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不是单一的肢体暴力行为,部分施暴者仅仅是为了抖威风

核心观点:
  • 1

    校园霸凌相对集中发生在初中这个阶段,可能是跟人成长的阶段性相关,自我意识高涨和情绪波动大。

  • 2

    城乡差距和家庭环境差异并不是校园霸凌的主因,校园霸凌形成的原因除学生成长性的原因外,还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 3

    校园霸凌不单单是某一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常见的可能是殴打,还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辱骂、抢夺财物等。

  • 4

    校园霸凌受害者最大的影响不是身体的伤害,而是心理的摧残。这种心理创伤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也无法释怀。

  • 5

    学校预防校园霸凌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做双方的心理干预;第二,形成全覆盖的预警网络,及时发现;第三,及时干预。

  • 6

    校园霸凌应在前端预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跟青春期孩子交流,多鼓励和肯定孩子,教育孩子不应该简单说教,态度暴力,要正面引导以身作则。

“重庆初中女生被校园霸凌”“海南13岁女孩遭校园霸凌”“邯郸二中毕业生称曾受到校园霸凌”,近日媒体对校园霸凌案件的多篇报道,使得社交平台上又掀起了关于“校园霸凌”话题的讨论。
如何正确理解校园霸凌?施暴者的心理是什么?校园霸凌的发生是否与家庭情况有关?学校应该如何处理校园霸凌?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特别邀请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有着26年公安执法管理经历的万飞剖析校园霸凌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手段
图片
校园霸凌一般发生在多大年龄?这个年龄段为什么会频频发生校园霸凌事件?
万飞:我一直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后来从事全职社工以后都有关注。从报道的案例和我接触到的现实中的案例来看,几乎没有小学的,高中的也很少,大多发生在初中生这个年龄区段里面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会发生校园霸凌?从具体案件来看,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一起案例的发生,看上去是一个偶然事件,或者是有一个诱发的因素,但是背后的成因还是非常复杂的。在学校里面,相对集中发生在初中这个阶段,可能是跟人成长的阶段性相关。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阶段发展为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在这个年龄段里面,而且是在16岁以下的,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多一些。
这个年龄段,在发展中有一些特点。比如,自我意识高涨和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高涨就意味着会比较追求自己的独立性,还有需求增多,就是自我需要和被尊重的这种需求加大了,而且追求自由,这样的话会产生一种张力,和他的同辈群体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第二个情绪波动,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不是那么成熟,一方面是他们的神经功能容易兴奋,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意志、自控力不够,这样就导致了失衡。如果在生活中发生一些冲突,他们就喜欢或者容易不顾后果的,用暴力来解决。
目前所报道的校园霸凌案件中,是否存在城乡、家庭环境等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是发生校园霸凌的原因?
万飞:我个人觉得不是,它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可能在个别案件中,它是诱发的因素。关于家庭环境差异,哪个学校没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在一个水平线吗?不是。并且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发生了校园暴力,所以这么说的话我觉得是不科学的。城乡差异也好,家庭的环境差异也好,不要把它标签化,或者把它单拎出来。
关于城乡,我们关注过县级的地区,不止一个地区,发现城区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好像比农村的学校还多一点,城区的教育资源肯定比乡镇的要丰富,但校园霸凌事件并不比农村的学校少,从网络上公开的事件来看,也并不是落后的地区要更多一点。
形成校园霸凌的原因,除了学生成长性的原因外,还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外部环境的影响等,这些可能比城乡和家庭环境差异,起到的作用更大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界定为校园霸凌?有人认为“只是玩闹”,有人认为“这是犯罪”,您是如何理解校园霸凌的?
万飞:关于这个问题,从网络角度来看,网友群体很庞大,产生这种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
实际生活中,我们了解的案例里,大多数都涉及到违法犯罪。我们了解到的,包括向我个人求助的,有轻微的也有重的,轻微的可能就会被围观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孩子之间的打闹。但是如果被打的人认为这不是打闹,对其带来了创伤,那就不是打闹,围观者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行为规范来讲,它是一个被否认的行为
从法律上来讲,我们国家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比较严厉地制裁这种类型的行为。举个例子,关于“殴打”,无论是打一耳光还是踢一脚,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另外,如果伤害比较重,经过法医鉴定,达到了轻伤,这样就涉嫌了犯罪,需要判刑。
校园霸凌不单单是“殴打”的施暴,常见的可能是殴打,但是还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辱骂、抢夺财物等,有的地方把抢夺财物叫作“擂肥”,另外还有敲诈、猥亵。校园霸凌就是个大口袋,它包括很多东西,所以,校园霸凌不单单是某一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在进行法律制裁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追责的时候14岁是一个门槛,一般的校园霸凌,法律对14岁以下的施暴者是制裁不了的,除非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或涉及命案。在有的通报中我们看到对已满14周岁的施暴者进行行政拘留,但按法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政拘留是不执行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拘留也不执行。拘留对其将来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是执行和不执行的教育效果不一样。
图片
在您接触的校园霸凌事件中,施暴者为什么会有暴力行为?您觉得他们一般都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进行施暴的?
万飞:一般曝光出来的都是比较严重的,轻微一些的伤害,在受害学生承受范围之内,他不会声张,很多施暴者也会去威胁,不允许告诉家长,不允许告诉老师,更不允许报警。
关于施暴心理,如果做个案分析,有的是无聊就想抖威风,有的是侵财,有的是想报复,这里的报复不一定是受害者侵犯了施暴者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是是施暴者认为“你曾经说过某句对我不利的话”,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比较敏感。还有的是想证明自己勇敢,“信不信我可以打谁?”,甚至还有的仅仅是心情不好,“我就是为了释放情绪,去打别人一下”。
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往往处于一种心理压力下,甚至陷入抑郁情绪中,霸凌现象对受害者会产生哪些抑郁情绪?应该如何对受害者进行情绪疏导?
万飞:很多向我求助的人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有的甚至已经成家了。他们在聊到学生时期被霸凌的事,大多都说身体上的损伤不是最重的,他们觉得最大的是心理创伤。我们在聊的过程中,他们普遍的负面情绪是恐惧,就是对施暴者,有时施暴者是一个群体,就会特别害怕。然后就是对学校的环境,也害怕,有的想换学校,有的甚至不敢走某一条路,会产生恐惧感。
抑郁是不多见的,如果偶尔一次不是那么严重受暴的话,一般不会导致抑郁。如果说施暴以后不允许受害者告诉别人,后续经常性地去威胁,或者可能会再次施暴(不一定每一次力度都那么大),这样的话可能会形成抑郁。很多人说,我这种痛苦持续了好多年,压根不是几个月的问题,而是十几年,我是自己后来去克服了
在很多案例中发现,这些被虐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跟家里人和老师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和现象?是出于什么原因?
万飞:我也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断。第一点,施暴者伴随着暴力去威胁,相当于是下指令,跟家暴施暴者有点相似性,或者说PUA,就是心理控制。因为二者距离很近,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面,施暴者说“如果你反抗,我下次就更重,我就打死你”,这个威胁还是很严厉的。对于受害者来说,这个威胁就在身边,虽然有可能只是口头的威胁,但是它万一真的发生呢?“算了吧,我就不说了。”
第二点,受害者觉得“说了,也没结果。”有的受害者跟老师讲了,可能也是各打50大板。因为施暴者会编造各种借口,“我为什么打你?”甚至会编造一些理由。
受害者会评估,我说还是不说,说出来了我可能也达不到什么目标,还是算了。
图片
据了解,美国50个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校园霸凌有哪些处理措施?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有哪些预防和治理措施?
万飞:我们国家是有相关法律规定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另外要求,学校及时制止,通知双方家长参与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等。
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11部门曾于2017年印发过《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育部在2021年采取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家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都符合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制定法律、制度前都会进行大量调研,还有广泛地征求社会的意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机构和一私立学校共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基地,学校叫监利市弘源学校,学校成立以来没有发现过一例霸凌事件。他们设立了校园霸凌的预防机制,第一,他们每年招了新生以后,有不止一场的反霸凌的教育;第二,他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叫作“雅言慎行”,就是要文明讲话;第三,他们有一个“预警网络”,不管是初中还是小学,每个班级都设一个心理委员,学校对心理委员、班主任都有专门培训,心理委员只要发现班上学生有突然哭、独自沉默、以前活泼的突然不说话了等8类异常心理行为,就赶快跟班主任报告。靠班主任-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体系来及时处理学生的负面情绪,消除了发生学生欺凌事件的基础。这里的心理委员观察的只是心理行为,不针对违反纪律行为,报告班主任后没人认为他们是在“告密”,学校靠这个还及时制止了五例学生自杀行为。
所以,学校想做预防的话,第一,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做双方的心理干预;第二,形成全覆盖的预警网络,及时发现。第三,及时干预
韩国拟将校园暴力者与高考就业挂钩,您觉得这个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政策是否也适合我国的国情?
万飞:我是这么看的,它到底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在我接触到的案例里面,校园暴力中施暴的孩子,一般来讲,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比较好的那一批。在我们国家这个环境里面,施暴者能否通过高考,上不上得了高中,是要打一个问号。如果说施暴者上不了高中也考不了大学,那么这个政策跟他有什么关系呢?关于就业,这个政策怎么来界定?包括限制考公务员,这个东西是很难去把握的。
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这个时候,还是要去站在一个帮助的角度,我们说受害者需要人文关怀,施暴者,由于发育不成熟,也要更多地去帮助他们。一味地说制裁,对年龄小的孩子是没有威慑力的。措施出来以后要有针对性,要对问题产生一种良性的反应。对将校园暴力者与高考就业挂钩这个做法,我个人不看好,即使有了政策,它对校园暴力会有正向的影响吗?不一定的。
作为家长,如何及时发现并预防孩子是否处于校园霸凌中,如何从心理层面上给予安慰和疏导?
万飞:作为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是去欺负别人,还是被欺负,老实人也有可能会干出令人惊讶的事情。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老实,不会去打人的,但这个是不一定的。建议家长——
第一,多跟孩子交流。观察、发现他的异常行为,当孩子突然沉默,话少了,至少家长感觉跟他平时不一样的时候,一定要真切地去关心他。如果家长发现以后只是问“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是被欺负了还是什么的?”这种很生硬的,很直接的方法,没有什么效果。
第二,家长多去鼓励、肯定或者是陪伴孩子。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跟家长很少讲话,特别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般会说“他叛逆,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这是从家长角度看,从孩子的角度看是“我得不到尊重,他总是用他的那个标准来要求我”。所以家长也需要学习,怎么去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沟通。
第三,家长在教育里面不该仅仅只是说教,如果在家里说话很粗鲁,甚至夫妻之间男方容易施暴,当负面情绪很浓的时候,就暴力释放,这样的话对孩子是一种不好的教育。在家里,家长要言传身教,尽量做一些正向引导,而不是说“你不准怎么样”,这种说教对孩子是没用的。
编辑:陈艳博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