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谷雨时节话棕榈

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图片
我家小区东面有一排棕榈树,树枝高大挺拔,树叶常青。谷雨时节,棕榈树梢结满了花穗,远远望去,鹅黄色花穗在翠叶丛中尤为显眼。
说起棕榈,会让人想起有异国情调的戛纳棕榈海滩:海浪轻打礁石发出悠扬的声音,海风吹拂棕榈树叶微微颤动,夕阳西下,棕叶尽显秀美。多年前,在海南旅游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棕榈、椰树成林的海滩,那里迷人景色,至今难忘。其实,棕榈原产于中华,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棕榈在古代最初被称作“椶(zōng)榈”,棕榈之名,是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而来。
图片
棕花自古是美食
棕榈初开之花花穗,外形似鱼如笋,花苞内有无数嫩黄色细籽,如鱼籽一般,故棕花也被称为棕鱼。北宋苏轼《棕笋》诗句中的“木鱼”,就是棕榈之花苞。在古代,棕榈初开之花穗是美味之食材,在唐代有食用棕花习俗,唐代诗人岑参曾将棕花煮食,作为下酒之美食。棕花以嫩为鲜美,谷雨时节,春雨绵绵,是鲜嫩花采摘食用最佳时节,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有“木鱼”美食吃法记载,是把木鱼籽水煮、去掉清苦之味后,与腊肉片同炒,品味之后,清香之中有回甘之味;若用蜜煮、醋浸,则可随身带到千里之外。当时,诗人陆游诗句“棕花蒸煮蘸醯酱”、“蜂房分蜜渍棕花”中也有棕花美食描写。
在海南和广东地区,至今仍有吃棕花习俗。几年前,去海南游玩,后途径广州发现,当地人有仲春时节吃棕花习俗,由于新鲜棕花有苦味,当地人烧制前要用水煮过一遍,然后和腊肉同炒或用来炖汤,清香美味。据当地人讲,棕花吃起来先苦后甘,以前长辈给孩子吃棕花有“忆苦思甜”之寓意。
江南一带,少有吃棕花习俗。记得小时候,曾将棕榈花折了下来,将花籽掰开,抓成一块块碎块,是小伙伴们互相扔掷打仗的玩具,棕树花“鱼子”有粘性,男孩子们常把其含在嘴里作为子弹,用竹筒吹出,和着唾沫,“子弹”粘得对手越多,则获胜。
图片
棕榈全身是宝,有美好寓意
在古代,棕榈除鲜嫩花苞可供食用外,棕榈树干、棕皮能制作许多生活用品;棕榈果实、叶、花、根均可入药,叶柄(棕板)有止血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沙发常用棕皮丝作填充料,松软透气。棕树粽叶也用很多用途,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包粽子,捆扎粽子,常用棕榈之叶片。棕叶可编制工艺品,粽编是民间流传的传统手工工艺制品,始于三国时期。小时候,邻居有一位王大妈,很会编制棕编,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编制的小鸟、蜻蜓等制品,做好后十分可爱,惟妙惟肖。当时,王大妈曾常送我一个棕编的蜻蜓,拿在手里,让我爱不释手。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凌犯雪霜持劲节,遮藏烟雨长轻筠。棕榈树的寿命可达百年,树枝挺拔,因其树叶四季翠绿,经霜不凋,深受古代诗人赞美。因此,棕榈树自古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民间人家喜欢将其种植在庭院,以祈吉祥。在西方国家,棕榈也受人喜爱,棕榈树枝有“希望与和平”的象征寓意。
图片
蓑衣与棕绷往事
棕榈不仅在外表挺拔、青翠,棕皮制成的蓑(suō)衣在古代有独特的意境。自唐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一出,“绿蓑青笠”、“蓑笠纶竿”便有了“隐逸生活”的意境。蓑衣在上古时期是用蓑草编织的雨衣,后常用棕榈树叶鞘纤维编织,故又称棕蓑。在古代,蓑衣不仅用来挡风遮雨,还有特殊寓意,记得老家有习俗,在盖房子之时,会将蓑衣包裹在房梁正中,有家族兴隆之寓意。
棕榈粽皮能制作成棕绷床,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张棕绷床,床面用棕丝绳为原料编织而成,床的木框上钻有很多小洞,棕绳从洞中来回穿梭,横、竖、斜,一道一道,密密麻麻交织,结实有弾性。当时,我常在综绷床上蹦跳,就像跳蹦蹦床一样好玩。
棕绷床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宋代。当时,棕绷床十分昂贵,是有钱人家才买得起的用品。南宋时期,棕绷床是都城临安(杭州)富裕人家女儿出嫁之时必备之嫁妆,棕棚床艺人常在上面编织双喜、万字、百吉等图案,有“吉祥如意”寓意。后来,棕绷床渐渐进入平常人家,人们赋予其“终生绑在一起”寓意,江南人家有新婚喜事,定做棕绷床送给新人,有夫妻和合美好一生的美好祈愿。
棕绷床采用天然棕丝做原料,有防潮、通气等许多特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很流行。由于棕绷床用永久了棕绳容易松动,于是常需修整。记得小时候,常有修棕床师傅穿街走巷,吆喝“修棕绷”招徕生意。每次修棕绷师傅来到之时,许多人家会前去招呼修理,老宅巷子里就会热闹起来。修床师傅把待修棕床抬到空地,取出专用的砍刀横过来当榔头用,用粗铁钉伸进棕绷边框孔眼,把里面的圆木细棒用砍刀敲掉,然后将松的、断的棕绳抽去换新,重新钉上圆木细棒,将床面的棕绳重新绷紧,修好的棕绷床面便会紧绷起来,如新的一般。
后来,随着席梦思的出现,棕绷床渐渐被取代,棕绷师傅修棕绷的吆喝声也渐渐销声匿迹。如今,重新走进童年住过的老旧址,熟悉的小巷,青灰色的老宅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苍白色高耸楼群,留下脑海中的,是童年在棕绷床上蹦跳的快乐记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