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4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当时的西湖上,布满了刘既漂的建筑

AI划重点 · 全文约2719字,阅读需8分钟

1.1929年,刘既漂设计的浙江图书馆建筑奠基,作为西湖博览会艺术股的总负责人,他带领师生出了60多套设计图纸。

2.刘既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强调新的建筑作风,适于现时的民性。

3.由于西湖博览会筹备时间短促,经费有限,刘既漂的设计工作成为中国第一次遇到的难关。

4.然而,刘既漂的建筑和图案成为了他的思想语言,让人们感受到他仿佛是一个魔术师。

5.2025年4月15日,东方斐帝亚——刘既漂设计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展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

“1929年(30岁)。1月1日,刘既漂设计的浙江图书馆建筑奠基。”在《刘既漂年表》中,这条记事,夹在密集的“西湖博览会××组第×次大会”这样的条目之间——

1928年10月底-1929年上半年,刘既漂一面在国立艺术院图案系教书,一面开始带领学校师生参与筹备首届西湖博览会。身兼“场务组委员”“工务组委员”“艺术馆筹备处参事”“丝绸馆筹备处参事”以及“艺术股主任”数职,刘既漂需要主持、参加无数的大会、小会。

今天的人面对这样的schedule,也会看晕——不过原来一百年前,人们也是这样地开会、干活儿的。 

1.  

1928年,刘既漂在杭州认识了一位知音,时任浙江省建设厅长的程振钧(1886-1932)先生。程先生当时正在筹备第二年夏天要开幕的首届西湖博览会,

得知时任国立艺术院主任的刘既漂留学法国,是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师,也是国立艺术院校舍改建的设计师,便决定把博览会的大门、各馆所门面的设计和装饰工作全权交给他。

刘既漂非常兴奋,“我想这是表现美术建筑的机会到了,不顾一切,完全抱着义务的态度,不断地干。”作为西湖博览会艺术股(相当于艺术部)的总负责人,刘既漂带领来自国立艺术院图案系的师生,一共出了60多套设计图纸:包括西湖博览会全部13个场馆建筑的门头、内部设计;以及涵盖广告宣传图、门票、邮票、证章等在内的博览会全套的视觉设计。

图片

西湖博览会场馆分布图(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被刘既漂冠以“美术”二字在前,是表明它与普通工程科学概念里的“建筑”不同,它是与绘画、雕塑、音乐……一样,作为艺术的一种。他认为中国当时需要一种新的建筑作风,它不抄袭古旧的,也不摹仿西洋的,是能代表这个时代,适于现时的民性的。

这套理念,来自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留学经历,也牵涉到刘既漂当年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刘既漂去巴黎留学时,是冲着学习绘画去的。1922年5月,他如愿考上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入法国著名油画家恩内斯特·劳伦恩的画室。但是1924年1月,他就转去了建筑系庞特雷莫利教授的工作室学习。他感到建筑与图案设计,比绘画来得复杂、有力。

此前公开的资料上只能知道,在1923年游历比利时、瑞士、荷兰多地时,刘既漂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遇到了许多当时有名的建筑大家、图案大家,他的思想大变。当时回到巴黎后,他“用了新得的气魄,研究美学”,筹备了致力于装饰设计艺术的中国美术工学社。

他到底遇到了谁,如何开始了新生活?很长时间里,并没有人了解。

其中有一条线索,是在策展“东方斐帝亚”展览期间,刘既漂先生后人提供的一封求职信里。1960年代,刘既漂在美国谋求建筑设计师职位;在既往的建筑设计经历中,他提到了1920年代负责巴黎地铁站设计的法国建筑师夏尔·普鲁梅。刘既漂曾经担任普鲁梅先生的助教,共同负责设计和建造了巴黎的地铁。

也许因着作为192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总建筑师的普鲁梅,刘既漂参与了这场盛会,负责设计中国馆建筑、展览图录封面以及玻璃艺术品。

虽然当时的中国馆并没有如其他欧美国家自成单独的一幢楼作为馆区,刘既漂大胆采用中国龙凤朝阳的元素作为视觉元素设计的中国馆门头,仍然赢得了各界赞誉,后来因此获得法国政府名誉大奖章。

所以等到刘既漂回国,终于有机会自己国家的博览会上展开“美术建筑”设计,他当然满腔热望! 

图片

刘既漂设计的192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中国馆门头(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2.

然而由于西湖博览会筹备的时间短促,尤其经费有限,整体这项设计工作成了刘既漂在中国第一次遇到的难关, “虽然煞费苦心也仍不能表现自己思想的十分之一二。”

2025年,“东方斐帝亚”的展览首次以模型示例,完全地复原了1929年西湖博览会期间的里西湖区域,也就是那片当年孙福熙先生所说“布满了刘既漂的建筑的西湖”。而这也仅仅只能是刘既漂所展现的“十分之一二”之一二。

但是你一定会大开眼界。

图片

1929年西湖博览会入口(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大门,设立在断桥口。这个位置是一个三岔口:东面湖滨、西面北山路、南面白堤在这里交汇。

刘既漂设计的门,其实是一座建筑——一个神庙式庭堂,面向三个方向的门面风格全不相同:

东面的西洋式门脸,在“钱塘门”外,迎接从城里涌过来的游客。1920年代,杭州市民由经这座城门去西湖,必须翻过日本领事馆所在的一座叫“石塔儿”的高坡——今天少年宫广场至望湖楼以南的一带,当时全为临湖的祠堂、庄园、茶楼等建筑物。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坐着人力车,就是从石塔儿的坡冲下去,才得以第一次见到了月色中的断桥与西湖。

首届西博会前,组委员考虑到坡高道窄的石塔儿会影响大型车辆通行,便将这一带的沿湖建筑整体缩进,建成了一条宽阔的环湖柏油马路,称“博览会路”(今天北山路)。

西湖博览会大门面向北山路的立面是一个宫殿牌楼,十分壮丽,色彩用黄、淡灰组合,间有红色、赭色、青色的图案,纷繁却不艳俗。

门头的南面望出去是水码头——从西湖划船过来的游客,就可以从这里上岸,进入西湖博览会的核心区域。

3.

这座门楼建筑的四周围绕着2000多盏电灯——是夜华灯初上,反射的回光极强,大门外立面上新奇的图案,内立面里,《人生百戏》《现代社会》《轮轨络绎》等现代风格的壁画,全部被照射得熠熠生辉;尤其上顶的彩绘玻璃,五彩缤纷,简直奇观。

游人光是穿过这座作为西湖博览会序章的入口,就已经参观了一场艺术展览。

这才只是进门呢。

一路沿着白堤到了场馆最集中的孤山区域。当时,西博会在断桥北堍设有铁路陈列厅,展示机车、桥梁模型及各种图表。但举办者觉得不过瘾,想让很多没坐过火车的杭人真实体验一下火车,就在孤山修建了一条轻便铁路。

孤山铁轨的起点设在平湖秋月,终点位于西泠桥南堍,全长一公里多。

这段距离不长,但行驶在铁轨上能逼真地体验穿洞、上坡、过桥,沿途山水如画,风景绝佳,关键是还能细看西湖博览会的各个场馆的设计艺术。

“刘既漂”在这里绽放了:

西湖的山、水、云元素,被抽象地组合在博物馆中。艺术馆高耸起的塔尖造型,则和对岸的保俶塔交相辉映;

除了西湖在地元素的提取,像革命纪念馆立面的变体纹样,就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的车马纹、水纹、铜钱纹。

图片

1929年西湖博览会艺术馆(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而到了博物馆,几何形、Z字纹,又成了一派西方的现代艺术风格。

图片

1929年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卫生馆,则充满了异域元素:层叠的反弧形柱头,源于古埃及金字塔内的柱式。

丝绸馆的立面中西结合:随机形状的卵石镶嵌,像蚕茧一样;而横纵交织的灯带,象征丝绸的经纬锦线,完全让人体验到丝绸的质感。

…… 

图片

1929年西湖博览会丝绸馆(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很可惜,1929年10月首届西湖博览会闭幕以后,按照世界上博览会的常规操作,所有场馆的门头建筑全部被拆除。

但是刘既漂的建筑和图案,成了他的思想语言;在我们用这种方式与他所表达的内容共处的时间里,会感到他简直是一个魔术师:他能让公众生活在很多的时空里。

有人说,1920年代,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哥哥们”乘风破浪地创立了国立艺术院,他们把美育带到这座城市,各自在艺术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划。

新年之际,向大家介绍了这样一位生力弥漫的“哥哥”,希望你也因此会获得热情和充沛的能量。

展讯

东方斐帝亚——刘既漂设计艺术展

时间:-2025年4月15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2/3/4号展厅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