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已经成为政策共识。2024年,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对二孩、三孩家庭进行补贴的政策。202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指导地方做好政策衔接,积极稳妥抓好落实”。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生育补贴政策,必然是全国一盘棋。人口是全国流动的,今后向大城市聚集仍然是不可逆的规律,孩子长大后可能去外地。对地方来说,把钱花在支持生育上,远不如用钱刺激本地经济划算。所以,地方很难有鼓励生育的长期的、强烈的动机。从动机与收益,以及理性的长期性来说,只有中央政府才是这些生育福利政策的受益者,生育补贴必然应是全国性政策。这就如同同样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务,地方承担治安,国防只有国家来承担一样。
那么,一个可以期待的、合理的生育补贴政策,具体会是多少金额呢?在我看来,500元左右就可以推动生育行为。
如果对所有新生儿进行补贴,每人每月补贴500元,直到其18周岁,假设每年出生人口回升并维持在1000万人,那第一年需要的补贴为600亿元,逐年递增,第18年后每年需要补贴10.8万亿元。这个数字以目前的财政收支来看是不太可能的。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285490亿元。
不过,换一个角度,只补贴二孩、三孩家庭呢?
二孩和三孩的比例一直在下降。根据《卫生健康事业统计公报》,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
根据历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卫生健康事业统计公报》数据,二孩占比,2017年为51%。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为41.4%。到2022年,二孩占比跌破40%,降至38.9%。据此计算,2022年,我国一孩出生数量为441万人,二孩出生数量为372万人,三孩及以上出生数量为143万人(四舍五入取整数)。相比2017年,5年来,二孩出生数量下降了58.7%。
真正需要推动的是家庭生育二孩和三孩。
一般来说,虽然现在年轻人都普遍晚婚,不愿意生育,但真正丁克的仍然是少数。社会观念仍然会推动他们结婚生子。但对中国的生育观念来说,有了一个孩子,就是正常的,就完成了任务。所以,真正需要推动的是家庭生育二孩和三孩。目前各地的鼓励生育措施中,发放生育补贴、购房补贴等措施,目标对象主要是二孩三孩家庭,尤其是三孩家庭。
假设生育政策成功地提升了生育率,0-18岁未成年人口数量扩张到3亿,其中1亿是二孩以上家庭,那么,补贴就会降到一年6000亿。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误解,那就是低估了生育补贴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对于一个二孩家庭,一个月500元的补贴,太少了。对养一个孩子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促进生育的作用。
这个看法是错的。生育补贴,比想象中需要的少。
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万元/人。一个三口之家,一年收入就是11.76万元,一个月是9800元。这9800元,要用于各种开支,房贷车贷、孩子的培训班、娱乐、衣服等等。余下来的,完全可以机动开支的不多。
202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激增9.5万亿,这是一个很高的增量。平均到每个人,大约6700元,分摊到6个月,平均每个三口之家每月能存3300元。 500元的生育补贴,相当于家庭能存下来的钱的15%左右。
从养育成本来看,根据2024版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养孩子到本科毕业,平均花费68万元。本科毕业,23岁,折合每个月2463元。如果不上本科,这个数据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且,二孩可以共用很多生活用品,成本会进一步拉低。所以,每个月500元的补贴,对中国的二孩家庭,从平均意义上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任何刺激效应总是在边际上起作用。在经济学中,价格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每一分钱的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微小的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需求的变动。比如,一双鞋,从499元降到498元,通常会认为没人会在乎这一元钱。工资收入增加50元,也不会影响开支。但是,价格曲线反映的是大量的情况,是无数人选择的总和。对某些人来说,微小的价格,会引发那些处于“决策边缘”的行为发生改变。
生育补贴,不能影响坚定地不打算要二胎的家庭,但可能影响那些本来就在犹豫着要不要二孩的家庭。这些家庭本来处于“决策边缘”。政策的改变,轻轻一推,就像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个体的消费、生育决策处于决策边缘时,被刺激政策影响后,无数人的这种决策,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观念,改变不愿意生,或者觉得生一个就足够了的观念,形成一种新的预期,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生育行为。 所以,生育补贴政策,一定会有明显作用。很多人低估了这个作用。
而且,对于生育补贴来说,不仅能改善人口结构。孩子一落地,此后多年,吃喝拉撒、学习娱乐,都需要花钱,不断产生消费,能起到提振内需消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