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邓前堆:“索道医生”

图片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是把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的劳模记忆工程利用好的具体体现,也是构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让我们一同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劳模故事,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中团结奋斗,建功立业。
  由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档案局联合出品的《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新一批微视频正在播出,今天,推出《“索道医生”——邓前堆》。
  站在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卫生室的院子里,一抬头便能看见高黎贡山山巅上美丽的石月亮。而忙着为村民诊疗治病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往往一整天都不曾看上一眼。十一年来,他默默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在没有通桥通路的那个年代,他靠着一个药箱、一副溜梆,来往穿梭于怒江两岸的崇山峻岭间。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索道医生”。
图片
  可成为一名村医,却是年少时的邓前堆不曾想到的。那时的他跟许多人一样,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初中毕业,邓前堆跟随哥哥去缅甸做生意,由于路途遥远,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回到村里后,他在诊所躺了4天,全靠乡村医生友向叶的悉心诊治才得以康复。九死一生的经历让邓前堆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看病难,同时也让他的内心萌生了想要当医生的念头。于是,在友向叶医生的推荐和乡卫生院的批准下,1983年,邓前堆正式成为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
图片
  “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这是上岗第一天,叶医生对邓前堆说的话。而这句话,也成为了邓前堆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图片
  当上乡村医生后的邓前堆,虚心向友医生请教,努力学习医护知识,不曾想自己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却是过溜索。“没当乡村医生之前,不会过溜索,对岸也没有亲戚,一次也没有溜过。”邓前堆笑着说。马拉底村的这条溜索有100多米长,距江面约有30米高,在当地,因滑溜索而坠江伤亡的事件,并不少见。有一次,因急着给对岸的村民看病,邓前堆溜索速度过快,右腿撞在岩石上,一个多星期不能走路。伤势痊愈后,邓前堆非但没有害怕滑溜索,反而继续坚持到对岸出诊。几年后,友向叶当了村支书,邓前堆便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从此以后,邓前堆肩负起重任,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就立刻赶到。
图片
  在邓前堆看来,乡村医生就是要把病人的需求放在首位,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他也总是坚持救人为先,时常帮着垫付医疗费。“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块钱,但是跟村民们比,我们家的条件好一点,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直到现在,他的手上还存有很多村民的欠条,他也从来不催账。妻子和老乡也曾劝他出去打工,赚得多。但是邓前堆说:“我是村里唯一的医生,跟乡亲们的感情太深了,如果我不在这里,那些生了病的村民该怎么办呢?”村民的健康成了邓前堆心中永远的牵挂,也成了他这一辈子不曾离开的理由。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拉马底村最远的村子都通了公路。2011年11月23日,由国家投资修建的“幸福桥”和“连心桥”正式通车,拉马底村彻底结束了溜索过江的历史。“过去靠溜索过江,从诊所到病人家里至少四个小时,现在开车只需半个小时,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随着村子的逐渐富裕,邓前堆也有了自己的出诊车,他上午在卫生室坐诊,下午开车出诊,时光也便在这日复一日中飞逝而去。
图片
  暮来朝去,四十载转瞬即逝。
图片
  如今,年满60岁的邓前堆面临退休,就要离开自己坚守了一生的岗位。那些被他守护了40余年的村民,充满不舍。“邓医生的电话就是我们这里的‘120’”“我从小就是给邓医生看病长大的,有他在我们就安心。”而邓前堆说,“我身体还可以,如果老百姓需要,我还是随叫随到继续为村民服务。”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