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春节,洛阳市洛宁县马店镇关庙村村民杜海晓就提前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氛围。近段时间,不少人到她家拜访,一睹她巨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绣制这幅这幅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杜海晓用了近10年时间。
小试牛刀后,她决定绣制《清明上河图》
22日上午,杜海晓找人帮忙,将巨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展开,供街坊邻居欣赏。拱桥、屋舍、人物……上面的元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惊叹。
“这幅十字绣作品长22米、宽0.7米,需要9个人配合才能完全展开。”介绍起自己的宝贝,杜海晓言语间充满自豪。
杜海晓今年66岁,她与十字绣结缘,是受大姐的影响。十几年前,她看到大姐在家绣十字绣,便委托大姐网购了所需材料及工具。“十字绣讲究耐心、细心,没啥技术门槛,很容易上手。”杜海晓说,她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两幅作品,一幅送了人,另一幅儿子结婚时挂在了婚房。
小试牛刀后,杜海晓很有成就感。她不爱打牌,也不喜欢扎堆闲聊,于是决定再绣一幅。她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网上有销售这幅画的十字绣材料,不过因其繁杂的刺绣过程,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她决定挑战一下。大姐等人得知她的想法后都说,绣制这幅作品工作量巨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过她主意已定,任何人改变不了。
聚精会神绣制,给她带来快乐
2015年,绣制《清明上河图》的材料和工具买回来后,杜海晓先熟读说明书,而后投入绣制。
由于白天要干农活,还要料理家务,空闲时间少,杜海晓把主要绣制时间放在了晚上。晚上11点前,她没睡过觉,有时甚至绣到凌晨。
“夏天还好一些,冬天比较遭罪。”杜海晓说,农村本来就比城里冷一些,她家空调比较老旧,制热效果不好,晚上冻得背疼,她就把暖手宝绑在后背上。
此外,杜海晓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她患有颈椎病,埋头绣制的时间长了,脖子、腰酸疼,不得不常起身活动。亲戚、邻居嫌她整天闷在家里,不懂享受生活,喊她出去玩,被她拒绝。
杜海晓说,每当聚精会神绣制时,内心就会异常平静,烦心事儿也都抛到脑后了,她十分享受这种专注带来的快乐。
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感觉像翻越了一座高峰
对于杜海晓来说,拱桥比较难绣,不仅工作量大,走线也不集中,可能这里穿一线,那里穿一针。“光给拱桥勾边就花了近一周时间。”杜海晓说,人物也很难绣,每个人的姿态、状态不同,要将细节绣出来很难,一旦出现差错,修改起来很麻烦。
“《清明上河图》画作上具体有多少人物我不清楚,这幅十字绣作品上有500多个。”杜海晓说,尽管人物繁多,但她发现很有意思,例如挑担子的、拉架子车的,身在农村,她也有过类似经历,绣这些人物时不免回忆起过去,也会产生联想,仿佛自己就是“画中”人物。
为了完成这幅巨幅十字绣作品,杜海晓用坏了20多枚绣针,手指不知被刺伤了多少次。绣制的线有49种,每种少则两三捆,多则二三十捆,她全用完了。
去年年底,杜海晓于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历经近10年。她十分满意,感觉像是翻越了一座高峰。“我从没打算放弃,是发现其中的乐趣驱动我坚持了下去。”杜海晓说,她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说起接下来的打算,杜海晓说,先歇一段时间,过完年继续绣,“我想绣与洛阳元素有关的十字绣作品。”(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魏巍 通讯员 李微微 杜佳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