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千年文化隐藏在地名中的长治

图片
地名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底蕴深厚,是一座文化资源的“富矿”。我市许多地名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就是村名用字与百姓口中的读音大相径庭,许多本村村民也不知何以“写此而读彼”。数百年来,口耳相传,声声不息,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读音(包括普通话中没有的读声),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了独特的上党文化基因。
郝村、霍村和常村
“郝”在本地大都读为“赫”,据《康熙字典》解释,“郝”为“呵各切、黑各切、音壑”,可见本地读音应是古音流传。如长治县郝家庄乡郝家庄村,上郝村、东下郝村、西下郝村,苏店镇郝店村;潞城市微子镇郝家沟村;襄垣县下良镇郝村,古韩镇大郝沟村、小郝沟村;武乡县丰州镇郝家垴村;屯留县丰宜镇郝家庄村等。
“霍”在《康熙字典》中有“曷各切、音鹤”的注释,读“鹤”符合古音。如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南漳镇上霍村、上霍庄村,沁县段柳乡霍沟村,襄垣县富阳工业区霍村等。但郊区西白兔乡霍家沟村,黎城县西井镇霍家窑村、长治县荫城镇霍村、沁县段柳乡霍沟村读普通话音。“豁”本读“霍”,在本地有读“贺”的情况,武乡县贾豁村的“豁”读为“贺”。“壑”本读“贺”,在本地又读“霍”,沁源县交口乡石壑村叫“石火”,壶关县鹅屋乡壑岭西村叫“霍岭西”。
郊区垢北庄镇杨暴村读“扬布”,大辛庄镇暴河村以前也叫“布河”,堠北庄镇暴马村以前叫“布马”;黎城县程家山乡暴家脚村读“布啊脚”;襄垣县侯堡镇暴庄村读“布庄”,《康熙字典》中就有“暴、叶蒲故切”的说法。
“角”在《康熙字典》中有“古岳切、讫岳切、音觉”等音,本地读为“节”。如城区角沿村,沁源县法中乡支角村,屯留县西贾乡牛角川村等;襄垣县下良镇圪岔角村听起来如“圪岔街”。“脚”在《康熙字典》中有“讫约切”读音的记载,潞城市黄牛蹄乡土脚村,平顺县中五井乡天脚村,黎城县程家山乡高家脚村、暴家脚村,屯留县吾元镇庙儿脚村、醋柳脚村等都读“节”。
“常”在本地读音很有意思。《说文解字》注:“常”为“从巾尚声,市羊切”,可见古音有“尚”的读法,由于本地“尚”有按方言读为“向”的惯例,可见“常”在许多地方读“祥”就不奇怪了。如壶关县常平村;平顺县北社乡常家村;长子县鲍店镇南常村、西北常村、东北常村,宋村乡常村,大堡头镇前西常村、后西常村,南漳镇东常村,常张乡常庄村;潞城市店上镇常庄村、辛安泉镇常村、史回乡大常村、小常村;屯留县路村乡常村、常西村、常东村,康庄工业园区常金村,吾元镇常庄村;郊区大辛庄镇小常村以前也叫“小祥”。但武乡县故城镇常家庄村又读“商家张”(“庄”字也别读);襄垣县西营镇常家坪村、壶关县晋庄镇常家池村等读普通话音。襄垣县侯堡镇常隆村读普通话音,因以前村名“藏龙”,取吉利之意;屯留县康庄园区的常金村、常珍村读本音,但“珍”和“金”又不易区分清楚,都读似“京”。
川底、北底和崖底
“川”字在沁源县灵空山镇五龙川村、第一川村,沁县牛寺乡川沟村,襄垣县古韩镇西川村,屯留县丰宜镇高川村,平顺县西沟乡川底村(今改名三里湾村),壶关县桥上乡东川底村读普通话音。但许多“川”字地名读为“宣”,在《康熙字典》附“平水韵”中有“下平一先”的读法。本地将“一马平川”常读为“平宣”,取土地肥沃、平整之意,因之许多本来洪水流成川的地名也跟着读“宣”了。有壶关县龙泉镇西川底村、下川村,晋庄镇西川村、东川村,百尺镇川河村,东井岭乡盖家川村,黄山乡北兑川村;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成家川村,史回乡朱家川村;长治县西池乡小川村,屯留县西贾乡牛角川村都读为“宣”。但一些地名又读“圈”,大概是本地音读“ch”为“q”。如平顺县杏城镇西罗川村、东罗川村,黎城县黎侯镇正川村都读“圈”音。更有意思的是,长治县韩店镇韩川村、西火镇羊川村、西池乡申川村读为“韩阳、羊阳、申阳”,与常理大不同,有一种解释是“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村庄依地理位置读音,从而流传下来。
“北”在《康熙字典》中有“博墨切、必墨切、必勒切”等音,大都读为“逼”(本地音、入声),所以村名用字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如黎城县黎侯镇“董北村、望北村”也写成“董壁、望壁村”,上下台北村也写“台壁”村,襄垣县夏店镇赤北村也写成赤壁村,王必村、付北村写成王壁村、付壁村。武乡县故城镇岸北村写成岸壁村,石北村写成石壁,韩北也是韩壁。平顺县北耽车村、襄垣县北底村、沁源县沁河镇城北村也读“逼”。另外,“北”也读“别”,黎城县黎侯镇北坊村,武乡县洪水镇北反头村,当地人大都读为“别坊、别反头”。但沁源县沁河镇北元村,郊区大辛庄镇北寨村,襄垣县古韩镇北田漳村,屯留县上村镇小河北村、李高乡北宋村、路村乡北浒庄村,平顺县北社村,长子县丹朱镇北刘村、河北村,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沟北村、店上镇北村,壶关县龙泉镇北河村、小北庄村,店上镇北梭村等读“bē”,潞城市合室乡北行村、长治县北呈村,听起来和本地“不行、不成”音一样;襄垣县王村镇北姚村听起来和本地“不要”音一样。襄垣县富阳园区的西北阳村,“北”读普通音,但“阳”又读“昂”,读成“西北昂”。壶关县北大安村、北岭上村,五龙山乡北塔底村的“北”读普通话音。
“横”在本地多读为“洪”,《康熙字典》载有“古矿切、胡盲切、胡光切”,可见古时确有近“洪”的读音,如黎城县洪井乡横岭村、长治县荫城镇横河村、八义镇东横岭村等。长子县石哲镇横水管理区有横水村,这倒与真正读“洪水”的武乡县洪水镇没有读音区别了。
“崖”字也如此,在《康熙字典》中有“宜佳切,音睚。魚羁切,疑羁切”的注解,襄垣县王村镇梨崖边村读“牙”。本地大都读“椰”,与古代音相近,如黎城县黄崖洞镇东崖底村,襄垣县上马乡高崖底村,平顺县东寺头乡黄崖沟村、杏城镇黄崖村,屯留县张店镇崖底村,长治县东和乡大北崖村、小北崖村。黎城县黄崖洞却读为“烟”。壶关县五龙山乡东西黄崖池村读为“野”,在书面上,“黄崖池”和“黄野池”两个名字并用,只是因为方言发音而已。有的地方,“崖”字读为“涅”,如沁源县官滩乡崖头村读“涅头”,赤石桥乡涧崖底村读“贾涅底”。武乡县丰州镇半崖村读“半rù(舌尖抵齿)”。襄垣县虒亭镇高崖上村读“高岩上”。
图片
淙上、麻巷和琚寨
“淙”本读cóng,但在《康熙字典》中注“七江切、士巷切、色降切、朔降切”等音,读为“双”并注明“水色貌”,也可解为像水流的声音。壶关县店上镇淙上村和平顺县龙溪镇淙上村都读“双”,古音风貌如见。
“港”在《康熙字典》中有“古项切,音讲”的解释,《汉语大字典》上有“jiang山凹、山沟”的方言释义,所以本地多数带“港”字的地名读“蒋”就好解释了,如黎城县黎侯镇港北村、岩南村南港自然村,西井镇南港沟村,洪井乡港东村;平顺县石城镇上港村,襄垣县古韩镇西港村等。但沁县漳源镇罗卜港村却读“涨”。黎侯镇的好地港村,用方言读音意思正好是“好地方”之意。与“港”字相近的壶关县店上镇麻巷村和沁源县沁河镇麻巷村都读“麻将”村。
“琚”普通话读音为“居”。在《康熙字典》中有“求於切,音渠”解释。我市大部分地方都读“屈”,有壶关县店上镇琚家庄村,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东和乡琚家沟村。但长子县带“琚”的村名发音不同,长子县色头镇琚村、小琚村读为“奇”,明显是受了高平方言的影响。再者,大部分村名中的“琚”字,本应是“璩”字,源于姬姓,后来简化成了“琚”,仍读“璩(屈)”。
“跃”在《康熙字典》中有“弋灼切,音药”的注解,壶关县百尺镇星跃头村也读“星耀头”,在地图上,“星跃头”和“星耀头”都有标注。“宅”在《康熙字典》中注曰“直格切,音泽。宅,择也”,壶关县百尺镇东西王宅村读“王泽”,屯留县西贾乡后宅村读为“后泽”。同样,“翟”在《康熙字典》中也有“直格切”的解释,潞城市翟店村读“泽店”就是古音遗留。
襄垣县虒亭村,有时写为“虎亭”,是因为本应写成虒亭,一些电脑中打不出该字,只能写成虎亭,但几千年历史的虒亭读音却不能变。
来源:襄垣生活网
原标题:长治地名中隐藏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