投资人涌入共享单车市场,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被制造出来,城市陷入了共享单车的“海洋”。2017年起,常德共享单车的供应开始超出市民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由精细化运营转变为不考虑盈利、只不断投放和补贴的“资本战”。
武陵区时代广场公共停车位收费员高丽回忆:“我们这块曾经是‘重灾区’,因为去上班的人多,为了方便,有些人经常随意停放,一走了之。人行道上,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到处都是。甚至,汽车都停不进路面公共停车位,车主停车前要先下车挪走共享单车,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
采访中,市城管执法局公共设施科科长刘王华用笔在白纸上画下一条线:“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视野里,它可能不会被解读出来,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它也许就是一排路沿石,路沿石上面是人行道、下面是车行道。”刘王华接着解释:“以往共享单车还车依靠的是以GPS卫星定位系统为基础的电子围栏技术,由于定位精度不能满足需求,又无法控制停车角度,所以共享单车停放在各地都是城市管理的大难题。”
从市城管执法局对过往乱象的描述中,记者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车辆随意停放在车行道上、绿化带内的现象屡见不鲜。万达广场、和瑞欢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人流聚集场所车辆堆积、占压盲道、阻碍行人通行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每到周末,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门、南门的共享单车就堆积如山,甚至占用了一半的车行道,还出现了‘安骑特’退市不退押金、哈啰单车被丢弃在沅江等突出问题。”
共享单车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个中乱象同样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图片
常德河街附近整齐划一的共享单车成为了街角一道靓丽的风景。肖志芳 摄
【探索】
共建共治的“共享之考”
置身对共享单车“嘘”声一片的大环境,市政府没有选择一禁了事的“权宜之策”,而是以“限制性投放、规范化管理”为原则,不断在运营企业与骑行用户、市场竞争与行政调控、公益属性与公共利益等纷杂的矛盾中,寻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衡点,支持和鼓励共享单车行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
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建成了130公里自行车道;同时,结合柳叶湖国际马拉松赛道的建设一并建成自行车赛道38.5公里,总投资近20亿元。
2019年9月,面对企业“任性发展”与市民“任性使用”的两大顽疾,市城管执法局会同多个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在市城区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共享单车整治清理行动。
2020年4月,紧扣乱停乱放问题突出这一难点,市城管执法局用建立微信工作群的方式,将智慧城管系统工作人员、环卫工人、行业企业运维人员统一纳入共享单车网格管理体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5月,市城管执法局协调各企业自主成立了市共享单车促进会,尝试通过协会履行日常督导、考核、协调、调度等职能。
同年11月,市政府明确了“定基数、建平台、请帮手、办协会、抓考核”的工作机制,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在内的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调研论证,综合市城区各类指数,确定投放总量控制在3万辆以内,并配制了等额备案标识。
市共享单车促进会会长刘岸平感慨:“扫码付费骑车的行为,是一种企业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的预设交易,如果从行政处罚主体对象和经营性行为方面分析,可以认定是运营企业占道经营。但市政府采取的考核方式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协会具体承办、运营企业全程参与,这最大程度保证了考核的公平,也强化了共享单车行业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良性互动。”
图片
武陵大道一侧,线一般精神抖擞的共享单车方阵。肖志芳 摄
【破局】
科技赋能的“治本之策”
“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很快让停车秩序出现了明显改观。但电子围栏技术本身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始终无法减轻监管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有的时候,我们在前面移车,后面就有市民在路边乱停车。”鼎城区玉霞街道环卫工人赵炳贵曾多次向上反映情况,后来才有了AI识别技术。
AI识别技术是利用车辆前方的摄像头,识别车位上的红白识别线,从而实现还车的一种技术。该技术要求车辆必须停进车位,而且车辆与红白识别线必须成90度角方可成功还车,达到“停进框、成直角”的精准停放标准。
2022年4月,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引领带动下,市城管执法局、市共享单车促进会启动了对共享单车智慧管理的新探索。
当年11月,市共享单车促进会5家运营商共同出资400多万元同步上线AI识别技术,并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划要求,在城区300余条道路施划共享单车车位15万余米,使“车位比”达到了1∶4。运营商们一致认为:“乱停乱靠解决不好,会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这笔钱应该花。”
随后,市城管执法局制定出台《常德市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管理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其运营、安全、停放和服务监督考核。同时,该局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引导市民文明出行、精准还车。
“共享单车具有公共服务属性,需要政府、市场、公民多元主体参与合作治理,核心在于多元、参与和合作。要根据各方责任及利益机制,梳理界定各方职责与治理界限,同时完善相关制度与规范,这样才能形成多主体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建平介绍:常德是目前全省唯一启用AI识别还车技术的地级市,今年2月,城管部门通过后台管理系统随机抽查了1000台次车辆停放情况,市城区共享单车精准停放率达到98%。
“精准停车”为城管队员减轻了压力、释放了精力,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刘岸平给记者算账:“以前一辆共享单车每月的日常维护成本接近15元。今年,由于摆放车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企业在总使用量上涨30%的情况下,维护成本反而降低了30%。”
三月的常德城,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宽阔洁净的街巷里,整齐划一的共享单车方阵,映射出活力都市的蓬勃朝气。市民们惊喜地发现,从参差不齐到鳞次栉比,从曾经的乱象丛生到如今的井然有序,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已经变成了“最美一公里”。
图片
受共享单车“精准停放”的影响,如今私家电动车主也会自觉按标准摆放好车辆。肖志芳 摄
【记者手记】
共建共治才能共享
共享单车,是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一个“爆款”。对共享单车无序停放、失衡投放、恣意破坏等乱象的治理,整个社会既缺乏前瞻预见性,也没有既往类似的治理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见招拆招。
为了让共享单车“停得更好”“骑得更远”,市城管执法局采取政府、市场、公民多元主体参与合作的治理方式,将企业和群众拉进“朋友圈”,在运营企业与骑行用户、市场竞争与行政调控、公益属性与公共利益等纷杂的矛盾中,寻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衡点,实现了共享单车“人治”与“技管”的双线治理。
应该说,共享单车治理只是社会治理的冰山一角,但因极具代表性,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样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共建”,需要我们放开政府的“手”,从单纯依靠政府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协同治理转变;“共治”,需要我们充分梳理界定各方职责与治理界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谋划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共享”,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各多元主体对话、沟通和协商,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树立和普及文明共享观念,让民众在综合服务体系中各得其乐、各取所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这给社会治理体系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市城区解决共享单车乱象的经验中我们发现,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才能让更广泛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更多元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用更公平的方式享受社会治理成果,使社会治理格局日渐清晰、效能日益彰显。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姚瑶 肖志芳
编辑:周胜兰
二审:夏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