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龙”字渊源你了解吗?

自古至今,国人一直视龙为吉祥之物,不少街道(乡镇)、桥梁、洞穴的命名,都含有一个“龙”字。
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就有多个含“龙”的历史形胜遗迹以及街道地名——“龙门”“见龙洞”“见龙桥”“龙洞堡”……
图片
其中“龙门”摩崖就位于经济区鱼梁河高耸的山崖之上。
当地老百姓称,每年中高考前夕,总有一些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到“龙门”摩崖下“打卡”,希望能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
而“见龙洞”的历史,更是渊源流长。相传,明代有一位皇帝曾经来过这里,这个山洞也因“真龙天子”的光顾,而得名“见龙洞”。
图片
龙洞堡的“龙”字,据称因此而来,也与今天的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有着一定的渊源。 
历史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这个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黄子澄、齐泰等大臣的支持下施行了削藩政策。(朱元璋)皇四子朱棣在北平(今北京市)率先举起“靖难”大旗反抗,随后燕军一路南下,攻克了当时都城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
图片
“建文帝究竟流落何处,历史上莫衷一是。但这个山洞,因相传他的到来而成名,其上游的一座石桥,也因此得名‘龙洞桥’。”近日,贵州文旅推荐官张勇来到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向游客推荐双龙的风物人情时,特意介绍了这几个含“龙”之地。
张勇是贵州历史黔贤馆发起人,也是贵州的一名文旅推荐官。这位深爱黔山秀水及人文的贵州人,一直奔忙在推介贵州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路上,致力传播黔地文化,不断唤醒城市记忆。
图片
据“方志贵阳·风物”记述,龙洞桥又名见龙桥,俗称“老桥”,始建于明朝初年。位于今见龙桥上游300余米深湾处,两岸山岩陡峭,桥建在深邃的河沟里,横跨南明河支流鱼梁河上,南接头铺,北连老纸厂,地处驿道上,是明、清湘黔驿道的要津,在明、清的多部志书中均有记载,至今仍能见到驿道痕迹,附近桥、堡,均因“见龙洞”的传说而得名。
图片
不过,也有人认为,《民国贵州通志》也曾记载过这个洞,称“相传有龙潜其中”,故明巡抚郭子章题“见龙洞”于洞上,或是其成名的另一种说法。
不过,无论是哪种说法,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老龙洞桥的下游不远处,又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新龙洞桥,作公路桥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座龙洞桥——见龙桥开始通车,新龙洞桥便成了历史陈迹,仅供人通行。
图片
如今,三桥横跨,高低错落,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并存,古今辉映,在鱼梁河上形成了三桥叠跨相望的独特景观,与“龙门”摩崖和鱼梁河的迷人风光交融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装点着贵阳的东大门。
据称,彼时的龙洞桥下,“河水清澈,可见游鱼”。如今,鱼梁河水清澈依旧,古老的龙洞桥早已淡出交通舞台,新的见龙桥则车水马龙,串联着经济区的未来。
图片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位于贵阳市东侧,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中心,东起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中铁大道,西至贵阳市南岳山脉,南起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北至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管辖面积有148平方公里。
图片
这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因规划范围涉及龙洞堡与龙里的二个“龙”字,而得名“双龙”。
图片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已形成了航空、高铁、高速、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为骨架的多式联运的对外交通网络,已成连接中原腹地、华东腹地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交通枢纽,既是“贵州门户”,也是“贵阳窗口”,是贵阳市东部新城的核心区域,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其核心区域机场离中心城区也就一二十分钟的车程。
图片
从油榨街驱车上桥,行驶一两百米,穿过图云关隧道,即进入了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地界。
这里,不仅有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森林公园、双龙生态公园等诸多景色优美的公园,还有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红飘带”等多个景区景点,教育、医疗、商业等各种配套也日趋完善,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既望得见山,也看得见水,更有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得住乡愁。
来源:经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