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4

评论

23

15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充电宝不充电也能爆炸?仅3秒火花四溅!

AI划重点 · 全文约1169字,阅读需4分钟

1.湖南张家界一小区因客厅沙发上放置的充电宝爆炸引发火灾,仅3秒火花四溅,火势迅速扩大蔓延。

2.充电宝爆炸的原因包括过充、过热、劣质产品和不充电也能爆炸。

3.为避免充电宝爆炸,应选购正规产品、日常规范使用、勿超使用年限。

4.充电宝起火时,干粉灭火器虽然能扑灭明火,但无法有效降低锂电池内部温度,降温才是灭火的根本方法。

5.请勿长时间给充电宝“续命”,避免超期使用隐患。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个物品几乎人人都有

但它的爆炸威力却鲜为人知

仅3秒

火花四溅、夜如白昼

图片

近日

湖南张家界某小区发生火灾

监控显示

起火物为客厅沙发上放置的

充电宝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视频显示,沙发上突现大量火花,仅仅3秒便呈爆炸性燃烧状态,火花点燃沙发后,火势迅速扩大蔓延。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迅速灭火并救出被困人员。

充电宝在什么情况下易爆炸?

1、过充时

充电宝充满电一般需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如忘拔充电器,整天整夜充电,充电宝电池将处于过度充电的状态,易发生电路故障,进而爆炸。

2021年9月,广东东莞一居民家中发生火灾,所幸消防部门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整夜充电的充电宝内部电路故障。

图片

2、过热时

充电时,如果将充电宝放在被子、盒子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将充电宝置于太阳下等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的自燃爆炸。

充电宝平时应存放在温度适中、干燥的地方,防止暴晒,其最佳使用温度是0~40℃。

3、劣质产品

2023年1月,广西桂平一自建民房凌晨突发大火,屋内一家四口不幸遇难。经初步调查,起火原因为充电宝发生短路引起火灾。现场勘验发现该充电宝疑似为伪劣产品。

图片

4、不充电也能爆炸?

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一旦发生挤压、冲击、针刺或磕碰、跌落,充电宝内部电路和电芯极易出现短路、电芯漏液等问题,从而发生剧烈反应,就可能造成冒烟、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9月22日,上海地铁一乘客乘扶梯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自燃,随后车站工作人员使用灭火器处置,所幸无人员受伤。

图片

如何避免充电宝变“充电爆”?

1、选购正规产品

图片

2、日常规范使用

图片图片

3、勿超使用年限

在充电宝的一侧,通常有可循环使用标识,中间的数字代表充电宝中电池的可循环使用年限。

图片

△画圈处为充电宝内电池可循环使用5年的年限标识。该充电宝已使用6年,尾部出现鼓包,属超年限使用。

充电宝作为消耗品,在频繁使用中超过可循环使用年限的话,其内部电池可能会出现异常。

充电宝起火用什么扑灭?

电气火灾发生时,人们通常会选用干粉灭火器。那么当充电宝起火时,干粉灭火器依然适用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干粉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干粉灭火器内部装有磷酸铵盐等干粉灭火剂。这种灭火剂由无机盐和粉碎干燥的添加剂组合而成,具有易流动性、干燥性。

图片

干粉灭火器在灭火时通过加压气体做助力,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来达到灭火效果,主要有两点:

1、靠干粉中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中断燃烧的链反应来灭火。

2、干粉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气,窒息灭火。

也就是说,干粉灭火器主要通过隔绝氧气来灭火,而充电宝是由于锂电池温度过高,进而失火。这就意味着,干粉灭火器,在初始情况下确实能把明火灭掉,但并不能有效降低锂电池的内部温度。

当锂电池内部持续高温时,相应的化学反应还会继续,等热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复燃。

所以,给充电宝降温

才是灭火的根本方法!

图片

相对来说,水的比热容大,能够有效地降低锂电池的内部温度,防止复燃。

温馨提示

请勿长时间给充电宝“续命”

避免超期使用

隐患及时自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