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车间流水线做工20年,一位外国摇滚明星拯救了我

2016年,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很多本不了解他的人,知晓了这个无数青年人的精神领袖。
而在更早时间,鲍勃·迪伦就是打工诗人小海的偶像。从最早在车间流水线工作,到今天定居皮村,鲍勃·迪伦所代表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他的音乐,一直支撑、慰藉着“漂”在人生路上的小海。
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将带来《一个小镇青年的生活史》系列最后一篇文章——《一个中国青年心中的鲍勃·迪伦》。在北京的一个雪夜,小海写下这篇文章,以致敬自己的偶像。或许关于未来的答案还在风中,但思想与灵魂将会一直走在无尽的公路上 ......
北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下一滴雨了,而在寒冷的季节里,我还是更喜欢一场雪。所以当我看到天气预报里报的夜里阴转小雪,我就20分钟出来看一趟,看门外有没有开始下雪。我站在马路边上伸手去接雪,但雪没有下:昏昏发红的夜色和冷寂的空气都是雪的预兆,可雪硬是迟迟下不下来。
我听到远处火车的汽笛声年关将近时,  这声音让人亲切又伤感。
晚上12点过后,我熬不住了,转身锁门回到床上,翻开每天晚上都看几页的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但心思还在雪上。随手划开了朋友圈,看到 "终于迎来了帝都的第一场雪" ,我是又失落又惊喜:雪终于到了,而我刚脱衣躺下。我开始挣扎要不要穿上衣服,再出门看看。
图片
对雪的渴望让我想到了2014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小服装厂上班做羽绒服。晚上加班,天很快冷,车间没有暖气。手露在外边操作金属机器,脚也冻麻了。因为整个车间都在赶制一批货,已经做了一个多月了,没有按计划完成。我们已经连续半个多月加班到11点,但在主管的怒斥下,大家还都是极其不情愿地在加班。加之快要过年了,整个车间都弥漫着躁动气息。组长也一遍一遍地安慰:“大家再坚持坚持,很快就放假了。”但大伙儿哪里听得下去,在羽绒满天飞的车间里,人人都干得迷迷糊糊的,心其实早都飞到家里去了。
晚上车间广播就放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歌曲来刺激大家的神经。我听不进去,还有一堆拉链要返工。上拉链本来就属于有点难度的工作,一次性做好还好如果返工,要拆好几道工序。加上近来天天加班那么晚,心情也是郁闷到了极点。
图片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非常喜欢鲍勃迪伦,只要是有空就疯狂看他的歌词翻译, 哪怕是干着活,也忍不住要拿出来手机偷偷地看上几眼。然后拼命地听他的歌,再一遍又一遍地看歌词翻译。我觉得非常震惊,他的歌词有我从前接触到的音乐人从未有过的维度。
说起经典,比比皆是。尤其《答案在风中飘荡》《暴雨将至》《敲响天堂之门》《每粒沙》《荒凉街区》《没关系妈妈,我不过是在流血》等歌曲里呈现出的瑰丽场景让我惊叹。用词之准确,思想之深邃,让我仿佛掉进了天堂口或失乐园,感到好像自己伸手便可触及上帝温暖而神秘的手掌。你听《时代正在改变》里唱的 :
“嗨!到处流浪的人们
聚在一起吧
要承认你周围的水位正在上涨
接受它。不久
你就会彻骨地湿透”
多贴切有力且极富预言性的思想啊。半个世纪后的我们正经历着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历的困惑。
图片
还有《每粒沙》里那彻骨深邃的领悟:
“于是在前进的旅途中我渐渐明白
每一根头发都数得清,像每粒沙“
这样的歌词使我无比震惊:我们日渐生锈的骨骼。除了在车间里细数忧郁过往的幽暗日子和绝望的日夜轮回,还能做些什么?
“当你一无所有时,连可失去的东西都没有
现在你成了个透明人
没有一点秘密可隐藏
感觉如何
孤立无助、无家可归的感觉如何
像个完全无人识得的人
像一块滚石”
我们都像一块滚石,在祖国的大地上随处滚落。没有昨天,没有明天,也迷失在流浪的生存丛林里。再没有谁的歌曲、文学、任何艺术形式,给我带来如此准确深刻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又超现实、超时空的工人情感体验。
我在不同的城市辗转在不同的车间里做工,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没有希望也没有方向,只是混迹于时光里。很多时候我不得不一次次怀疑自己,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制造垃圾,去无方向,逃无可逃,困在生活的泥潭里,没有一点办法。
图片
某种程度来说是鲍勃·迪伦的歌曲拯救了我。在我迷失、彷徨、压抑、崩溃无助的时候,他歌曲里的人道主义情怀给我慰藉。我感到他的歌曲里有一种平等的、挣脱的、超越的力量。正是这样的情怀把我的心紧紧吸引。进入他的思想里,我不再是一个孤独无助的、被抛弃在社会边缘的流浪儿,不再是一个失败无助的打工仔,我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有志青年,热血男儿。我喜欢那种感觉,那种灵魂和身体都真实有力活着的感觉。
我那段时期特别痴迷他的歌,仿佛只有看到歌词才能有点力量继续做工。情感浓烈时也会模仿他的歌词写诗。记得一个加班的晚上,做得苦闷痛苦的我抬头看向窗外,路灯照着深冬的夜空,下雪了一般。我按着那首最经典的《敲响天堂之门》的旋律写了首《请为我点亮星辰》。
后来还在车间模仿着《嗨,鼓手先生》写了《嗨,梵高先生》。还有那首《没关系妈妈,我不过是在滴血》,我模仿着写了首,也是我写的最长的一首《这很好,祖国》,有1300字。以一个中国普通青年工人的角度写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片
鲍勃·迪伦的歌曲让我有勇气面对自己,敢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点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心底那些难以言说、徘徊良久的失落,需要一种方式诉说或排遣出来,而“悲壮又不失力量”应该是对我们不知道意义与否的生活方式最贴切的表达。鲍勃迪伦给我的感觉就是那样的:可以不惧权威又不失态度,有别于我们当下经常看到情情爱爱的小忧伤或对琐碎生活隔靴挠痒式的表达。因为我们的处境就如同滚石乐队唱的一句歌词:“像我这样的穷孩子,除了同一支摇滚乐队歌唱,还能做些什么。“
有很长一段日子,鲍勃·迪伦之于我,是有精神领袖般的力量的。之后,我网名就改成了“像一块滚石”。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确实像一块石头一样滚来滚去。看似有梦想,不过是虚妄,只是在不停地滚动,来回地滚动。
很多次晚上下了班,11点了还要去网吧看关于他的《我不在那儿》《不回头》等传记片,并在《我不在那儿》的情节里无法自拔,正如电影开头“一首诗就仿佛一个赤裸的人,只有歌,才能不胫而走。“他的歌似锉刀一样恰如其分地切入了现实生活中,让我们看到了血淋淋的鲜活与生动。很显然,这样的鲜血淋漓是治疗社会中千疮百孔麻木不仁的最好偏方。我一遍又一遍地看,在那些废墟般的日子里,我的灵魂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图片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他出过的一本书,叫《像一块滚石》,但没货。 几年后我打工的时候去了常熟、苏州、上海、郑州、北京的书店找,都没有找到。记得最后一次找是2016年7月份,在中央音乐学校的书店,也没有找到。
没多久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网络上有些人感到奇怪,我真的觉得一点也不意外。他太牛逼了,在我心中,就算是他不拿奖也是无冕之王。接着有关他的各式各样版本的书仿佛一夜之间铺满了书店里最显赫的位置。但我已没有了买的想法,我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现在看的这本是朋友前段时间送的旧书,倒觉得比买一本新的书有意思多了。
图片
我终究还是没有起床看雪有没有下,在《像一块滚石》的第108页我看到”麦克利什说他认为我是严肃的诗人,说我的作品将被以后的几代人当成炼金石,说我是战后的铁器时代诗人。“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小海:河南民权人。1987年生,一线工人,打工二十年。业余写诗、做音乐、演戏剧,纪录片电影《我们四重奏》主角之一,“诗歌商店”乐队成员,老舍文学院诗歌班学员,皮村文学小组成员。
第4084期
撰文|小海  编辑|高歌
出品|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