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挣到钱、消失的互联网中高层,去哪了

那么多互联网中高层都离开了互联网行业,他们去干嘛了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和Colin聊了聊。他们的流向反映着时代浪潮的走向。

这集播客中,我们不仅探讨了互联网中高层「集体出走」的比例、类型和根源,讨论了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可能回报,同时也复盘了上一个黄金二十年中的四个最佳「上车」时点。在Colin看来,今天也许是面向未来二十年的另一个不错的「上车」时机。

【主持】

张小珺,商业作者

【嘉宾】

李柯林(Colin),职业生涯很长很长,从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金奖到宝洁到波士顿咨询到百度副总裁再到美的总裁办总监,现在是爱博医疗的持股公司爱博星辰CEO

【你会听到】

01:04互联网巨变下,中高层的「集体出走」现象

03:49传统消费和互联网两大段工作经历

06:18中高层「出走」的比例、类型和根源

14:46复盘上一个黄金二十年,「上车」的四个最佳时间点

23:36Shein是互联网思维和传统产业结合得最好的案例

36:39职业经理人转型CEO,在极大的自由和极大的不自由之间跳跃

42:47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业经理人,为什么内心始终有缺失

43:37方洪波是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美的如何遴选接班人

45:55很多企业面临下一代管理人危机

52:7传统企业VS互联网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回报比较、年化上亿的人

55:47预判2023:现在或许是不错的「上车」时机

01:04:27离开的互联网中高层,如今聚在一起会聊点什么

以下是文字精华(文字是精华版,完整请移步podcast):

01

“出走”是一种现象

但它分几种情况

张小珺:我感觉很多原来在互联网的中高层们都已经出来,开始了新的事业,分散到了不同行业,想跟你聊聊这个现象和趋势。

Colin: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前两年整个互联网本身发生了巨变,包括组织、人员调整,很多互联网人有年龄恐慌——35岁以上就觉得不能在互联网待着了。

本质跟年龄没关系。此前中国20年高速发展,基于两个红利——互联网技术红利+全民互联网化的用户红利——给产业带来了巨大机会。本身技术也从PC到移动互联网跃迁,过程中持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个人发展机会、创富机会。所以在背后对人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其他行业是低的。很多做互联网的人觉得自己很厉害,有新思维、新思想、新能力,能战胜所有行业,一度要用互联网改造所有行业。实际是行业的高速发展,掩盖了这部分人能力的缺失。到现阶段,当互联网本身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有些人跟不上互联网向更高、更深程度发展,导致一部分人要么寻找新的方向,要么做投资,要么干脆躺平了。

另一种不是“出走”。互联网这代人,有一点是跟其他行业比不一样——他们永远在追逐新技术、新创新、新产品、新思维。当整个互联网行业巨大红利渐失,他们在想怎么样把互联网的思维、技术能力跟更多行业结合,找到更多创新和发展方向。

传统的互联网到今天,它只是信息+交易互联网。如果我们把互联网的思维用在新产品开发、新品牌打造、新技术上——比如跟社会管理,跟产业平台管理,甚至智能制造、智慧交通这些更深厚的产业结合,涌现很多机会。所以另外一部分互联网人是在追逐更宽广的天地——怎么把他们之前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跟更宽广的信息互联网、交易互联网之外的产业结合。

“出走”是现象,但分两种不同情况。

张小珺:你先自我介绍一下。

Colin:我是Colin。一般人家说35岁就有年龄恐慌,我今年40+。

我前面主要有两大段经历。我有10年多经验在传统行业,在消费品和专注于做消费品的管理咨询。我最早的职业生涯起始于宝洁。加入互联网前,在BCG波士顿咨询,主要服务的是消费品,除了投资并购外,我大部分是做品牌、产品、营销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

到了2013年,整个移动互联网起来,我感觉移动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的结合,不仅仅是营销,甚至在交易上越来越紧密。的确有恐慌。我加入百度,从战略管理开始,逐渐到用户增长、流量运营、商业产品的策略到商业化业务的管理。

两年前,我又回归传统行业。互联网两个红利后,它面临一个瓶颈。互联网下一步发展,除了今天很火的AIGC、Web 3,这些是通用技术在某一领域的突破,最终还是要落到产业去。我在2020年底,加入美的担任总裁办总监,负责战略管理、营运管理及创新业务管理。也是想再看看传统行业,他们在想什么?如果跟互联网结合,可以产生什么火花?

去年底,我回北京创业,把之前的消费品行业和在互联网的经验结合起来,再加上现在大股东是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希望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张小珺:你现在是爱博星辰的CEO。

Colin:是。这家公司,是基于爱博医疗在生物材料的优势,打造功能性护肤品。

张小珺:你刚才说互联网这波中高层,用的是“出走”这个词。出走分为哪几种?出走的人数是多少?

Colin:应该是接近2/3。

有几种。一种是财富自由了,在互联网行业内卷时,被动走、躺平/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希望找一片新天地做创新。

还有一种,虽然没财富自由,但他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永远有不满足的思考方式,他们在找新天地。

两种都有。表面数字没这么多,但整个互联网中高管应该是接近2/3的出走率。

张小珺:会不会这是百度的比例,其他互联网公司会没有这么高?

Colin:我没有特指哪家公司。百度可能在组织调整,相对早一点。但实际从前年、去年,除了极少数还在蓬勃发展,其他互联网公司在组织调整上是比较激进的。

根源是什么?行业高速发展,对管理要求相对较低,导致组织膨胀。膨胀以后,当行业内卷要创新的时候,组织膨胀变成了一种组织内耗。它非常不利于互联网本身这些公司的二次创业。

虽然在社会舆论上带来很大压力,但却是行业的自我校正。否则行业又内卷,组织又膨胀,机制又冗余,管理水平跟不上,会给互联网的继续发展带来不利阻碍。

张小珺:13年你刚加入互联网的时候,膨胀状态是什么样子?到20年往后内耗的状态是什么样子?

Colin:13年不存在互联网膨胀。那时包括百度,对人员要求高。百度业务已经非常不错,但总监及以上的管理人员不超过100个。当时互联网对人的要求,包括晋升速度,是克制的。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转型,本身需要大量人才加入,不存在组织膨胀。

膨胀出现是15-16年,移动互联网开始从粗放式发展逐渐要精细化运营。大家以前是做大量App、无序获客,都觉得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15-16 年,杀手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出现,像字节、快手、美团这样的移动互联网新秀爆发。大家才明白移动互联网怎么做。但传统的互联网,依然有优势。所以开始我们要创新,晋升速度非常快,招人无序化。一段时间百度内部提:我们什么时候达到5万人。

张小珺:你刚才说你进去的时候,总监及以上的人不到100人。扩张期的时候是多少?

Colin:扩张期超200人了,后来又控制到200人之下。

02

四个最好的上车时间

和三种去向

张小珺:这是我能理解,对于一家互联网大厂的中高层,大概是这么多人。这波人都自由了吗?有多自由?

Colin:不同公司不一样。可能阿里或其他公司,这个层级的人自由比例更高一点。

能不能自由还在于他个人给公司、产业带来的价值。有的公司很早就达到了高峰的收入状态,更多人没有带来更多收益,新增的人自由比例就相对少一点。

张小珺:你们认知中的自由是多少钱?

Colin:我对金钱没有渴望,对事业有渴望,我对自由的定义跟别人不一样。

张小珺:别人呢?

Colin:在北上广深,肯定亿级以上。

张小珺:这帮自由了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

Colin:这一轮经济到新模式之前,很多人去做投资了,天使投资人或VC。互联网最早自由的那批人做VC,投资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公司,或者跟互联网相关的公司,都更自由了。这里面就分野——有的VC做得好,有的人不知道怎么投。

还有一些人从互联网开始跟产业发展,比如跨境电商、新消费,还有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

第三种,以技术导向的管理人员,开始追逐新兴的下一代的互联网技术。AR/VR也好,Web 3也好,包括AIGC非常火,在做这些相关的创新。

总结:1、开始走向投资人角色;

2、跟传统行业做更深的结合;

3、做下一代的技术创新的技术产业相关工作。

张小珺:在上一个10年,我们身处其中,感受不到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间点。投资喜欢讲vintage。现在回望过去,对于员工、职业经理人,哪些年加入互联网是最好的时候?

Colin:分大概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当PC互联网刚开始,也就是世纪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进外企,做咨询或金融机构。但真正好的选择,是加入腾讯/百度。2003-04年,也有人劝我做产品经理,我觉得时机还不成熟。那些很多人成为了互联网产业大佬。

第二次加入时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波起来后,PC互联网真正找到了更好的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我们当时在管理咨询公司,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被动地加入了互联网公司。我就不点名道姓了,他们都成了互联网的资深管理人员、从业人员。

第三次机会,在2012-13年,整个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时候。很多人抓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和机会。我本人也是在这个时间加入——我作为用户见证了PC互联网从开始到繁盛全过程,但移动互联网我是作为从业人员,从一开始加入,看到了它的发展繁荣,到今天需要进一步调整、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下一个时机是移动互联+AI+产业的深度结合,是在2015-16年。

张小珺:这几波是上车时间点。这几波人现在看有什么不一样?

Colin:第一波人要么成为互联网大佬,要么财富自由。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红利,没有在大厂做下去,但是选择自己很早要么创业,要么投资,获得非常好的收益。

第二波人2008年进去,很多人都成了互联网大厂的高管,是中坚力量。VP以上。

第三波2013年进移动互联网这波人,他们更加具有创新精神,更加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这部分一部分继续留在互联网发展,一部人开始做新消费、智能制造或者智慧交通。

最后一波是抓住这部分红利的AI+的。大部分应该还在这个行业,继续用更新的技术做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升级,或者做更新的技术平台来带动下一轮的产业发展。

张小珺:你后悔没有更早的去吗?

Colin:我也不后悔,我是一直在追求创新机会的人。

每个人的每段经历都会成为你后续发展的基础储备,之前每段经历对我发展都非常有帮助。包括我今天创业是在互联网和消费品的经历做结合。我希望这种结合能消除一些互联网发展里的浮躁之气。

今天为什么说35岁有年龄恐慌?大部分互联网实际上在这个行业里,享受了红利,但自己有些底层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创新精神、精力上又跟不上35岁以下的年轻人,的确有恐慌。但我40岁+,我依然觉得我像20岁一样的状态创业。如果你有这种心态,永远就没有年龄恐慌。

张小珺:刚刚说上车时间,你觉得好的下车时间是什么?

Colin:下车时间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不同定义。当你沿着自己的人生使命走,在哪个阶段,你觉得应该走入下一步,你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是最好的下车时间。

每个人选择的目的地不一样、路径不一样,这些决定你应该在什么时间下车。

03

互联网不是没机会了

而是面向的目的地更多了

张小珺:总结来说,互联网是一列什么样的车?

Colin:互联网过去20年是一列高速的列车,列车的目的地是明确的。到今天互联网产业速度有所下降,就是两个红利(技术、用户红利)不像之前那么明显了。互联网行业它面临的更好发展时机是什么?

今天互联网行业它可以面向更多产业去做,结合它的目的地更多了,选择更多样性了。无论是以互联网本身主赛道为主体,结合AI、AR/VR、Web 3、元宇宙这样的新技术,沿着主赛道继续发展,这本身就有很多机会。

另外,怎么把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结合各行各业本身的需求来找到新赛道。

今天速度慢了,但机会更多了,需要我们有更多沉淀、更加沉浸下来的心气,去除之前的浮躁之气来想互联网真正的精神是在哪?技术思维也好,创新思维也好,用户思维也好,或者怎么样快速迭代的思维也好,再把传统行业里真正的精髓找到,结合起来,双方嫁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不存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或者传统行业单纯的利用互联网的这种思维,应该是把互联网思维好的方面和传统行业好的方面结合起来,把整个互联网+产业做厚,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营销/交易层面,应该全价值链结合——从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到营销全链路的结合。

互联网思维和传统行业结合最好的是Shein。我在管理咨询的时候,服务过很多服装客户,服装行业的供应链是除了飞机和汽车行业最复杂的。传统服装行业从开发新品到新品上市,像Nike这样的企业需要1年半,所以服装行业是一个期货,需要1年半之前预测流行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提前做设计、备料,行业价值链接特别长。

当时做得非常好的是Zara,我们叫快时尚。Zara最快从开发产品到上市,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我们在当时的思维觉得Zara已经是极限。的确Zara创始人获得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我虽然已经离开这个行业,当第一次知道Shein,看到它可以把一个新品的开发缩短到7天,而且把成本、用户的获取做到极致,这是超出我想象的。当我在拆解它商业模式的时候,我就能理解了。Shein是真正把互联网的算法运用到了流行趋势预测,运用到了用户获取,运用到了真正的供应链管理,这是全价值链的。

张小珺:Shein是怎么做到的?

Colin:Shein最早的这一波人,是做搜索引擎营销服务的。但当他们发现,仅仅用算法做营销服务,是把技术能力、算法能力是用浅了、用少了。Shein创始人就离开了他原来服务的更偏互联网营销的企业,出来创业来做快时尚。他把算法能力不仅用在了营销上面,也运用在供应商选择、新产品开发上面。不是用人工的方法挑选供应商、管理方,而是用技术算法去选择管理。

张小珺:总结来说,这波互联网人在高速列车上学习到的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Colin:怎样用数据和技术实现更好的商业决策和管理,这是一个互联网思维。

第二是创新,永远创新,相信一切可以通过创新变得更好。

第三,互联网永远要把创新能够落地,也就是通过更高效、敏捷的模式,快速迭代,逐步从不完美到完美这么一个精神。

张小珺:因为你之前在传统企业待过很多年,也工作过很多大的公司。传统思维是什么?

Colin:一是注重产品,但是到今天,比如什么叫产品管理,什么叫品牌管理,大家一直觉得是科学+艺术的方式。

所谓艺术的是你可能需要创意,要灵感捕捉市场信号,再通过规范管理来实现价值的输出和实现。但今天在互联网搜一下是什么?实际上所有的表现是感性的,但背后所有的东西是理性支撑,是数据和算法支撑。

传统做新产品的开发,我们首先要头脑风暴,感性来想用户需要什么,怎么样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情感需求或社交需求,会用传统的方法做小样本,当时我们可能叫大样本,但在今天来看是非常小样本的用户调研,基于这些用户调研的数据,再来做产品开发,再去做试用。它是一种直线式的、链式非常低效的模式,但在今天它不是一个链条模式,它是环状的,永远的螺旋上升的这么一个模式。

你再通过互联网,通过技术,你实时可以捕捉到用户信号,你实时可以把信号用在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品牌管理、营销管理,甚至在价值链的改造上。当你改造了以后,你把这些价值推向市场的时候,市场又会给你更多信号,你就可以螺旋式上升。

我加入百度的时候,我给百度的一个建议是百度贴吧就很好。对我们传统做营销的来讲,我们要做用户调研,才能捕捉到用户信号。贴吧可以把用户和产品品牌结合得更好,可以帮助很多传统产业去发展。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可能在贴吧这个想法没实现,但在今天,在抖音/快手,在新一代的以视频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用户信号和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改造实时结合的这么一个模式。

张小珺:字节也投了一些消费品牌。

Colin:是的,因为字节基本上是全互联网用户聚集的一个场所。它可以收集到各种用户的信息,用户希望在这里面,一方面消费互联网的内容,也希望在上面能够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商品。它天然的成为了一个产业发展的平台。

张小珺: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有35 岁焦虑,传统企业的人有吗?他们那时候的职场路径是什么样的?

Colin:我们叫爬梯子。比如从individual contributor/个人贡献者,到一个团队领导者,到更大团队的领导者,到部门/职能/事业部的领导者,更多可以到CEO层面,一步步去发展。

今天你会发现传统行业也颠覆了思维,因为传统行业需要创新。按照这个模式成长起来的人,它是追求一种低风险,一种稳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之下,他们无论对个人发展也好,或者对他所在的企业发展也好,非常容易形成路径依赖,限制了创新。

今天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的结合,涌现了大量的创新机会。所以传统行业如果不创新,管理做得再好,原来产品做得更好,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甚至出局的状况。传统行业的焦虑,是整个产业的焦虑——怎么样让我能留在战场上?

产业焦虑之下,他们会引进互联网人才,跟内部人才结合,来做更好的产业升级。

张小珺:这个结合一般融洽吗?

Colin:是比较难的。难在哪?虽然传统行业的人觉得要创新,要引进互联网模式,但对互联网本质它的理解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发展,也需要依赖大的平台,很多事情才能做起来。当一个互联网人离开原来的互联网平台,来到传统企业的时候,跟内部磨合成本相当大。第一,它没有平台支撑。第二,要把他的思维跟传统行业结合,对他的挑战就是他要深入学习产业。但每一个产业,背后链条很长很深,不是那么容易学。但互联网的人成功比较快,他在学传统行业的时候容易浮于表面化。这样一段时间,传统行业的人说:互联网也没怎么样,来了以后好像也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大价值。

张小珺:一般CEO给的时间周期是多长?

Colin:3-6个月。

张小珺:太短了吧?

Colin:对传统行业来讲,创新快,如果你的创新到我这没有 3 个月, 6 个月没发生作用,你就没有创新能力,因为我要的就是你的创新,给我的企业带来生机。

这是双方面都站在自己原来立场上在看对方,就没有真正的从对方的角度看对方。所以这种理解和融合的成本是很高的。

你看到真正的今天的成功,还是要么互联网能出来,再加上传统的人一起来创业,打造一个新的平台,双方都有空杯心态,相互学习,反倒能够产生新的火花。

张小珺:互联网人才去了传统互联网企业,帮助转型成功,是没有成功案例的?

Colin:现在看到的是相对比较少。

04

学习美的遴选接班人

张小珺:我注意到很多在大厂的高管们,在大厂里面,他可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外面看他也很光鲜,但是好像不自己创业,始终觉得内心有一块缺失。是这样吗?

Colin:每个人还是要真正去了解自己内心的驱动力是什么,人生愿景目标追求是什么?职业经理人也有非常成功的,同样可以让你得到极大成就感。

举个例子,就是我之前服务过美的,美的现任董事长方洪波,就是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他所获得的社会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比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差。

张小珺:他做了一把手对吧?

Colin:他是整个集团的一把手。他1993年左右加入美的,到2012年创始人把整个集团交给了他。自从他接手以后,创始人的家族一年只会参加两次董事会,完全不干涉业务。股份上,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回报不比一个创业者差的。

张小珺:但是他是一个特例,毕竟他头上没有一个老板了。

Colin:没有老板不是公司不给他加一个老板,而是他的企业管理能力到了这个境界。

中国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选下一代接班人的问题,美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美的能成功,一方面,它从很早期就注重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搭建了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发展体系。所以在它需要职业经理接班的时候,能选得出来。这个过程也是长期的赛马机制,不是那个时刻才决定。

张小珺:创始人是多大退休的?

Colin:他是现在大概80出头,2012年是11年前,70左右。

张小珺:可能这是大多数企业家愿意退的一个时间点,是吗?

Colin:是。但实际上在真正接班之前,创始人就逐步把企业管理的权利放在了不同的CEO或者下一代接班人候选人的身上。在这里面赛马,方先生脱颖而出,顺利接班。

张小珺:方洪波先生比创始人要小多少?

Colin:至少是以一个辈分以上。

中国企业未来要成功,一定要借鉴美的接班模式。否则我预计大部分一代创业成功的企业,如果没有更早的有接班人选择机制,都面临下一代管理人缺乏的危机。

可能家族内部的人未必愿意继承家业,即使愿意,他也未必能管理、治理好企业。所以,能够早期的培养,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是每个中国成功的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BCG现在很大的一个topic是:怎样帮一代创业成功的企业做转型,甚至做接班人的选择这么一个课题。

张小珺:哪些客户有需求?

Colin:互联网企业可能现在还好,在中国非常成功的传统行业的企业,我就具体不讲名字了。我也知道中国比较领先的服饰企业的排名前三,他们在通过各种机制来搜寻接班人,是内外赛马机制并行的,内部有候选人赛马,同时从外部搜寻一些人才加入到赛马机制,最终谁能胜出。我个人理解,针对这些比较传统的行业来讲,内部的候选人胜出的几率更大一点。

因为很多传统行业,它的价值链非常复杂。真正把企业能管理好,要对企业的全价值链非常清晰的理解,问题在哪,机会在哪。这个组织一般非常庞大,对组织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果内部的候选人通过赛马机制能真正把能量发挥出来,如果他也善于吸收新的思维,这样的人我觉得是更容易成为下一代接班人。

张小珺:一般他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Colin:首先他要有大团队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内部的候选人,通常他们是从一个职能或者从一个事业部成功开始进入到候选人队列的。但实际上,你管一个事业部,管一个职能,跟管一个真正的企业集团差别还是很大。你管一个企业集团,它更需要的是一个战略管理的能力,包括内部、外部各种各样的,Stakeholder,怎么样去管理,战略级的管理,同时也有自己高瞻远瞩的创新思维。也需要对运营的每个细节理解,怎么样把组织的能力能够围绕你,无论是宏观面的战略性的需求,还是运营面的细节的需求,能结合得很好,打造一个非常制胜的组织,让企业非常健康的、更加成功地发展下去。

这是任何管一个职能或者管一个事业部的领导者所不具备的。所以只是他在一个职能事业部的成功,证明这个人的潜质,他的管理思维,他的本身的可能自驱的能力可能到了,但是他要真正跃迁成为一个企业的1号位,他要怎么样去自我突破?无论是在高瞻远瞩的战略的引领性上,还是在事无巨细的运营细节的管控力上,到机制和组织的打造力上,包括怎么样建立自己的资源网络,来一同跟着他来发展企业,这些都是在原来的岗位上所不具备的这些能力,需要在赛马过程当中意识到这些能力的缺失。在这过程当中,他要跳出原来的框架思维来打造这个能力,这是非常关键。

张小珺:在回报上,互联网有多好于传统企业?

Colin:如果在传统行业今天,如果你不是一个创业者,在经济的回报上跟互联网回报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差距。但是未来互联网行业回报,除了真正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的回报应该是跟很多行业是两边相互靠拢,可能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因为整个互联网除了你运用下一代技术来做创新,你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否则就是当技术红利和用户红利没有的时候,产业本身价值不支撑它原来的高回报。所以我觉得互联网行业本身职业经理人团队,它的回报会往回收,但是传统行业结合了互联网的新思维,产生了新价值,它的回报会上升。所以两边会趋同。

但是无论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真正的运用下一代技术和领先的模式去做创新的人,这一波人永远他会获得巨量的大的经济收益和回报,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我这一次回归传统行业,我看到了在传统行业真正的顶尖的职业经理人也可以到年化亿的回报。但是对传统行业,大部分职业经理人,他的回报非常好,百万级的,千万级很难。但我也看到,传统行业极其顶尖的经理人,是可以年化到亿的。

05

现在这个时间点

张小珺:从现在开始的,未来的10 年或者 20 年,你觉得好的上车时间,以及上市哪辆车的,你觉得有没有一些预判?

Colin:我觉得就是现在。

现在上车机会更加多元化。新消费是一个,但新消费一定你要有技术去支撑。比如之前很多新消费品牌,它没有研发能力,没有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完全靠结合互联网思维去做营销。你看这样的企业很难持续成功。所以新消费是上车的机会。

第二,在运用互联网和技术,无论是大数据、AI 还是互联网的一些技术,跟传统行业的结合,打造平台级产品。现在出现了很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SaaS服务虽然慢,但它需要积累数据的积累,产业经营的积累。如果做得好,有足够的耐心和创新,也是有好机会。

第三,基于下一代的新技术来做新的产品方向,AI、元宇宙、 Web 3。关键这些技术只是一个技术,这些技术能力怎么样,跟人们的真实需求跟产业的真实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一个一个产业、一个一个服务,一个一个产品去突破,这里也会有巨大机会出现。

今天互联网成功的企业每一家都是巨无霸大平台,但他们真正成功的开始,都是从每一个产品的成功转向平台的成功。今天运用下一代技术去创新创业,我们还是一方面你要领先的技术思维,但怎么样把技术思维落到真正的好的产品和服务上去展开创业。

今天上车机会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上车机会还要更好。

Colin:(对今年的预期)大家实际上内心还是有迟疑的。但往往更好的时机都是在大家将信将疑中发生。

- End -

/这档节目/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是一档商业深度访谈节目,描摹我们时代的商业、文化和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