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举行“幸福东坡年 欢乐迎新春”2025年文化惠民活动,现场的非遗体验、写春联送“福”、猜灯谜和歌舞表演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图为1月23日,游客正在展示体验拓印的作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汉字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参与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如果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那么汉字自信就是文化自信、中国自信、中华民族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适逢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通过《清风解字》(读者出版社出版)中的一组汉字,感受年的韵味,探寻闪耀几千年的智慧之光。
年,谷熟也,象征着收获
正月初一是新年。过年的一个标志,就是贴春联。“年”字绝对是春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年”字的各种写法,也随着春联喷涌而出。
“年”字始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就像一个人背负着稻禾,象征着粮食成熟。《说文解字》写道:“年,谷孰(熟)也,从禾千声。”现在的“年”字,《康熙字典》称为俗体。而“从禾千声”的“年”字,则被《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异体字收入其中。书法家都喜欢写异体字,这种现象叫作艺术的“陌生化”。异体字也是有来历的,更何况“上禾下千”才能体现“年”字的本义。颜真卿《颜勤礼碑》中的“年”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上禾下千”一点含糊都没有。王羲之笔下一个个草书的“年”字,看起来随心所欲,也是“上禾下千”一气呵成。
“年”字“从禾”,强调了“年”字的农耕色彩。“谷熟”强调“年”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为什么要过年呢?可能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农民想庆祝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二是农民有足够的时间庆祝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年”恰好在农闲时节,而庆祝和享受的重要形式就是吃。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吃得更好一些。年既然与农耕关系密切,那么过年就应该有农耕味。年的根,年的魂,年的仪式,年的气氛,在庆贺丰收,在奖励勤劳。
夏曰岁,周曰年。年就是岁,过了一年就长了一岁。小时候,年年盼过年;老了,也是年年盼过年。只是,盼与盼不一样了,孩子盼着长大,老人盼着团圆。
若论吃,现在可以说是天天过年。但要气定神闲地吃,心满意足地吃,还得要在过年的时候。哪怕吃得稍微清淡一点、粗疏一点也无所谓,只要亲人在、亲情在,就满足了。年,一步一步过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节日。
春,推也,推陈而出新
《说文解字》写道:“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艸”下一“屯”、“屯”下一“日”,这样的“春”字,小篆体现得很清楚,但隶变之后,只保持了最下面的“日”字部分,其他部分都被简化了。
春,推也,推什么呢?推陈出新也。许慎是从植物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春到,则草生。那么,从动物的角度如何描述“春”呢?这就要提到一个字“蠢”。许慎说:“蠢,虫动也。”不过,他认为“蠢”是个形声字,其中的“春”只是声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认为“蠢”字是“形声中有会意”,意思是春到,则虫动。这与《释名》中的说法相一致:“春,蠢也,蠢动而生也。”
可见,“蠢蠢欲动”之“蠢蠢”,只是用来描摹开春的时候,虫子蠕动爬行时的样子。因为正处在热身阶段,爬行的样子还不是那么流畅,动作还不是那么潇洒,应该是那种“萌萌”的样子。“萌”和“笨”有相像之处,所以“蠢蠢”就有了“蠢笨”的意思。“蠢蠢欲动”也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春来了,草木一定知道,所以宋代张栻《立春偶成》说“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鸟虫也一定知道,所以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人又何曾不知道呢?李绅《悯农》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张说《寄姚司马》诗云“共君春种瓜,本期清夏暑”。播种在春,收获在夏、在秋;播种的是粟、是瓜,收获的是希望、是梦想。所以,忘了春,就忘了一年;误了春,就误了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成了一句俗语。
如果说“春”字的意思是推陈出新,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在春开始的时候有所“推动”。
节,竹约也,竹节如缠束之状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也是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春是一年的开始,所以春节也叫“年节”,过春节也叫“过年”。
过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过得完的事情。民间认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陇东一带甚至认为,从腊月初八“喝稀的”(腊八粥)就开始过年,到二月二“吃干的”(炒豆豆)才算过完年。无论哪一种说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绝对是高潮,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除旧布新的重要节点。
《说文解字》写道:“节,竹约也。从竹即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节”字,篆字为竹字头,后来隶变为草字头。其实,竹有节,草亦有节。竹之有节,节处生枝,不见“节外生枝”;有节之草,节处生叶,不见“节外生叶”。
不论竹之节,还是草之节,它们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节日之“节”,节气之“节”,何尝不是如此呢?
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各有主题,该怎样过就怎样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各有内涵,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春节有许多“规定动作”,扫尘、祭祖、拜年……不用说,在做这些“规定动作”的时候,每家每户都非常认真,非常到位。春节的主题也都一样,永远是回家,是团圆,是乡愁。这一切,就像竹节上的枝、草节上的叶一样顺理成章。
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火火的日子,就从火热的年节开始吧。
清,朗也,心清则神宁
《说文解字》写道:“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以“朗”释“清”,乃以月喻水。清,水之明也;朗,月之明也。
水,并不都是清的。所以说“清”是“澄水之貌”,即水清澈后的样子。“澄”是过程,“清”是结果。
清水者,干干净净之水也。引申之,干干净净之物可谓清;再引申之,干干净净之人亦可谓清。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池塘之清澈。元代王冕《墨梅》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说的是梅花之清香。明代于谦《石灰吟》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说的是石灰之清白。这些诗句其实都是以物喻人,可谓一片苦心。
“清”之于水,就是没有杂质;“清”之于人,就是没有杂念。
有些人常常说自己杂务缠身,其中除去谦虚的意思以外,另一个意思就是为闲事所累——这个也顾,那个也顾,顾来顾去,就顾不过来了。有些人常常说自己疲于奔命,其中除去低调的意思以外,另一个意思就是为杂事所乱——这里也跑,那里也跑,跑来跑去,就跑不过来了。不清,则心不静;不清,则神不宁。
做事是这样,做人、做官都是这样。所谓“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就是对“清”的深刻阐释。这里面,包含着“清楚、清醒、清爽”的意思。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刻,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楚记得自己的身份,清醒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干的,过一个清清爽爽的春节。(尚德琪)
(《清风解字》一书由甘肃省纪委监委啄木鸟廉洁文化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