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在“春节老人”故里感受古老年俗

图片

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表演舞草龙。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晓江 文/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流传千古的名句,至今仍温暖着华夏儿女。今天,每一个阆中人过春节,总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有着“春节老人”之称的西汉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

在落下闳故里——阆中市桥楼乡,老百姓对“年”的印象是古老而又直观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深深记忆。桥楼人过年,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过的是生活,也是理想,展现的是桥楼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倮倮说春、赶年、舞草龙、撵旱魃、打钱棍……众多的春节习俗,在桥楼历久弥新,形成了桥楼独特的年俗文化。

近日,记者走进桥楼乡,看年俗、年味如何在“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传承和演绎。

A 倮倮说春——走家串户送吉祥

“一个锣锤两个头,手拿锣锤往外游,南京好耍南京去,北京好耍北京游,南北二京我都去过,今天来到贵地头……”日前,在桥楼乡王家院子,民间艺人王玉明和侄女王炳香,正在给游客表演桥楼乡独有的春节习俗“倮倮说春”。

倮倮说春,地域特色鲜明,表演时,王玉明、王炳香两人身着唐装,身背秤杆和红布丝包,手持马锣,头戴没有下巴的面具迎面而来,通过走、转、说、唱的方式向大家送祝福送吉祥,这也是当地春节民俗的一大亮点。

倮倮说春,是桥楼过大年的保留节目,与祭祀祖先、送平安吉祥有关。相传倮倮祖先源自昆仑山,从北而来,居于桥楼一带,在上世纪进行民族识别时,将倮倮划为彝族,倮倮历史却无文字记载。桥楼乡的“倮倮说春”已无从考证是否与这个倮倮民族有关。

“倮倮说春,在桥楼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有着许多的谜,但是仅有桥楼乡有倮倮说春,也是不争的事实。”王玉明介绍,倮倮说春一般分两个主题,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以“送财童子”为主题,说的内容体现保佑财源广进、发财发户的意思;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以“送丝蚕”为主题,说的内容体现保佑养猪、养牛、养蚕顺利之意。

王玉明和王炳香“继承祖业”,同为家族里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目前仅有的两名说春人。“倮倮说春形式灵活,唱词一般以7个字为主,押韵,说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王炳香说,除了祖传的唱词,很多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考验说春人的即兴创作能力。

过去,说春人在春节期间,都要走家串户说吉祥话,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深受百姓喜爱。现在,倮倮说春这种艺术形式,更是被搬上舞台,在阆中古城、成都等地进行演出。

“春节申遗成功,作为说春人,我们内心也很激动。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项习俗,让落下闳故里的年俗文化被更多人知晓。”王炳香说。

B 赶年——敲锣打鼓“保家园”

过春节,人们不只是看看热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春节文化。在桥楼乡,也传承着一种久远的春节习俗“赶年”。

相传,在远古时期,大巴山和小巴山深处,有一头吞噬生灵的猛兽叫年。它头生触角、面目狰狞,每到除夕之夜便下山闯进农家偷吃人畜和食物。人们在和年相斗过程中,发现这种怪兽最怕红色以及火光,于是人们就用敲打锅碗瓢盆、燃放爆竹等方式来驱赶年兽。

“为防止年兽伤害到乡邻,人们便在除夕之夜举行赶年活动,祈求来年幸福安康。”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王绍强说,10多年前,艺术团几个成员商量,决定把“赶年”的习俗搬上舞台,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熟悉的节目《赶年》。

表演《赶年》一般要20个人左右,演员除了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的成员,还有几名来自桥楼乡中心学校的小学生。演出中,两名演员披上兽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装扮成年兽,其余演员身着古装,燃放鞭炮、背弓搭箭,敲打锅碗瓢盆等器具,生动再现驱赶年兽的场景。

从远古而来,流传至今,“赶年”逐渐演化成“过年”的方式之一。2016年,由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表演的民俗节目《赶年》还登上央视,并多次参加南充和阆中开展的相关文艺演出。王绍强说,《赶年》倡导的是祛邪扶正、惩恶扬善,团结互助、共保家园,展现出人们追求平安、祥和生活的不屈精神,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明天的时代精神风貌相一致。

连日来,中省媒体纷纷到阆中采访、拍摄春节习俗,王绍强带领艺术团成员,多次被邀请向媒体记者和广大游客表演《赶年》等春节习俗。虽然很辛苦,但艺术团成员却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能把家乡的年俗展现给更多的人,即是把“落下闳故里”这张文化名片递向世界,助力中国的春节文化走向世界。

C 舞草龙——“飞舞”于晒场田野间的新年祈愿

“赶年”之后就是“舞草龙”,凶恶年兽赶跑了,喜庆吉祥的中国龙来了。

舞草龙是当地人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的传统表达方式。桥楼乡文化站站长敬大虎告诉记者,在桥楼乡,当地制作草龙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县级非遗项目,每当丰收时节和春节期间,当地村民都会高擎草龙,或穿梭于村中大道,或起舞于晒场田野,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过去舞的是火把龙,把稻草扎成束,点燃后挥舞。”王绍强介绍,考虑安全和环保等因素,这种形式已不适合舞台。于是,他对舞草龙进行革新,编排了另一招牌节目《舞草龙》。

在全国很多地方,草龙是用稻草、秸秆扎制,形态饱满,更接近人们想象中草龙的形象。而桥楼乡的草龙制作更抽象一些,重在神似,主要以稻草为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有五节龙、九节龙,长度在10米至18米之间。

今年67岁的王绍强有20多年的扎草龙经验,他告诉记者,将稻草集束成把、草尖自然散开便成为龙身,龙头则采用编、织、插、嵌、绕、缠等十多种工艺技巧制作而成,舞动起来的草龙神采飞扬,器宇轩昂。

桥楼当地,舞草龙的习俗,除了庆丰收外,还饱含着对落下闳的纪念,通过这种形式感谢落下闳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让农事与四季相吻合。桥楼草龙于2002年被列入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代表阆中参加南充市“嘉陵春江闹元宵”——舞龙舞狮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舞龙的人都是来自桥楼乡的村民,有卖建材的,有开小卖部的,有开餐馆的……大家冲着要把桥楼乡的春节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的这份责任,一直默默坚守着。”王绍强说,

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桥楼乡的春节民俗和文艺活动丰富而久远。敬大虎表示,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特色年俗“活”起来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春节文化传承队伍中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