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为武汉市花打抱不平!梅花受冷,樱花为何会成为春日顶流?

随着樱花的盛开,武汉成为了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不论是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是本地市民以及在读的数百万大学生们,对樱花都有一种“趋之若鹜”的向往。

不论是为武大樱花而来,还是被东湖樱花园所吸引,开启了“全城樱花模式”的武汉, 有一种去哪儿赏樱都是“人从众”的感觉,好不热闹。

其实,武汉的春天不止有樱花,也有桃花、梨花、垂丝海棠、玉兰花等,包括还有盛开在早春的梅花。樱花只是百花齐放中的一类,为何会成为春季赏花的“顶流”呢?

它的身影更是出现在武汉市的各个角落——校园、景区、路边、湖畔、江滩、公交站台、居民区……令人不由产生一种错觉,“樱花”成为了武汉春季旅游的代名词。

这也使得不少网友对其他花卉打抱不平,尤其是作为武汉市花梅花

几天前,我曾在B站发布的一个有关武汉西北湖樱花的视频,就有不少网友为梅花抱不平。热度最高的一个评论是这样写道:

樱花杀死了武汉的春天,本是百花争春的时候 一条街上就几棵孤零零的垂丝海棠,然后全是樱花,谁还记得武汉市花是梅花呢,不求人夸颜色好。当初东湖出名的是梅园,现在都只知道樱园。不理解。

有一个网友这样留言道:武汉就靠这个宣传了

也有网友留言支持宣传,但对武汉市大大小小公园都种樱花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还有网友表示樱花属于是“外来和尚好念经” ,梅花已成牛夫人。

说不准明朝再会早春时,江城不落梅花,改落樱花了呢。

其实,我也思考过此类问题。

实际上,武汉文旅每年对梅花的宣传也是十分热情的。梅花素以清瘦古雅为人们所喜爱,对梅花的赞赏更是不惜水墨。而武汉人赏梅的热情并不亚于对樱花的态度,不论是东湖梅园、还是沙湖公园或其他地方,争相赏梅、拍梅的人称得上络绎不绝。

只是…….这些热闹的人群中,绝大多数还是本地市民或居住、工作、学习在武汉的人。它不像樱花,会引起全国游客纷沓而来的热潮。

不得不承认,樱花已成为了武汉宣传的重要对象,“樱花经济”也变成了武汉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就连官方宣传也是“武汉赏樱”“相约春天赏樱花——2023打卡最武汉”“全国观众共赴武汉樱花之约”等。 随着“英雄的城市”的不断相约春天,樱花更是被推到了最前面。

武汉的春日赏花,唯有“樱花”成为了真正的顶流和城市旅游宣传窗口。我想,这跟气候月份、花期、受众群体、文化输出等是有一定关系的。

武汉早春盛开的梅花,正是春寒料峭的二月,而三月确实更适合春游,也更容易进行旅游营销。尽管三月雨水多,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往往是春雨绵长,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出游的热情和游春的决心(尤其是当樱花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后,更是引发了三月赏樱的热潮)。

另外,相较于梅花,年轻人更喜欢樱花,对樱花营销可以说是“无力抵抗”。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武汉,包括鸡鸣寺樱花,玉渊潭樱花、无锡鼋头渚等近期也是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

这里面包含了日本流行文化给中国年轻人留下的影响,旅游市场为了抓住年轻人,自然会把“樱花”作为热门产品(看的、吃的、用的、穿的等等)在进行塑造(我们如今所看见的绝大多数樱花品种都是日本精心栽培、选育的品种)。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们对百年名学的向往和期待。武汉的樱花之所以能出圈,与武汉大学有着很大的联系。许多外地游客来此看樱花也是为了一睹大学风采。长期以往,便带动了武汉赏樱潮。

其实,梅花也罢、樱花也罢,百花齐放自有各自的受众群体,加之花期不同,人们的关注度自然也会不一样。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武汉的二月梅花、茶花等也是佼佼者;三月不只是樱花热门,去林芝看桃花也是一房难求(游人太多,住宿紧张)。

随着四月的即将到来,杜鹃花、牡丹花也会成为争相打卡的对象,如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人的赏花情绪,自古有之,且历史深厚。早在樱花之前,中国人对梅花、桃花、荷花、菊花、兰花、牡丹等已是爱不释手,能表现士人志趣的花也实在太多。

赏樱的流行还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受众群体以年轻人居多),而它能逐级成为春日赏花的一种热门,其原因还有很多,除了我所认为的以外,你们觉得还有哪些重要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