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轻人纷纷前往寺庙祈福,寻求心灵慰藉,寺庙成为他们的实体锦鲤。
2.除了传统的烧香拜佛,年轻人还尝试博物馆拜佛、做义工等方式实现心愿。
3.寺庙周边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热捧,成为新晋“社交货币”。
4.由于年轻受众的崛起,寺庙旅游为相关地区文旅赋予更为多元的创想空间。
5.未来寺庙游及其衍生的祈福文创产品如何延续热度,值得持续关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平常九点上班都要踩点到单位的年轻人,为了赶上头炷香,请到自己已经心心念念很久的香灰手串,凌晨五点就起床出发,奔向各地的寺庙。
请香、上香、捐赠香火钱、在法物流通处排队、开光室开光……每个流程已熟练得行云流水。
*图片来源:小红书@Tau梦童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关于“雍和宫新年祈福攻略”“寺庙烧香拜佛礼仪”等内容成了各博主的“流量密码”。独特的“赛博佛学”亚文化兴起,朋友圈里“敲电子木鱼,拜赛博佛祖”成为了年轻人的时尚标配。
都说00后各过各的,有的年轻人在为玲娜贝儿的拥抱默默排队,有的年轻人在为爱豆的演唱会一掷千金,有的年轻人为上班上学苦苦内卷,还有另一波年轻人则直接奔向佛祖、奔向寺庙。氤氲的香火气中,年轻人到底在祈求什么?
01 一边上香,一边上进
神像前,年轻人抱着“心诚则灵”的想法,在心里默默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愿望一一报上,笑称“这样才能帮助神明精准定位自己,不然就不能实现愿望了”。
有人千里迢迢去北京雍和宫求得学业开挂,科科满绩;有人在南京鸡鸣寺验证正缘,“不是正缘的去了之后就分手”;有人即使没去寺庙,也要敲着电子木鱼隔空拜佛……寺庙成了年轻人的实体锦鲤,他们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求神明给出一个解法。
*图片来源:小红书@Tau梦童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吉兆成为一种必要的心理寄托,寺庙上香实际上是当代年轻人的一个小小的“换气口”。办公桌上的木鱼玩偶,手机壳里的各色符签,手腕上的五颜六色的手串,叠满了各种各样的祥瑞装备,相信只要怀揣着真挚的期盼,自然不会被命运亏待。
当然,“上香”并不意味着就不“上进”,只不过是从职场“卷”进了道场,希望在实力之上再多点运气加持。在年轻人的心目中,祈福并不代表迷信,或者不能简单使用“迷信”的标签对此进行概括,而是年轻人心灵的庇护所。
*图片来源:小红书@ASK-FOR
将解决生活的难题,实现理想的追求寄托于佛祖身上,这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当人们踏入寺庙,跪拜在神像之前,开始彻底反思自己的愿望时,不少人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寺庙,为人们重新审视自身提供了一个绝妙的精神世界。事实上,这反映了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即使菩萨没有听到愿望,也无妨,重要的是心安。
02 花式祈福,期待美好
不同地区不同寺庙有各式各样的祈福习俗,平时连走单位系统跑报销流程都嫌麻烦的年轻人,却对登高、敲钟、赶庙会、烧头香、请手串、求守护符、法物开光、佛像敬花等不同的祈福方式了然于心。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和法喜寺因独特的祈福文化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进入灵隐寺遵循“左进右出”原则,上三炷香祈福,并在法务流通处或文创店请购护身符。购买后,需将护身符过香炉三次以加持灵气;法喜寺则更具现代感,进入后上香祈福,可在寺内或出口处的小亭子请购护身符,需捐赠香火钱以示敬意。如果求特定护身符(如姻缘御守),可在祈福时默念心愿并写入纸条投入功德箱。灵隐寺的庄严肃穆与法喜寺的萌系风格相得益彰,都为年轻人提供了精神慰藉。
*图片来源:小红书@法喜聖慧
在辽宁,过年祈福常去的地点是锦州的青岩寺,而最流行的祈福参观形式则是报祈福旅行团。为了方便游客前往青岩寺祈福,东北和华北的许多地区都推出了前往青岩寺的旅游专线。这些旅行团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豪华巴士、正规导游以及景点门票,每天发团,方便快捷青岩寺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内供奉的“歪脖老母”名闻天下,被信众视为有求必应的灵验之神。这里古刹幽幽,香火旺盛,既能感受古刹的宁静祥和,又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与顺利。
*图片来源:小红书@天浴.
登山祈福是祈求来年“会当凌绝顶”精神追求的绝妙仪式,而最经典的莫过于登五岳,而在五岳之中,泰山的文化意涵最为丰富,“国泰民安”的寓意使其成为祈福活动的绝佳目的地。泰山作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曾在此封禅,乾隆帝更是六次登顶。每逢大年初一,泰山人头攒动,祈福者络绎不绝。中国人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景区还打造了“平安福”书法景观石刻,成为泰山祈福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图片来源:小红书@Arlene快跑
说到祈福的仪式感,传统祈福吉祥物自然也不能少。一方泥,一盘色彩,掌中生出一尊生动灵巧的兔儿爷。它是北京庙会祈福的传统民俗,也是民间泥塑与彩绘的技艺集成。相传很久以前,北京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瘟疫,嫦娥便派玉兔下凡治病救人。玉兔骑着各路灵兽走遍京城,所到之处,疾病瞬间消散。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北京人尊称它为“兔儿爷”,千百年来,兔儿爷一直是人们祈求健康和平安的吉祥物代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儿爷不仅承载着北京人的心愿和祈福,更凭借其可爱的形象成为新一代民俗文化的宠儿,深受年轻人喜爱。
*图片来源:小红书@非遗百事通
03 博物馆实现“错峰拜佛”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填满,压力如影随形。庙里的神仙们也似乎被这股快节奏的浪潮卷入,忙得不可开交。佛祖都不得不摒弃了佛系的悠闲,开启了996、007的高强度工作模式。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心里着急:愿望这么多,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实现我的呀?
传统的寺庙早已是人山人海,尤其是在节假日,香客们排成长龙,等待着向佛祖祈求庇佑。对于追求效率的年轻人来说,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排队上显然并不划算。他们渴望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图片来源:小红书@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于是,一些年轻人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新奇的主意:去博物馆拜佛!在他们看来,佛和菩萨本就是慈悲为怀的存在,去哪拜不是拜呢?最重要的是,博物馆里没有排队的烦恼,这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博物馆里的佛像不仅造型精美绝伦、独具特色,而且领域分工也十分精细。从财运、健康、姻缘到平安,各种领域应有尽有。相比之下,庙里的佛像往往让人眼花缭乱,香客们甚至搞不清楚哪位菩萨和哪位佛祖掌管着自己需要祈求的领域。但在博物馆里,只要仔细阅读介绍,准确认对佛像,再带上一颗虔诚的心,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小红书@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从“拜佛效果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寺庙里的神仙一天要接待成千上万的香客,怎么可能一一记住每个人的心愿呢?而博物馆里的菩萨则“一点也不忙”,少有人拜,工作量自然也小。它们不仅能更快地受理心愿,说不定还能把事情办得更细致、更周全!而且,寺庙里的佛祖大多受供奉了几百年,而博物馆里的佛像则大多是千年古物,从资历上来说,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日常被琐事驱赶,连假期也被“充电”“上进”的绳索束缚。此时,凝视博物馆里佛祖那四肢舒展、神情自若的模样,或许能让年轻人沾染上菩萨同款的“松弛感”,让疲惫的心灵在喧嚣中觅得片刻宁静与自在。
*图片来源:小红书@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04 挤进寺庙当义工
对于年轻人来说,寺庙早已不再仅仅是祈福上香的场所,它更像是一座心灵的疗愈所。在这里,他们不仅能远离城市的喧嚣,找到一个自我治愈的空间,还能沉浸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互动体验的港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寺庙义工”的行列。这些义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帮助维持寺庙的日常运作。他们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清扫环境、参与宗教礼仪活动、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以及照顾寺内的小动物等。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C要加油
“尽管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工作,但想要成为寺庙义工并非易事。”寺庙对义工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考核流程。每周开放的义工名额往往需要通过设置闹钟、准时抢报才能获得,而名额通常会在瞬间被一抢而空。义工分为正式义工和临时义工,由于正式义工需要更规律的服务时间,因此每周的临时义工名额更是供不应求。
在寺庙独有的宁静氛围中,年轻人不仅收获了劳动的意义,更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与满足。他们通过参与寺庙的禅修文化体验,品尝一碗素斋面或一块素斋巧克力,甚至与寺内的“网红小动物”互动,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些简单的活动,成为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的新方式。
*图片来源:小红书@花和尚
整理经书、擦拭供品、清扫庭院、摆放供花供果……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务,却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到充实与满足。寺院中人来人往,看着形形色色的香客在这里虔诚地跪拜,义工们心中不禁生出一种独特的感受。在某个瞬间,仿佛自己就站在佛祖身旁,以一种超脱尘世的视角,目睹人们为名利所累。而作为义工,他们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能够站在红尘之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百态。
寺庙里还生活着许多小猫小狗,它们通常会在饭点时出现。或许是受到佛门环境的熏陶,这些猫咪似乎也增添了几分灵性。它们并不怕生,会与香客友好互动,对义工们也毫无抗拒。它们是寺内最闲适的群体,时而飞檐走壁,时而闲庭信步,时而慵懒地躺卧在斋堂里,自在得令人艳羡。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鱼
玉佛禅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采用了庭院回廊的设计风格。寺内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大橘禅院。它位于药师殿附近的松树后,以一只名叫“大橘”的猫咪命名。这是专为流浪猫打造的“独栋别墅”,配备了楼梯、爬架、玩具,甚至还安装了空调。这个“别墅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围观,其中不乏许多外国友人。他们在这里寻找猫咪、观赏猫咪,从中获得了别样的治愈感。
*图片来源:新闻晨报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寺庙的宁静氛围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相互交织,碰撞出了新的文化体验。寺庙成为他们缓解内耗、调整心态的新出口,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
05 寺庙周边文创热
花式祈福打卡活动的兴起,为各大寺庙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寺庙祈福与Z世代的“双向奔赴”。
数据显示,近年来,“寺庙游”在年轻人群中热度暴涨。自2023年以来,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寺庙”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同比增长高达600%以上,某书中“寺庙”关键词的相关笔记约有121万篇,90后、00后寺庙游占比接近50%。祈福打卡已经成为年轻人圈子中的新活动内容。
过去,寺庙常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规矩繁琐的印象,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寺庙正在变得“有趣”,“打卡”、“出片”、“赏花”、“特色”成为了年轻人的关注重点,这些“年轻化解读”能发现常规寺庙游览活动以外的亮点,而这会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争相打卡,并逐渐在社交平台走红。如杭州法喜寺爆火的古风打卡机位、西安古观音禅寺甚至流行到外网的网红千年银杏、苏州西园寺以“大型户外撸猫馆”的称号走红全网等等,都是一些异于传统寺庙观光的新颖视角。
*图片来源:小红书@十一困屁包
*图片来源:小红书@火柴
还有的寺庙通过一些新颖产品颠覆了年轻人对寺庙的刻板印象,寺庙周边产品大受欢迎,“上香祈福我要,文创产品我也必蹲到!”。
杭州灵隐寺蒲扇寓意“扇有善报”,杭州永福寺慈杯咖啡反响火爆,北京雍和宫香灰手串一串难求,五台山文创雪糕造型精致……寺庙文创以反差感营销、佛系产品命名、美好寓意以及佛系玩法等因素火爆出圈,成为新晋“社交货币”,极大满足年轻人的社交分享欲和文化消费需求。
*图片来源:小红书@zoom不用zoom开会
*图片来源:小红书@刘斯密
年轻受众的崛起,也为以往单纯依靠宗教信仰获取信徒布施赠予,从而维持运营的寺庙类景区延展出了更广泛、更多元的收益空间,为在地文旅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驱动着寺庙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更新,“寺庙旅游”为相关地区文旅赋予更为多元的创想空间。未来寺庙游及其衍生的祈福文创产品如何继续延续热度,值得持续关注。
今年你想去寺庙来一场“心灵之旅”吗?欢迎留言探讨。
*以上图片素材如来自网络均已标注出处,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