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首席宏观分析师:马家进(13645711472)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同比增长5%。除了经济增速外,人口也有新变化。其中,从出生率看,受“龙宝宝”影响,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比上年多52万人,为2016年以来首次反弹;从人口老龄化程度看,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5.6%,老龄化率继续上升;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看,2024年达到67%,继续上升。
一、2024年中国经济复盘:成绩与不足
(一)三大支撑与三大拖累
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5%的增长,在内外部复杂严峻形势下实现了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成绩来之不易。从节奏看,全年经济总体呈现出“U型”走势,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分别为5.3%、4.7%、4.6%和5.4%,一季度开门红、二三季度压力大、四季度是全年增速高点。主要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经济总体延续926政治局会议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926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核心逻辑是激发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其中,活跃资本市场为契机,修复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激发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以化债为契机,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积极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些是促成四季度成为全年经济增速高点乃至可能延续到2025年的主要因素。
2024年中国经济分别受到三大支撑和三大拖累。支撑方面,一是出口超预期回暖及韧性,2024年出口同比由2023年的-4.5%回升至5.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同比的拉动由2023年的-0.6个百分点大幅升至1.5个百分点。二是设备更新带动制造业投资,2024年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达15.7%和9.2%,显著高于2023年的6.6%和6.5%。三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带动中央基建投资,全年中央财政主导的铁路运输业和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达13.5%和41.7%,是广义基建投资实现9.2%高增速的重要力量。
拖累方面,一是居民消费仍有待提振,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为3.5%,低于2019年的8%;2024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低于2019年的70.1%。二是地方基建投资下滑,受地方财政紧平衡和化债压力影响,全年地方财政主导的道路运输业和公共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仅为-1.1%和-3.1%。三是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和房地产投资同比分别为-12.9%、-17.1%和-10.6%,降幅较2023年继续扩大。
(二)中国经济增速的“两个背离”
一是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0%的增长,但如果考虑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连续7个季度为负、PPI连续27个月为负,名义增速为4.2%,低于实际增速。决定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是包括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因此要提高名义增速,要走出GDP平减指数为负的阶段,让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更接近。名义增速偏低,影响政府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扩大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对数据的信任度。
二是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这意味着还有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青年劳动力失业率高于总体失业率,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进入经济活动中,经济实际增速本可以更高。
对于第一个偏离,要采取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举措,财政货币政策要发力;对于第二个偏离,要通过改革让各方积极性发挥,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放开市场准入等。这两个问题都体现出当前面临的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建议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可设置为“双5”,即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达到“5%左右”,更加强调增长的就业导向,以就业和物价作为政策是否需要继续和加大力度的重要标准,努力实现有就业的增长、有收入的增长、有获得感的增长。(详见《化债之后与特朗普冲击——2025年中国经济展望》《2025年财政如何发力稳经济?赤字率达到4%的三重效果》)
二、四季度经济超预期回升,12月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202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4%,显著高于三季度的4.6%和市场预期的5.1%。四季度处于经济的“U型”反弹阶段,8月是全年经济的底部,9月是筑底企稳的起点,10-12月持续回升。
四季度经济超预期回升来自于三股力量。一是“两重”“两新”政策持续生效,带动相关消费、投资回暖。1-12月社零消费和商品零售累计同比分别为3.5%和3.2%,均较1-9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家电、家具、汽车等零售额同比增速提升明显;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保持9%以上的高增;中央基建延续高增,地方基建降幅收窄。二是稳地产政策持续加码,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初见成效。11月商品房销售额当月同比由负转正,12月增速进一步加快;四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当季同比也由负转正,从三季度的-1.9%回升至2%。三是受外需回暖和“抢出口”短期驱动,出口增速回升。美国经济韧性仍强,12月制造业PMI由10月的46.5%回升至49.3%;特朗普再度胜选,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上升,引发四季度的“抢出口”,出口累计同比由1-9月的4.5%升至1-12月的5.9%。
需求扩张带动生产加快,产能利用率上升。四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达6.2%,显著高于三季度的5%;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较三季度加快0.7、0.7、0.4和0.3个百分点。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升至76.2%,高于2022和2023年同期水平。
12月经济总体延续前两月的回升向好态势,但也有一些不同。一是消费方面,受春节临近影响,烟酒类零售额同比由11月的-3.1%大幅升至10.4%;或受部分地区以旧换新补贴额用尽影响,汽车零售额同比由11月的6.6%回落至0.5%。二是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广义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较1-11月小幅回落,可能受气温降低影响施工、为来年储备项目、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影响。
三、力争2025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2025年一季度经济发展具有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1月8日发改委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总体考虑是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考虑到元旦、春节期间群众消费需求,已经预下达今年第一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保障“两新”政策顺利接续实施。
二是中央和地方抓紧推动项目开工和建设,基建投资从中央发力转为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新一轮债务置换将有力地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债务压力,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力;2025年积极财政力度更大,压力减轻的同时动力更足,一减一增基建投资有望回升。
三是房地产市场显露止跌回稳迹象,对经济的拖累减弱。2024年12月,商品房销售额当月同比已连续2个月正增长,一线城市新房平均价格环比首次转正,二手房平均价格环比连续3个月正增长。“金三银四”是房地产销售旺季,一季度房地产销售或重现“小阳春”。
但是,一季度经济也面临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
内部,房企债务和流动性风险仍未有效化解,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仍是核心任务,房企拿地和新开工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待增强。
外部,特朗普2.0将对华征收更高水平关税,对我国出口和资产价格等造成不利冲击。根据特朗普1.0时期的经验,加征关税生效之前,会出现一轮“抢出口”,短期出口冲高;但之后受前期“抢出口”透支需求以及关税落地影响,出口增速将大幅下滑。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之后,或较快推出加征关税政策,若一季度便生效实施,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扰动。
有必要推出一揽子稳增长专项行动,力争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第一,抓住春节返乡购物潮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作用,鼓励商家促销让利,促进汽车、家电等大件消费。
第二,抓住近期部分国际东南亚游客可能回流国内旅游的契机,考虑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开发特色文化游、短途乡村游等产品,推出年夜饭、团圆饭等节日餐饮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消费体验。
第三,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发国债,从中央层面探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先期规模可在2万亿元左右,专项用于保交楼、收储存量房、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等工作,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并释放强烈的信号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引导鼓励高品质住宅产品开发,以优质供给满足居民合理需求。抓住“金三银四”楼市传统旺季,推动个别一线城市进一步放开郊区房地产市场的限购举措,释放中央财政后续将加大收储、保交楼等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春节前后的回升,带动家电家具等消费。
第四,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要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做出是否追加预算的调整并在当年使用,提振信心和预期。
第五,近期加大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研究并释放建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信号,提振资本市场,形成财富效应。
第六,从供给端发力,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放宽旅游、文化、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同时加强标准建设和有效监管。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超预期、外部冲击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