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赠送的朱鹮“友友”和“洋洋”抵达日本,帮助日本重建朱鹮种群,目前日本已有约700只朱鹮,其中野外个体数量超过500只。
2.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其生存状况能够直观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保护朱鹮的栖息地相当于保护众多与之共享栖息地的物种。
3.由于中国政府的努力,朱鹮的数量从7只跃升至近万只,缓解了濒危程度,成为全球濒危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4.中国在保护朱鹮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如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不断创新应用新技术等。
5.除此之外,中国还向日本、韩国等提供朱鹮种源及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朱鹮种群的恢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是中国赠送的朱鹮“友友”“洋洋”抵达日本,帮助日本重建朱鹮种群的第26个年头。日本去年10月31日送回的16只朱鹮后代现已平稳度过隔离观察期,与北京动物园的23只“原住民”组成种群,过上了新生活。
朱鹮生性胆小,不适宜在园内展出与大众接触,但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鸟,每次有新消息传来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为何大家如此关注朱鹮?中国对于朱鹮的科学保护,有哪些值得向世界推广的成功经验呢?我们请北京动物园种群管理科科长、高级兽医师郑常明来说一说。
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内的朱鹮在林间休憩。
保护朱鹮发挥生态“伞护”作用
朱鹮属于鹈形目鹮科朱鹮属,古称朱鹭,俗名红鹤。它是亚洲东部特有的世界濒危鸟类,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鹮被誉为“美人鸟”,象征着吉祥、美丽与坚贞,在民间还被视作能带来幸福的“吉祥鸟”。
朱鹮的羽毛以白色为主,羽干、羽基及飞羽略带淡淡的粉红色;后枕部有柳叶形的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嘴细长而末端下弯,呈黑褐色,末端为红色;腿部为绯红色。作为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朱鹮的生存需要较大面积且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的栖息地,保护其栖息地相当于保护众多与之共享栖息地的物种,起到了“伞护”作用,从而得以维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朱鹮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其生存状况能够直观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浙江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内,初生小朱鹮在保温箱中安睡。
日本朱鹮缘何全是中国血统
20世纪以前,朱鹮在日本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在人为猎杀和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压缩的双重打击下,到1981年时,日本全境内仅捕获到5只野生朱鹮。2003年,日本本土的朱鹮全部灭绝。
为加强中日两国间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在1999年日本朱鹮即将灭绝之际,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洋洋”和“友友”,并成功繁衍出后代。在随后的18年中,我国又先后赠送5只朱鹮种鸟。这7只朱鹮成为日本朱鹮种群的奠基者,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朱鹮种群。截至2024年,日本已有约700只朱鹮,其中野外个体数量超过500只,全部是中国朱鹮的后代。
近年来,日本从中国提供的朱鹮所繁育的后代中,陆续归还部分朱鹮,这一做法基于中日之间的备忘录规定,是为了确保朱鹮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和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朱鹮的归还不仅是一次动物的迁徙,更是中日两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给即将野化放飞的朱鹮佩戴监测背包。
成功缓解全球朱鹮濒危程度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也曾遭遇朱鹮濒临灭绝的困境。1981年在发现世界仅存的(当时所能找到的)7只野生朱鹮后,陕西洋县迅速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划定保护区,严禁砍伐树林、狩猎、使用化肥农药、开荒放炮等,保护朱鹮的栖息地。同时,随着迁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北京动物园、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地建立的人工繁育种群,为重建野外种群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还向日本、韩国等提供朱鹮种源及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朱鹮种群的恢复。
北京动物园率先建立朱鹮野外救护、人工饲养、繁殖育雏全链条技术体系及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实现迁地保护单位向就地保护单位的技术输出,使全球朱鹮数量从7只跃升至近万只,缓解了濒危程度,打造了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为世界提供保护濒危物种三大经验
在保护朱鹮这件事上,中国不遗余力,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成功保护朱鹮,为世界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重视栖息地保护 无论是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恢复物种的野外种群,因此,栖息地的保护非常重要。
2.迁地保护同样不容忽视 最早的朱鹮人工繁育技术和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均来自北京动物园。迁地保护可以使濒危物种在人工条件下得到精心照料和繁育,增加种群数量,避免物种灭绝。
3.不断创新应用新技术 比如,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监测朱鹮的活动范围和行为习性,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朱鹮的繁殖成功率等。在野生生物保护中积极引入新技术,有助于濒危物种的种群快速发展。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