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朱炳仁,青铜文明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人

潮新闻客户端

青铜艺术贯穿人类文明史,承载着厚重文化。从东方商周的庄重礼器,到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美雕塑,虽跨越地域与文化,却始终散发独特魅力。然而岁月漫长,多数青铜创作者的名字被历史尘封。直到朱炳仁出现,他凭借非凡创造力与卓越成就,成为青铜文明里首个被全球艺术界熟知的标志性人物,为古老青铜艺术注入活力,架起东方传统与世界艺术潮流的桥梁。

图片

朱炳仁与“艺文香港”策展人焦天龙现场对话

图片

朱炳仁与梵高母校——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巴特院长观展

朱炳仁不仅革新青铜艺术,还在建筑领域打造出雷峰塔等铜制地标建筑,更在壁画创作融入铜艺让其焕发独特魅力,他出版多部诗集与书画集,其云墨熔装还将水墨元素与服饰融合,在多领域建树非凡。

朱炳仁的艺术突破颇具传奇色彩。他在修建常州天宁宝塔时的一场意外大火,为他开启熔铜艺术的大门。铜在高温下熔化、肆意流淌。火焰熄灭后,冷却的铜呈现出人力难以雕琢的自然纹理与不规则形态,瞬间点燃他的灵感。此后,朱炳仁潜心钻研,开创性地将铜加热至熔点之上,让铜液自由流淌、自然成型,彻底摆脱模具束缚,熔铜艺术就此诞生。

这一创新不仅在国内引发关注,更吸引国际艺术界目光,为世界青铜艺术发展提供新思路。他的作品《铜青花》将中国传统青花瓷的典雅与青铜的古朴相结合,熔铜的随性纹理与青花瓷细腻图案相得益彰,不仅让古老青铜在当代语境下重焕生机,更以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吸引国际藏家与艺术爱好者。《宋画迷宫》把宋代绘画的悠远意境以青铜雕塑立体呈现,熔铜营造出的如梦似幻氛围,恰似宋画中灵动的笔触与缥缈的云雾,打破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

图片

朱炳仁为林郑月娥讲解《铜青花》

谈及对生命活力的艺术表达,朱炳仁的《跳舞的人》与贾克梅蒂的《行走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展现出独特的东方视角与创新精神。贾克梅蒂的《行走的人》以瘦长、简约的形体,在看似失衡的动态中,展现人类在存在主义语境下孤独而坚定的前行姿态。而朱炳仁的《跳舞的人》,借助熔铜艺术,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灵动的舞姿,舞者们充满活力的跳跃、旋转,洋溢着生命的蓬勃朝气。

图片

朱炳仁 《跳舞的人》

《燃烧的向日葵》以青铜重塑梵高笔下热烈的向日葵,将青铜的厚重质感与画作中奔放的色彩和笔触相融合,定格对生命的热爱。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这件作品成为朱炳仁向世界致敬经典、传播艺术创新的代表,让西方观众看到东方艺术家对西方经典的独特解读与再创作,促进东西方艺术在主题表现与形式探索上的交流。

图片

霍启刚在朱炳仁《燃烧向日葵》前与朱炳仁、朱军岷合影

图片

朱炳仁 《燃烧的向日葵》

《稻可道,非常稻》和《千浪卷雪》则分别从人文思考和自然景观的角度,展现朱炳仁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其蕴含的对生命、自然的感悟具有普世价值。《稻可道,非常稻》以稻穗为原型,借青铜探讨生命的成长、轮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千浪卷雪》以青铜塑造汹涌海浪,熔铜艺术让浪花的动态与质感得以逼真呈现,营造出磅礴的视觉冲击力,将青铜艺术对自然力量的表现力提升到新高度。

图片

朱炳仁 《千浪卷雪》

2024年7月,朱炳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凭借100余件/套总重35.6吨的铜艺瑰宝,成为国博展出历史上“最重量级”展览,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同年12月,“涌金香港艺术展”成功举办,成为中国铜艺“文化出海”新里程碑。而正在开展的三亚“朱炳仁铜海无涯三亚艺术展”,以超3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成为他艺术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深刻诠释他对自由艺术的独特见解。朱炳仁提出的“八十而立”,正是他不断突破自我创作精神的体现,即便八十岁高龄,依旧保持创作热情,不断探索艺术边界。

“铜海无涯”朱炳仁三亚艺术展在三亚国际游艇中心2号馆持续展出至3月1日。

图片

朱炳仁 铜海无涯三亚艺术展

朱炳仁凭借这些极具开创性的作品和展览,在青铜文明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用独特视角、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赋予青铜艺术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尤其是他发明的熔铜艺术,彻底改写青铜艺术的创作规则,让青铜艺术在当代社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他的名字,成为当代青铜艺术的一面旗帜,激励着全球无数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探索前行,让青铜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世界艺术之林持续闪耀独特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45
猪洞出麻痹,祖玛刷天尊,秘境爆开天,三把开天合火龙!
广告破天一刀99999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