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大熊猫呆萌的外表迷惑了……

大熊猫憨态可掬,人见人爱
既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国宝
也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明星动物之一
但大熊猫不是人类的宠物
它们属于大自然
这个物种存在了上百万年
只靠“卖萌”
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里生存的
如果你也喜欢大熊猫
想了解大熊猫的历史、习性、故事
那就一定要好好看今天的文章
古老物种
已在中国大地繁衍了上百万年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大阿坝特刊
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阿坝卧龙建立。从这顶小小的帐篷开始,卧龙一步步成为大熊猫科学研究的大本营和大熊猫种群稳定的保护者。卧龙的可爱大熊猫,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萌”的文化使者,影响着全世界。摄影/余德军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四川发现了一个黑白相间、似熊非熊的全新物种——大熊猫。这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但当它的标本到达法国后,西方世界举世震惊。那时欧洲现存物种几乎都被发现和命名了,一个生物学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发现一个新物种,更何况是如此独特又惹人喜爱的大型兽类。
其实,这个古老物种已经在地球上顽强繁衍了上百万年,早在人类祖先出现之前,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约数百万年。与始熊猫同时期存在的物种,大多数都已经灭绝了。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月
谭卫道在1949年出版的《谭卫道日记:一个自然学者对1866年至1869年中国的游历和观察》一书中的大熊猫素描。供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距今约18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始熊猫演化为只有原先一半大小的大熊猫小种,这个族群惬意地生活在广西、陕西秦岭等广大地区。此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食物使得它们体型不断增大,慢慢演化为巴氏大熊猫,栖息地也不断扩张。至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迎来了全盛时期,它们的足迹遍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甚至向北延伸到中原地区。直至冰川期到来,寒冷的气候迫使大熊猫种群缩小,巴氏大熊猫大量灭绝。
就这样,气候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决定着大熊猫种群的扩张和收缩:冰期气候寒冷,种群缩小;间冰期气候回暖,种群扩张。几百万年来,大熊猫很好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直到人类社会急剧扩张,长江和珠江流域被大量开垦,它们才逐渐退居到了人类干扰少、气候稳定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一带的森林中。
图片
甘肃也有大熊猫!
国宝动物不仅分布在四川和陕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2月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甘肃南部也有野生大熊猫分布。根据2015年2月28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甘肃省现有大熊猫132只,栖息地面积188764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255294公顷。陇南市的文县,是省内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地区,架设在野外的红外触发照相机不时可以记录到它们的影像(供图/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功夫熊猫
撕咬搏斗,杀伤力巨大
图片
图自《博物》2004年8月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像小老鼠一般,只有100克左右,但一个多月后,就长得和它的父母很像了。大熊猫看起来憨憨的,其实身手不凡,爬树功夫十分了得。除了竹子,竹鼠等小动物也是它的美味佳肴。摄影/奚志农
熊猫是熊不是猫,它们虽然长得非常可爱,但是作为熊的亲戚,确实有一身好功夫。
熊猫虽然吃竹子为主,但那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才改了食谱。它们身上依然流着食肉动物的血,在秦岭的野生熊猫栖息地,还曾有过熊猫袭击家畜、吃掉山羊的报道。
熊猫臂力强劲,在人工圈养的环境中,经常看到大熊猫做“引体向上”,并且能够如猿猴般抱着树干“吊行”。
尽管熊猫的爪子平时主要用于挖掘竹笋,却相当锋利。尤其它的“神掌”还有一个绝技,熊猫爪5个指甲对应着5个手指,但是手掌下方还有一个额外的“拇指”,这其实是一块腕骨,进化成专门抓握竹笋的“第六指”
图片
大熊猫成长历程
图自《博物》2020年5月,绘图/孟凡萌
成年大熊猫体长超过1.5米,体重超过100公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长得更大、更壮,如果不理会它黑眼圈、黑耳朵的可爱外表,纯粹就是一只“大熊”。但是,别看熊猫肉大身沉,它们却有一身轻功,登高爬低不在话下。
尤其爬树,可是熊猫从小必修的“童子功”。小时候,熊猫妈妈出去觅食时,就经常让熊猫宝宝待在树上,这样可以避免来自地面的危险。熊猫成年后,爬树轻功有增无减,不管临危避险还是登高远眺,它们都经常爬上高高的树顶。
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胖胖的大熊猫还是游泳健将、涉水高手。过小溪时,熊猫会小心地踩着河底的石头,慢悠悠通过;而遇到大河时,下水游泳也轻车熟路。在四川,曾经有人看到熊猫横渡大渡河和岷江;也有人在保护区内,看到大熊猫游过一公里宽的水库。不管大河还是小溪,都不能阻挡“神龙大侠”前进的脚步。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7月
冰天雪地,秦岭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野生大熊猫为寻找可口的食物在溪流沟谷中穿行。摄影/胡万新
能吃能拉
全民吃货,食量超大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大熊猫以箭竹、木竹和松花竹为食,掰断竹子狼吞虎咽,两只前掌配合牙齿咔啪咔啪剥一点吃一点,饶为惬意生动。摄影/向定乾
大熊猫,饭量在哺乳动物中是出了名的大。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至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和竹笋,相当于体重的五分之一!就算是在遍地食物的竹林里,它们每天也要花十多个小时吃竹子,再除去睡觉的话都快没时间干别的了……相比之下,一匹体重300多公斤的军马,一天需要的青草和饲料也不过20公斤。
大熊猫饭量超大的原因,既有竹子的问题,也有自己的问题。竹叶、竹茎和竹笋虽然翠绿清香,却基本都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非常低。大熊猫要想靠吃竹子维持身体运转,必须拼命吃才行。而且从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它们,不像马牛羊那样有复杂的肠胃,消化纤维素的效率很低,几乎是直肠子。所以除了吃得多,大熊猫每天的粪便量也十分惊人。
图片
大熊猫除了吃竹子,每天还用很多时间休息
图自《博物》2011年8月,摄影/王放 向定乾
大熊猫的多吃、多拉,得赖它们的祖先“不走寻常路”。数百万年前,熊猫的祖先吃起了中国南方十分常见,却少有动物能啃得动、消化得了的竹子,从而避免了跟其他动物竞争,一招鲜吃遍天,经历了一次次的环境变化仍然幸存。今天的大熊猫,即便偶尔也会啃腐尸、抓老鼠,在人工饲养下吃窝头喝牛奶,但它们的日常食谱已经离不开竹子了。
由于消化程度低,大熊猫粪便里的竹叶、竹渣清晰可见。一只熊猫每天排粪超过10公斤,于是国外有动物园干脆把熊猫粪当成了“资源”,用它来造纸甚至发电。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大熊猫通常在海拔2000米左右活动,冬季则下到1500米处觅食。它们浓密厚实的毛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短粗又富于弹性,有抗压缩的技能,摸起来略带油性,在寒冷而潮湿的雪地上可以减少散热,因此它们基本上能够适应冰雪的天地。摄影/梁启慧
喜提“降级”
不再属于濒危生物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大阿坝特刊
美国设计师露丝与丈夫威廉都是热忱的大熊猫爱好者,动物学者威廉却在前往中国寻访大熊猫的途中病逝,露丝决定追随他的脚步,于1936年雇用探险者进入汶川,找到了一只熊猫幼崽,取名“苏琳”,并偷偷带回美国。图为露丝和探险者与“苏琳”的合影。
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一轮的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中,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已从“濒危”降至“易危”,被认为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中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大熊猫如今贵为“国宝”,但百年前的命运却十分悲惨。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想要收藏大熊猫标本,动物园想要活的大熊猫招揽生意,他们纷纷斥资赞助探险队深入中国西南部寻找大熊猫,一时间盗猎和捕杀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危害到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乱捕滥猎和栖息地高度破碎化等原因,大熊猫数量锐减,陷入濒危状态,如果不加以保护,大熊猫随时有灭绝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保护区的范围在几十年里不断扩大。到2014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熊口普查”结束,全国为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总共建立了6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6万公顷,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
图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大阿坝特刊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林下温暖潮湿,竹丛密度适度,能为大熊猫提供最适宜的生活条件。摄影/周孟棋
大熊猫哪怕降到“易危”级别,仍属于“受威胁物种”,滚滚们的未来并非高枕无忧。
在生态保护中,大熊猫、老虎和大猩猩等,常被称为“旗舰物种”——魅力四射、吸引眼球的明星动物,人气极高。就像人类社会里的大明星一样,旗舰物种对担当环保代言、教育公众、吸引资金……都有很大作用。而要保护大熊猫这样的旗舰物种,就必须保护它们生存的整个生态,这样当地的其他动植物也顺带得到了保护。就算大熊猫的灭绝风险变小,乃至被“降级”,保护大熊猫的意义依然不会贬值
图片
什么是IUCN红色名录?
图自《博物》2016年12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48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团体,目前已有161个国家和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加入,在世界各地开展环保项目。1963年以来,IUCN开始发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后称“红色名录”),列出那些生存受到威胁、有灭绝风险的物种,评估它们的灭绝风险大小,并分出濒危等级。绘图/孟凡萌
我们保护大熊猫
就是在保护整个连绵山脉的生态系统
保护这里所有的生命
为保护大熊猫
人们订立法规、恢复森林、规避公路
这些都同时帮助了无数动物和植物
以及整个分布区的林地、水源和山石
在保护大熊猫的旗帜之下
我们也在帮助人类自己
如果你更全面地了解大熊猫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60减6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3月27日 24:00
编辑:小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