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反击为以色列划下红线,伊朗的报复算成功还是失败?

伊朗这一次对以色列发动的大规模空袭是属于不折不扣的军事反击,是对以色列“炸馆”事件的报复,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
之所以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伊朗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不反击地区大边的地住就可能地位不保了。
图片
4月1日,以色列突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造成13人死亡,其中包括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的正副指挥官和几名顾问。这并不是以色列第一次采取这样的行动。从2020年,以色列暗杀伊朗顶级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开始,到新一轮加沙战争爆发,以色列已经通过类似的手段杀死了多名伊朗军事人员。
与此同时,哈马斯在加沙被以色列“围困”,胡塞武装被以色列的盟友英美轰炸,黎巴嫩真主党也不断遭到以色列的打击。在这些小兄弟都急需伊朗出手支持的情况下,伊朗始终保持着理性和谨慎的态度,除了言辞上对美以两国发出警告外,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并没有实质上的行动。
客观上来讲,伊朗的“谨慎”是正确的,因为扩大冲突并不符合伊朗的利益。但过于“谨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以色列变本加厉,对伊朗境外目标的打击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过份,而直接轰炸大使馆已经等同于宣战。
如果继续忍气吞声,那么不仅意味着伊朗丧失了原则底线,其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声誉也将荡然无存。同时,抵抗之弧的小兄弟们也会感到失望,肯定会对伊朗在这些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影响。另外,伊朗国内的信心和士气也会受到挫伤。
基于以上的原因,伊朗必须有所行动。一是为了彰显伊朗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能力,二是巩固伊朗在国际上的地位。
图片
但为什么又说这次反击在意料之外呢?
第一个意外是,没想到伊朗真敢对以色列本土发动攻击。
伊朗和以色列结仇已经有四十多年,虽然互相放狠话要把对方从地球上抹去,但从来没有直接交过手。同时,不直接攻击对方领土 也成为了双方明争暗斗的一种默契和底线。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伊朗的领导人曾经无数次发出要打击以色列的威胁,但却从来没有兑现过承诺。于是人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尽管以色列有些欺人太甚,但是由于有美国在背后撑腰,伊朗不敢报复以色列。这一次也是如此,以色列虽然侵门踏户,但外界普遍认为伊朗为了避免发生战争,不太可能将直接打击以色列本土做为报复的手段。甚至连以色列也对伊朗一直以来的忍让产生了错觉,认定德黑兰不敢直接对其进行报复。
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看到了,伊朗选择了“以牙还牙”,并且采取了最大胆,最具威胁性的大规模空袭来回应以色列的挑衅。因此,当伊朗的无人机和导弹朝着以色列呼啸而去时,就立即成为了一个历史性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伊朗国内的民众,和中东地区的小兄弟们欢呼雀跃,奔走向告。
图片
第二个意外是,没想到如此大规模的攻击行动的战果竟然是零。
伊朗此次报复行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场面壮观,似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却又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堪称奇迹。
当然说战果为零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根据最新统计,至少有9枚导弹穿透层层防空网击中了目标。其中五枚导弹击中了内瓦蒂姆空军基地,损坏了一架 C-130 运输机、一条跑道和一些储存设施。另外四枚导弹击中了内盖夫空军基地,但没有重大损失的报告。
不过即便如此,相较于攻击的场面和规模,给敌人造成的这点儿损失,也很难称得上是什么战果。
所以有些人调侃伊朗是报复大师,说伊朗报复的象征意义 要远远大于实际战果。而西方媒体更是将伊朗的此次袭击称为是“史无前例的失败”。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图片
老羊认为,判断是不是失败,看看目的是否达到就知道了。
和大多数人的想像可能不太一样,伊朗此次行动的目的并不是要对以色列军事设施造成多大的损害,而是要向以色列和国际社会传递两个信息。首先,以色列不能再随便越过红线。否则,即使背后有人撑腰,仍然有可能遭受到毁灭式的打击。其次,国际法必须得到尊重,对驻外使领馆的侵犯就是对主权的侵犯,必须予以坚决的还击。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深谋远虑的战略打击,要实现的是长久的威慑,而不是简单的军事报复,只图眼前的得失。伊朗此次果断出手,不仅打破了以色列长久以来的边缘讹诈策略,还舒解了多年来压在伊朗民众心头的怨气,在政治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赢得相当漂亮。
图片
如果非要说伊朗失败了,那也是故意失败的。
4 月 1 号,从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被轰炸开始,伊朗就说要报复以色列,但这一等就是小半个月。
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有人说伊朗是在选择报复方案,这话不假,因为从那时起伊朗就已经决定报复,并开始与美国和以色列演一出外交大戏。
最开始,伊朗说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永久停火,就不会报复,结果以色列不同意。后来又提出,如果安理会谴责以色列对伊朗大使馆的轰炸,也不会报复。结果美国出面,联合英国法国阻拦了谴责的声明。
而这时,以色列已经布置好了对伊朗导弹空袭的拦截,整个国家也进入了全面戒备状态。显然 这个准备时间都是伊朗故意留给以色列的。如果伊朗真想让以色列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决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讨要说法的口舌之争上,而是会趁敌人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就突然发起袭击。而伊朗的做法,说明他们本来就只是想点到为止。
图片
更可疑的是,在伊朗发起攻击的前几天,美国就不断发出精准的倒计时预警。尽管美国的情报搜集能力比较强大,如此大规模的攻击很难做到完全保密,但如果伊朗真相报复以色列,必然也会尽可能做到出其不意。可事实恰恰相反,据外媒报道,伊朗此次在实施报复之前和之后,美国都通过瑞士的中间人与伊朗进行了接触和沟通。德黑兰甚至向美国和以色列透露了一个大约为72 小时的袭击窗口期。伊朗在信息接近于透明的情况下实施报复,只能说明他们本来就不想给以色列造成什么严重的损害。
另外在攻击之前,伊朗还贴心地公开了九种能打击以色列的导弹的性能参数,表面上似乎是在威慑,实际上相当于是告诉对手,准备好了吗,我要打了,你看看用什么拦截吧。结果,伊朗真的在其中选择了4款导弹用来攻击以色列。
在实施报复的当天,打头的是“见证者“幺三六”自杀无人机,随后是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伊朗距离以色列有1000多公里,自杀无人机要八个多小时,巡航导弹也要飞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以色列。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色列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更何况,伊朗的无人机和导弹还要穿越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多国领空,以及星罗棋布的美军基地。
事实也证明,伊朗的远程火力 绝大部分在以色列境外就遭到了拦截,虽然没有以色列说的99%拦截率那么夸张,但打到以色列境内的的确只是极少数。因此,这种攻击方式的实际效果有限。如果伊朗真想往死里打,完全可以再多搭配使用一些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飞到以色列只需要400秒,而且也不容易拦截。
当然,伊朗的高超音速导弹和我们理解的高超音速导弹并不是一个东西,但突防能力肯定要比其它导弹强得多。
图片
再有就是在攻击目标的选择上,伊朗对准的主要是位于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和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地区。其中南部的内瓦蒂姆、迪莫纳和埃拉特是打击重点。内瓦蒂姆是以色列空军基地的所在地,还有一个大型的情报中心,以军F-35战机就是从这里起飞袭击伊朗驻叙使馆的。迪莫纳的郊区有一座核反应堆,而埃拉特则是以色列的红海港口。
这些目标的共同之处都是位置偏远。试想如果伊朗真想让以色列付出惨重的代价,随便把导弹往大城市扔几颗,估计损失也会比这个结果严重。由此可以看出,伊朗看似是在打击以色列全境,实则是避实就虚,处处都在替以色列着想,既不能造成平民伤亡,又要顾及以色列防守拦截能力的上限。结果就是,完美实现了零伤害的目标。
虽然我并不相信,这次袭击就是伊朗和美国事先商量好的,但从伊朗种种违背常理的操作,以及各方的行动步调来看,他们显然是达成了某种默契。正是这种匪夷所思的默契,使得此次史无前例的导弹袭击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多赢”局面。
图片
首先,伊朗通过空袭以色列兑现了自己发出的承诺,展示了伊朗武装力量的强大火力和挑战以色列的胆量,腰板更直了。
其次,以色列通过拦截伊朗来袭无人机和导弹,彰显了以色列国防军的防御能力,也将阿克萨洪水行动对以军形象造成的冲击一扫而光,信心又回来了。
另外,美国在协助以色列抵御伊朗空袭的过程中,向全球的盟友展示了美国坚定的承诺和可靠实力,大哥的感觉找到了。
最后,哈马斯从伊朗对以色列的袭击中看到伊朗进一步卷入以哈冲突的希望,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和在加沙停火谈判中的立场,底气更足了。
因此,有的网友总结说,此次袭击都是赢家:伊朗赢了面子,以色列秀了实力,美国稳了局势,哈马斯有了底气,全世界看了烟花。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种戏剧性的结果,其实也并不是哪一方的意愿,而是由当前的地区局势,以及各方的战略利益共同决定的。
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