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2013年,深圳就在全国首创青年公益项目青年驿站,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三大服务,为青年提供了来深首站温暖的“落脚点”。

记者出身的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曾写有《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移与我们的未来》一书。基于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包括对深圳等中国城市的观察,道格·桑德斯提出了“落脚城市”的概念:在城市新进人口的暂时落脚点和过渡之处,往往会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无疑就是这样一座“落脚城市”。

不同年代的来深年轻人,有不同的“落脚点”,这种“落脚点”的变迁,也是关于城市变迁一个有意味的观察窗口。

图片
▲安居乐寓内景。

早期,公园就是“落脚点”

“刚来深圳的那一个月,我几乎是在公园的草地上度过的。”深圳西乡某小学教师李胤对记者这样回忆。

李胤生长在湖南永州农村,从小喜欢文学。高考落榜之后,在老家的学校做代课教师,不久后决定来闯深圳。

“那时候脑子里对深圳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是个发达、富裕的地方。于是,我背起行囊就坐上了南下的车。到了南头关才知道,要办边防证才能进市区,口袋里又没多少钱,晚上只得在西乡的一片公园草地上露宿。又冷又饿,想起家中的亲人,流下了成年后的第一滴眼泪。”

李胤继续回忆,“为了节约钱,我有一个月的时间露宿在公园里。那时,像我这样盲目南下特区闯荡的人很多,人多了也不觉得太孤单,反而有一种‘天当被地当床’的豪气。”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为印刷厂当业务员,白天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狼奔豕突,找客户拉业务,晚上读书写作,把闯深圳的泪水、挣扎寄情于文字。

他现在还记得,“2003年11月,第五届深圳读书月举办全国性征文,我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与经历写了下来,题目是《阅读,我的新鲜生活》。我用这篇文章参加了读书月征文比赛。没想到在报纸上登了出来,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获得了征文三等奖。”

数年下来,李胤在报刊上发表了上千篇散文、诗歌,以家乡为题的散文《永州夜读》入选了福建省中学语文补充教材,成了小有名气的“打工作家”;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应聘于公立小学当语文教师。

“当时竞争很激烈,校领导让应聘者写一篇工作总结,我恰好读过公文写作的书,信手拈来,领导十分满意,于是就把我招了进来。”

2011年深圳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会,著名演员严晓频朗诵了一首诗:“从青春到孩子的母亲,当我写下深圳,我的眼里已热泪盈眶。厂牌、工卡、收音机、流水线、车间、工业区,以及加班路上的方言,这些熟悉的词语,他们曾多么美好地打动了我……”

这首诗的作者叫“李西乡”,是李胤的笔名。

图片▲李胤

又过了几年,李胤正式调入深圳。工作、编制、户口、名气,这一切刚来深圳露宿在公园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深圳如今已成为“千园之城”,多年前,深圳的公园还曾宽容地接纳过不少闯深圳的人,成为他们的一个“落脚点”。随手搜索到一篇出自2021年5月21日《巫溪报》上的一篇文章,题为《在深圳睡公园》,作者梁长一写道:

“因为厌倦了工厂流水线的工作和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年轻气盛的我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贸然辞工。”

“那是我到深圳的第一年,身上没有一点积蓄,从家里带来的那点盘缠也所剩无几。背着行囊出了工厂的大门,才发现自己无路可走,甚至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除了公园的长凳,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接纳我疲惫、饥饿的身躯。公园,成了我唯一可以过夜的地方。”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一个辗转反侧无法熟睡的夜晚。还好,在这个公园里,我并不孤独,我的身边还躺着许多像我一样流浪的人。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还燃烧着梦想和希望。”

文化学者尹昌龙也在一篇题为《此心安处是园岭》的文章中写道,“记得在讲到深圳口述史时,有不止一个人说曾经在荔枝公园的长椅上夜宿过。早期闯荡深圳的人往往无依无靠,没亲人,没朋友,而兜里也没钱,找工作无果之后,往往用最后的零钞买面包,而住就无钱可以支付了。好在深圳的天气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很冷,于是就在城市中间的荔枝公园的长椅上凑合一晚。”

“虽然身体可以凑合在这长椅上,但内心却无躺平的意思。第二天,这个从躺椅上起身的年轻人便奔走在都市的高楼之间,找寻自己高飞的人生了。”

图片▲2023年8月25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机场内各大显示屏打出“深圳欢迎您”及“来了就是深圳人”字样。

“十元店”,曾经挤满了求职的大学生

“深圳市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本月19日在会展中心一号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将齐聚深圳。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追随师兄师姐的脚步,走进人才市场周边的‘十元店’,以最低廉的价格换得容身之所。”

这是来自2009年12月8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标题为《深圳十元旅店六成住进求职大学生》。报道写道:

“经过简单统计,大学生住客的比例在60%左右。这些‘十元店’大多是私人在小区里租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架几个上下铺的铁床或木质床,每个床位每天收费10元。大多数也会空出一间房用作单间,收费每晚30元。”

今天,对一些人来说,“十元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但是上世纪末一直到本世纪前十年左右,“十元店”是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许多来深求职者的共同记忆。遍布在人才市场或者职业介绍所周边的“十元店”,通常是一些大通铺或者双层床,一个床位一晚10元钱的资费,仅提供简单的睡眠与洗漱服务。

1998年4月下旬,女记者涂俏连续4篇《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在《深圳晚报》头版连载,更是在大江南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此,“十元店”成了深圳廉价旅店、小招待所的代名词。

“十元店”看似简单,却解决了求职者的大问题。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往往囊中羞涩,彼时移动互联网尚未大规模进入生活,应聘者需要投递纸质简历,每天的简历复印费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大的开销当属晚上的住宿费,当年不乏有人在立交桥下凑合一晚的。但由于不方便洗漱,影响形象,降低了被录用的可能。因此“十元店”应运而生,成为很多到深求职者的第一落脚点。

说起当年住“十元店”的情景,供职于深圳宝安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曾生至今记忆犹新。

他对记者说,“大约是2006年,我大学毕业,从东莞跑到深圳来找工作。深圳倒是有好几个朋友,可朋友不是已经成家,就是谈了女朋友,找他们借宿肯定不方便。住酒店又消费不起,幸好有十元店,给了我一个落脚之地。”

他回忆,为方便大学生找工作,不少十元店安装了电脑和网线。“上网每小时收费两元,比外边的网吧还要便宜一块五。”大学生还可以使用房东的炉灶锅具,因为他们讲卫生,让人放心。洗澡可以用热水,一次一块钱。

当然,“十元店”的身份一直很尴尬。如果说“十元店”是以出租屋的“身份”存在,那么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规定,房屋租赁合同必须到主管部门登记。这对于住客流动性极大的“十元店”来说,无疑不可能实现。而以“十元店”的居住密度,显然也达不到《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中的相关标准要求。

所以,深圳的“十元店”后来在一次次整治中逐渐消失,而服务于大学毕业生的“青年驿站”,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十元店”的升级版。

“7天免费房源”,城市向年轻人表达的善意

“刚来深圳听说有这个公益活动,过来一看,一楼设有学习区、图书室和健身房,房间采光和环境很好,就马上办理入住了。”1月2日,来自南京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潘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这次来深圳为考公务员做准备,觉得这里的安居乐寓很适合,免费住了7天后就决定又续租一个月,门店还给了优惠价。

“深圳是可以让我们青年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刚来就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暖!”邹威亮是来自江西某高校的一名大三在读生,2024年底,临近毕业,他跨越千里,来到深圳寻找工作机会。恰逢“深梦扬帆”计划刚刚推出,他在安居乐寓工作人员的介绍与帮助下,尝到了免费7天居住的“头啖鲜”。邹威亮说,安居乐寓让他在深圳有了“落脚地”,心里感到很踏实,也缓解了自己接下来求职路上的压力。

这样的安居乐寓称得上既“安”且“乐”。比如,走进白石龙村安居乐寓样板间,入住者可以看到,在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空调、洗衣机、窗帘、简易餐台、书桌、衣柜、沙发、床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可拎包入住。楼下还有图书室、健身房、娱乐室等配套设施。求职期间,毕业生们在这里不仅能住好,还可以健身、娱乐、交朋友,放松身心。

图片▲2024年11月28日,“深梦扬帆”公益行动计划在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安居乐寓42栋门店前正式发布。

据悉,“深梦扬帆”公益行动自2024年11月28日正式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广泛关注,已有来自全国275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报名,学生毕业院校来源广泛,覆盖北京、上海、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黑龙江等省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有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4个国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此外,据统计,目前深圳各区还有14家青年驿站,包括福田石厦站、福田人才站、罗湖田心站、罗湖国际人才站、盐田站、南山南头古城站、南山平山人才小镇站、粤港澳大湾区(宝安)青年驿站、龙岗园山站、龙岗坂田星河WORLD青年驿站、龙华大浪站、坪山启航站、光明人才站、大鹏山海圆梦站等,共提供超过400张床位,累计服务大学生超过10万人。

其中,成立于2013年10月的福田青年驿站(石厦站)是全国首个青年驿站,为来深圳求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7天短期免费住宿、就业辅导、城市融入等服务,帮助来深求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解决“住宿难、求职难、融入难”的燃眉之急。

图片
▲2014年7月,来深求职大学生在福田青年驿站(石厦站)。

图片
▲福田青年驿站(石厦站)二楼走廊。

该青年驿站的房间里配备有空调、洗手间、热水器、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还有活动室、阅览室等公共活动空间可供使用。截至2024年6月,驿站已服务了15667名来深求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深圳向来是高校毕业生竞相奔赴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智联招聘公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7%的应届毕业生签约就业工作地点在深圳等一线城市。此外,在《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中,深圳首次跃居榜首,成为最吸引“95后”青年人才的城市;而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中,深圳也位居第三。

很多外地大学生初来深圳人生地不熟,交通便利、提供床上用品、免费水电,房间里还配有空调、电脑、无线Wi-Fi等设施的安居乐寓或青年驿站,对他们几乎就是一种体贴的“私人定制”。

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7天免费房源”政策是深圳向来深的年轻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深圳之所以能够让人凭一腔热血便可以义无反顾地南下,与它天然具有的开放包容秉性密不可分,与它是一座“落脚城市”密不可分。“7天免费房源”为“来了,就是深圳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来源│晶报APP

记者:李跃

摄影: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编辑: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