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

3月23日,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会上,省委改革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代表不同的工作领域,介绍了一年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各项成效。

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7.52%

发布会上,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云波介绍,2022年以来,云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战,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和潜能,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共推出改革方案300多个,各项改革任务稳步协同有序推进。围绕“六个大抓”点燃改革“强引擎”。其中,大抓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创新提出市场化电力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机制,制定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5G基站2.58万个。大抓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网上办”“集成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7.52%,全程网办率76.06%。

大抓市场主体深化改革,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计划,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全面推行“一照多址”和“集群注册”改革,个体工商户智能化登记实现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全省中小企业达到94.67万户、净增15.5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918户、净增412户,新建投产纳规企业户数为近年最高。深化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省减税退税降费超1000亿元。

大抓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159项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314项制度创新成果,66项属全国首创。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市场采购贸易成为外贸发展新力量,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75.52%。南博会和旅交会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南博会发来贺信。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年来辐射效应显著,跨境货物品类达1200多种,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

大抓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西南地区地(市)级中第一家批复建设,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保护中心。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62.77万件,专利电子申请率位居全国第一。制定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云南实验室2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

大抓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改革方案,完成九湖“两线”划定,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

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

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对70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实施“一对一”帮扶,累计消除监测对象风险16.3万户61.6万人,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和监测户动态清零。

同时,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建立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动2.8万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3万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落实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10.28%。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强劲,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高质量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20个、特色县30个、净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3户。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低碳产品、有机产品、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居全国第一。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新创建示范乡镇16个、精品村203个、美丽村庄1638个,新改建农村厕所47.3万座,农房抗震改造10.62万户。

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

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织密民生“保障网”,出台文旅纾困帮扶13条、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等纾困帮扶政策,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3%。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改革落地见效,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招生,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

发布会现场。实习记者杨磊 摄

医药卫生健康体制改革方面,101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118个县(市、区)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会城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构建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双通道”保障机制,节约医保资金超过60亿元。“智慧医保”信息平台上线,疫苗签批发能力实现“从无到有”重大突破,42种门诊特慢病待遇认定实现“省内通办”和“一站式”办理。

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完善五级边防委及办公室组织架构。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圆满完成,走在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推出全国首家公安大数据人工智能原创应用—“滇仁杰”人工智能警务专家,深化公安“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实战化、云南公安智慧法治等平台的建设运用,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超过96%,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率先实施知识产权跨行政区划“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司法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审级职能定位、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等政法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若干措施,率先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制度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评审制度,连续第2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转业军官安置任务,烈士褒扬、退役安置等退役军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不断刷新“云南速度”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浦丽合介绍,2022年,云南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将省级重大项目列入调度,全年调度项目45个,其中“重中之重”项目2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711亿元。全省施工面积超1平方公里的重大项目共18个,总投资达294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工业产值约1万亿元。

强化精准化服务上,曲靖德方纳米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从启动建设到建成投产历时270天,云天化、多氟多氟磷项目,从项目签约到第一条生产线投入生产缩短至200天,云南裕能磷酸铁和磷酸铁锂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投产历时仅115天,不断刷新“云南速度”。2022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8.8%,增速排全国第2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1.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8%。隆基绿能上榜“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成为光伏产业的领跑者;德方纳米市场占有率跃升到行业第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

强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电池重大项目目前达108个,其中在建项目规划总投资超1000亿元。首个多晶硅项目通威一期、首个电池片项目晶科一期、首个光伏组件项目正信光电投产,标志着云南省硅光伏全产业链全面打通。2022年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三个产业分别增长36.6%、130.9%、406.5%,新能源电池实现“0-1”的跨越,正向“1-100”努力。

2022年全省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三千亿元,曲靖经开区突破一千亿元,楚雄高新区突破五百亿元,全省千亿级园区目前达到6个,五百亿级园区达到10个。

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5G应用有效覆盖全部乡级行政区和84.6%的行政村。创新打造大数据中心产业链,6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产业试点示范项目,位列全国第10、西部第2位。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建设。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项,166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突破9万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100亿元,增长近53%。

2022年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项目72个、安排资金达1.9亿元。为1307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结对银行,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专精特新培育板”,目前已有59户企业挂牌展示。总体来看,云南省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形成了一个“金字塔”体系。构建了以100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座、30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6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塔尖的中小企业“金字塔”体系。

力争今年建成1100件农村供水保障项目

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訚楠介绍,云南省持续深化水利改革。2022年,10项水利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有力推动了全省水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加快构建了现代化高原立体水网保发展安全。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完成投资、建设进度超70%,德厚、阿岗、车马碧3件大⑵型水库工程完工并发挥效益,新开工滇中引水二期配套等207件重点水网工程,2022年全省水利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云南水利投融资改革得到水利部通报表扬。实施供水两个“三年行动”保民生福祉。

云南省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已改变了26.33万依靠水窖供水人口和26.96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的供水方式,解决了73.70万因旱拉水送水人口供水保障问题;全面完成374个沿边行政村供水工程建设,巩固提升沿边行政村及周边村寨13.5万户56.95万人高质量供水保障水平;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3年行动,稳步提升1784万城乡供水人口高质量供水保障水平。

灌区建设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灌溉面积73万亩的柴石滩、麻栗坝大型灌区建设基本完工,新开工了灌溉面积265万亩的腾冲等5件大型灌区,加快3个大型和1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84万亩。

水旱灾害防御方面,2022年出台防汛减灾25条硬措施,全省水库、重要江河堤防安全运行,防汛抗洪减少受灾人口19.68万人,减淹面积14.22万亩,防洪减灾经济效益近13.4亿元,全省年末库塘蓄水90.75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同时,建设绿美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造福人民。2022年,全省河湖水质实现“两个历史之最”,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历史最高,为91.6%,劣Ⅴ类断面数量为历史最少。

云南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694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以上,累计推进859个农田水利改革项目实施,总投资19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106亿元,占比达56%。

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守护“高原明珠”。科学划定九大高原湖泊“两线”。积极组织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加快推进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立法。加强入湖河道管控,明确入湖河道管控名录、范围等。

明确了“河流保护”50条措施,系统推进六大水系、牛栏江及赤水河流域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所发现的河湖“四乱”问题已全部整改。

訚楠表示,2023年,将推动水权水价及投融资改革,保市场主体。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400万亩以上改革任务。扎实开展水权改革,出台《云南省水权改革实施意见》,实施2个以上水权改革试点项目。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和物业化管理改革,启动19个县管理改革试点。全面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同时,打造新时代元阳梯田,保粮食安全。实施好两个“三年行动”,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两个3年专项行动,解决2041万人口高品质供水问题。力争今年建成1100件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改变15万水窖供水和17.5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开工建设50个县以上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发布会现场。实习记者杨磊 摄

推进文旅领域深化改革 擦亮“金字招牌”

“旅游文化业是云南省5个万亿级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饶祥碧介绍,2022年,全省接待游客8.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21.2%,恢复到2019年的104.2%、85.6%。今年1-2月,全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4%、71.7%,恢复到2019年的141.3%、132.1%,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开门红”“开门好”的局面。

云南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安排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实施文旅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各个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围绕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双强省”的总目标,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云南省深入开展“文化润滇”行动,出台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文物活起来等多项改革举措,同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博物馆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文化改革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设立云南艺术基金、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

饶祥碧介绍,通过强化项目支撑,云南率先开展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考核,2022年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53.2亿元,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国第1位,旅游业首次成为云南省5大投资支柱行业之一。

同时,通过制定一批新业态标准,深化“旅游+”“+旅游”,积极培育新业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建设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地,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云南文旅品牌,加速推动旅游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新增29家4A级旅游景区。

创新政策举措 惠企纾困稳市场主体

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纾困帮扶13条”“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7条”等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创新保障措施,在全国首创疫情熔断退团险、隔离险,两个险种共销售71万余份。认真执行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和“乙类乙管”方案,有效落实疫情防控行业责任,截至2022年11月底,牢牢守住了全省350余万文旅从业人员、20余万一线职业暴露人员、7.7亿人次游客无感染的底线。制定实施文旅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2022年,全省新增文旅市场主体1100多家。

此外,云南持续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全面推行旅游市场“1+3+N+1”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1+16+129+X”涉旅投诉处置体系,不断提升投诉处置水平和市场监管质效。加强了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七大业态“应评尽评”全覆。 推行“30天无理由退货”,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和云南旅游的新品牌。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推动全行业形成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文明旅游的行为规范,提升行业文明程度,切实守护好云南旅游的金字招牌。(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实习记者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